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94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完全免费 | 314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5810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145篇 |
2016年 | 158篇 |
2015年 | 162篇 |
2014年 | 383篇 |
2013年 | 299篇 |
2012年 | 452篇 |
2011年 | 451篇 |
2010年 | 397篇 |
2009年 | 354篇 |
2008年 | 378篇 |
2007年 | 342篇 |
2006年 | 118篇 |
2005年 | 130篇 |
2004年 | 109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78篇 |
2001年 | 60篇 |
2000年 | 52篇 |
1999年 | 74篇 |
1998年 | 122篇 |
1997年 | 144篇 |
1996年 | 145篇 |
1995年 | 150篇 |
1994年 | 160篇 |
1993年 | 147篇 |
1992年 | 116篇 |
1991年 | 138篇 |
1990年 | 102篇 |
1989年 | 114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伤寒论》药物剂量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通过对<伤寒论>药物剂量的考证,明确仲景经方的实际药量,为提高治疗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的疗效提供思路和借鉴,为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物剂量应用范围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药物实测、炮制方法、方药配伍、煎服方法、安全性及临床用药特点等方面考证<伤寒论>药物剂量.结果 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伤寒论>1两折合今秤15.625g;药物实测证实<伤寒论>药量远较现代教科书所标明的剂量为大.并通过中药炮制、配伍及特殊煎服等手段能确保用药安全.<伤寒论>方药少而精、药专力宏、中病即止,多为治疗急危重症而设,然慢性病的治疗、调理尤其是长期大剂量用药应谨慎.结论 <伤寒论>经方1两约合今称15.625g(简为15.6g). 相似文献
2.
3.
用张仲景经方辨治消渴临证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堪称是一部系统而完整的临床医学专著,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主要记载了外感类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与有效方剂,同时对杂病的论治也大量述及。书中对脉证和临床表现的描述简略而精当,读者通过脉证特征,可以体会出方证的病机关键,有助于临床应用。书中记载的诸多方剂,后世沿用,仍有良效,故被尊为“众方之祖”。 相似文献
4.
试析《伤寒论》的体质思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伤寒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体质的概念和类型,但它蕴涵了丰富的体质思想和理论,有了初步的体质分类。伤寒六经病的发生即是不同的体质类型与病邪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六种病理表现,这种体质思想贯穿于三阴三阳病的整个辨证论治体系当中。《伤寒论》体现了体质与疾病传变的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6.
浅析《伤寒论》中桂枝汤及其类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张方子,其类方占据了《伤寒论》方中的绝大部分,这些方子在临床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有着很好的疗效。本人整理归纳桂枝汤及其类方32首,并逐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伤寒六经病变本质探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伤寒六经病变本质特点的分析,认为伤寒六经病变本质即六类综合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本质分别是局限炎症反应综合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9.
《伤寒论》实为一部"温病证治"专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一书所讨论的内容,最主要的应是温热病变的辨证论治部分。这些温热病变有外感后自然发展演变而来的,有因失治、误治而来的,也有治法失当而来的,但最终结果,都是邪从热化、变为温热性质的疾病。所以,风寒外感之伤寒是言其始,温热病变则言其终。故中风、伤寒是《伤寒论》一书的引子,而温热病变的辨证论治,才是《伤寒论》一书的重点讨论内容,它实为一部"温病证治"专著。 相似文献
10.
运用《伤寒论》寒热并用法治疗慢性胃肠疾病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法为治疗慢性胃肠疾病的常用治法,将辛温或辛热药物与苦寒或苦辛寒凉药物合用,以开通气机,祛寒化湿,泄热消积,降逆和胃。实践证明,寒热并用法治疗慢性胃肠疾病,具有升清降浊、分消湿热、疏通气机之功。本文首先阐明了寒热错杂证的病因病机和寒热并用法的治病机制,并针对仲景调和肠胃除痞、柔肝涩肠止利、清上温下降逆三法在寒热并用法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