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健脾疏肝法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2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以中医中药健脾疏肝法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IGT),以期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方法:将确诊为葡萄糖耐量减低的患者随机分为生活干预组(干预组)22例、中药加二甲双胍组(中西药组)24例、二甲双胍组(西药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生活干预,而中西药组给于口服健脾消糖颗粒及盐酸二甲双胍,西药组给于盐酸二甲双胍,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对血糖、血脂的影响。结果:治疗前后比较,3组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水平均有下降(P〈0.05-P〈0.001),中西药组及西药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下降较为明显(P〈0.001);3组患者治疗前后TG、TC变化比较,干预组TG、TC水平下降不明显(P〈0.1);而中西药组TG、TC降低较为明显(P〈0.05-P〈0.001);西药组TG下降不明显(P〈0.1),TC降低较为明显(P〈0.05)。结论:通过生活干预、服用健脾消糖颗粒及盐酸二甲双胍均可改善IGT患者的血糖水平;中药健脾消糖颗粒能够改善空腹、餐后血糖水平及血脂水平,可以有效的治疗IGT。 相似文献
2.
健脾疏肝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腹痛、餐后饱胀、嗳气泛酸、纳呆、恶心欲呕为主要临床表现,内镜检查无阳性表现。笔者运用中药健脾疏肝法治疗该病收到较好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8例患者均为2002~2004年门诊病人,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18~6 相似文献
3.
健脾疏肝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组织本身病变,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理效应不足所致的全身性疾病.本病的发病特点是发病隐匿,病程较长.一般临床大都从阳虚论治,但笔者临床中发现许多患者辨证属脾虚肝郁,应用健脾疏肝法治疗此病26例,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健脾疏肝治疗胃脘痛50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唐兴利(200021)关键词:健脾疏肝法,胃脘痛笔者自1985~1995年,采用健脾疏肝法治疗胃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一、一般资料50例患者,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 相似文献
5.
石淋是祖国医学所说的五淋之一 ,临床并不少见 ,自 1990年以来 ,笔者运用健脾疏肝法治疗本病 76例 ,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有病例依据、B超检查证实的 76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76例患者 ,住院病人 5 7例 ,门诊病人 19例 ,其中男性 49例 ,女性 2 7例 ;年龄最大 71岁 ,最小 2 4岁 ,病程最长 2 3年 ,最短 2个月 ,输尿管结石 42例 ,肾结石 34例。2 治疗方法基本方药 :茯苓 2 5g,白术 15g ,泽泻 15g,金钱草 2 0g ,鸡内金 2 0g ,神曲 15g ,山药 15g ,滑石 15g ,水煎 ,d1剂 ,分 2次口服。辨证加减 :腰腹疼痛剧烈者加白芍、甘… 相似文献
6.
骆天炯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8):616-618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syndrome ,IBS)是胃肠道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功能性疾病 ,也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症 ,约占胃肠道疾病的 30 %~5 0 % 〔1〕。IBS是一种以平滑肌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全身性慢性疾病 ,患者常有腹痛、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症状 ,并伴有明显的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症状。近年来 ,大量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 ,该病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有重要关系〔2〕,β 内啡肽 (β EP)是一种主要由下丘脑弓状核及垂体中叶合成分泌的神经肽 ,是体内主要的内源性阿片肽之一 ,后者是最早被发现能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方法,将132例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68例和西药组64例。中药组给予痛泻药方加减方口服,西药组给予匹维溴胺口服。2组均治疗4周,并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西医症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4周后西医症状、中医证候均有明显改善,2组间比较中药组均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PF、RP、BP、GH、VT、SF、RE、MH等8个维度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2组在所有维度较治疗前均得到改善(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2组所有维度较治疗前均得到显著改善(P<0.01)。2组间比较,治疗后在SF维度,中药组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中药组在BP、SF、MH 3个维度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中药组在BP、SF、RP3个维度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在MH维度上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中药健脾疏肝法不仅改善IBS-D肝郁脾虚证临床症状,还能持久提高其生活质量,并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健脾疏肝法治疗慢性肝病胁肋疼痛的临床疗效,准确评估其治疗慢性肝病胁痛的临床效果,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有哪些优势或不足,初步分析其改善慢性肝病胁痛患者症状和体征的机理。方法:本研究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健脾疏肝之中药复方内服,对照组予逍遥冲剂口服。两周后对纳入本研究的慢性肝病胁痛患者进行疼痛性质、程度、持续时间、部位等方面的评估。结果:胁痛治疗组临床治愈显效18例(60.00%),总有效28例(93.33%);对照组治愈显效13例(40.33%),总有效21例(70.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以健脾疏肝法为治疗大法治疗慢性肝病胁痛,确实能起到健脾舒肝、化瘀止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脾疏肝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用健脾疏肝法之中药治疗,对照组用脂必妥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经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B超体征改善程度经治疗后,两组体征均有较明显的改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肝功能检查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谷氨酰转移酶(γ-GT),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TG与对照组比较还有组间显著性差异。结论:健牌疏肝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10.
2005年6月-2008年12月,笔者用健脾疏肝法治疗慢性胃炎4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45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3-6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7年。临床表现以胃脘痞满或胀或痛,呕恶嗳气,大便溏,纳呆为主。均经纤维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8例,浅表萎缩性胃炎7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