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9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完全免费 | 91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122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97篇 |
2013年 | 69篇 |
2012年 | 138篇 |
2011年 | 123篇 |
2010年 | 124篇 |
2009年 | 118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51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47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下称通心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4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和通心络组(采用西医常规加通心络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并应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low-mediated dilatation,FMD)变化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WF、ET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NO水平和FMD均升高(P0.05)。治疗后通心络组血清vWF、ET、sVCAM-1和sICAM-1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1),NO水平和FMD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通心络可能通过降低血清ET、vWF和部分细胞粘附分子水平,提高NO水平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对90例UAP患者用通心络胶囊(60例)及复方丹参麦(30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并与20名健康人作比较。结果:UAP患者血浆ET明显高于健康人(P<0.05),CGRP明显低于健康人(P<0.05)。通心络胶囊治疗后患者ET明显下降(P<0.01),CGRP明显升高(PM<0.05);复方丹碜片治疗后ET明显下降(P<0.05),CGRP无明显改变(P>0.05);通心络组降低ET、升高CGRP作用明显优于复方丹参片组(均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有效调节ET、CGRP代谢失衡状况,减少心肌缺血损伤程度,是治疗UAP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水蛭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水蛭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总有效率达 85 7% ,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的 6 6 7% (P <0 0 5 )。提示本方在治疗本病中具明显优势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为 2组 ,分别予以通心络胶囊和长效易顺脉治疗 4周。结果 通心络组血清一氧化氮 (NO)含量明显增加 ,血清内皮素 (ET)水平降低与长效易顺脉组比较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通心络胶囊有效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与改善其内皮功能、解除冠脉痉挛有关 ,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增加NO、抑制ET而介导的 相似文献
5.
中药雾化吸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4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我院于 1 998年 1月~ 2 0 0 0年 8月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不稳定心绞痛 3 4例 ,疗效较满意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观察对象为在我院内科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6 5例 ,随机分成 2组。治疗组 3 4例 ,男 2 2例 ,女 1 2例 ;年龄 44~ 75岁 ,平均 6 2 .5岁 ;病程 2周~1 相似文献
6.
益心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48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益心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益心方口服,对照组予复方丹参片口服,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和硝酸甘油用量,并检测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含量。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每天硝酸甘油用量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绞痛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RP及MMP-9的含量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两者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心方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该方能降低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CRP、MMP9含量,防止不稳定斑块破裂有关。 相似文献
7.
清热化痰活血法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炎症的关系,以清热化痰活血法综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其对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加用注射用丙酯及小陷胸汤合冠心2号方加减汤剂,观察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西医综合疗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等均较对照组优,两组比较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两组炎症指标(IL-6、CRP、TNF-α)均明显下降,而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炎症机制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清热化痰活血法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比较肯定的治疗效果及减轻其炎症反应,可适度地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临床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病机衍变相关临床生化指标的特征性改变.方法 12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辨证分为痰瘀互结组65例、气虚血瘀组55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3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凝血功能、血管紧张素Ⅰ、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以及3组受试者的炎症介质指标.结果 痰瘀互结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反应时间均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P<0.05),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低于气虚血瘀组(P<0.05),两组患者血脂和凝血功能其他指标以及血糖、血压、甲状腺功能及炎症介质各项指标、血管紧张素Ⅰ、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层黏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由血糖、血脂变化最终引起机体凝血系统的异常可能是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重要病理过程,而机体的炎性免疫反应可能在血瘀证病理环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红花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5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红花注射液.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红花注射液合以西医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化瘀祛痰颗粒剂对UAP血浆PsPAI-1 C-RP血清NO及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化瘀祛痰颗粒剂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浆P -选择素 (Ps)、血浆纤溶酶原活物 - 1(PAI- 1)、C -反应蛋白 (C -RP)、血清一氧化氮 (NO)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并探讨Ps与PAI - 1、C -RP、NO、血脂的关系 ,揭示化瘀祛痰颗粒剂治疗UAP的作用机理。方法 :用酶标多克隆抗体夹心法、硝酸还原酶比色法等检测UAP 96例用药前后Ps、PAI- 1、C -RP、NO及血脂水平。结果 :①UAP各组Ps、PAI- 1、C -RP、OX -LDL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 ) ,NO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5 ) ;②Ps与PAI-l、C -RP、OX -LDL呈显著正相关 ,与NO呈显著负相关 ;③化瘀祛痰颗粒剂组Ps、PAI- 1、C -RP、OX -LDL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5 ) ,NO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血小板活化、纤溶机制、炎症反应、内皮功能失调及脂质过氧化在UAP的发生及发展中共同作用 ;化瘀祛痰颗粒剂具有抑制Ps激活 ,抑制PAI释放 ,抑制血管炎症反应 ,保护血管内皮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