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分布。方法:运用自制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对中风病发嫡不同时点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从中选取恢复期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提取恢复期证候要素。结果: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特点是以虚证为主,虚证包括阴虚、气虚。结论: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研究.为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的证候要素的确立提供了支持。将推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的建立.为最终建立中风病痛证结合的评价体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补阳还五汤加减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飚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4):23-24
缺血性中风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本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自古以来被视为中医内科四大证(风、痨、臌、膈)之首.缺血性中风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小中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脑栓塞等. 相似文献
3.
补气祛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8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1月~2008年6月,笔者采用补气祛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85例,获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健脾益胃针法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恢复期3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灸对中风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疗效,特别是中风恢复期,对中风后遗症状的减轻或治愈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据此笔者秉承李东垣的培土思想,结合针灸、穴位注射治疗脑缺血引起的中风恢复期患者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补肾活血法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是指缺血性中风发病后2周(中脏腑者1个月)至半年内.近年来,笔者采用补肾活血、化痰通络方法治疗80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消栓通络精制胶囊是吉林东北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消栓通络胶囊基础上采用科学提取方法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主要由川芎、丹参、黄芪等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功效,用于治疗中风恢复期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根据该药的功能主治我们对其进行药效学试验研究。1材料1.1药物消栓通络精制胶囊(XSTLJZ),吉林东北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031102,0.45 g/粒(3.59 g生药)临床用量为3粒/次,每日3次。阳性对照药消栓通络胶囊(X.... 相似文献
7.
针刺四海之腧治疗中风恢复期3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四海之腧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治疗组配合针刺四海之腧治疗,对照组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量表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四海之腧治疗中风恢复期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巨刺针法治疗中风恢复期手功能障碍3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巨刺针法与传统患侧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84例缺血性中风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取健侧手阳溪、阳谷、合谷、后溪,行针时配合患侧手腕关节的运动;对照组取患侧手相同穴位.两组每次均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每穴行针1min.每周各治疗3次,隔日1次.总疗程共8周.根据改良的Ashworth分级量表评定法、Fugl-Meyer评价量表、Lindmark运动功能评定法、Barthel指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障碍手肌张力分级、手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和临床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Ashworth分级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平衡评分、Lindmark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在肌张力Ashworth分级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分、Lindmark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总有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巨刺针法可有效促进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改善手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润肠通便法治疗中风恢复期便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润肠通便法治疗中风恢复期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中风恢复期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分别应用润肠通便法、复方芦荟胶囊治疗,14天后观察两组患者排便频率、排便时间、临床疗效以及出现腹泻等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在排便频率、排便时间、总有效率均有显著疗效;治疗后治疗组在排便时间、总有效率上优于对照组,在排便时间上两组无明显差异;但出现腹泻不良反应者,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润肠通便法对中风恢复期便秘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确诊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联合药物治疗。按要求治疗两个疗程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观察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体针联合药物组临床疗效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体针联合药物组疗效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体针联合药物组相比,头、体针联合药物组疗效更明显(P〈0.01)。两组在神经功能缺损方面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体针联合药物组提高更显著(P〈0.01)。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表明体针联合药物及头、体针联合药物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也证明了应用针刺手段在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过程中头、体针联合应用的效果好于单纯体针疗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