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63篇
  免费   575篇
  国内免费   359篇
耳鼻咽喉   51篇
儿科学   96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639篇
口腔科学   101篇
临床医学   1378篇
内科学   485篇
皮肤病学   51篇
神经病学   155篇
特种医学   548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2452篇
综合类   3082篇
预防医学   874篇
眼科学   476篇
药学   1082篇
  13篇
中国医学   1440篇
肿瘤学   14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6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339篇
  2019年   324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249篇
  2016年   289篇
  2015年   414篇
  2014年   720篇
  2013年   667篇
  2012年   859篇
  2011年   865篇
  2010年   709篇
  2009年   691篇
  2008年   846篇
  2007年   772篇
  2006年   646篇
  2005年   754篇
  2004年   533篇
  2003年   427篇
  2002年   346篇
  2001年   295篇
  2000年   273篇
  1999年   224篇
  1998年   178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在解剖1具男尸过程中,发现其两侧椎动脉起始处走行均异常,且与交感神经节关系密切。现为积累解剖学资料,报道如下。10%甲醛固定的男尸1具,年龄约60岁,身高约162 cm,解剖出颈部各层次,充分暴露及修洁颈部的血管、神经,观察拍照,并测量血管外径及长度。本例标本左、右两侧椎动脉均起自锁骨下动脉,呈“S”形上行。左侧椎动脉自发出处即开始向内前方弯曲,然后向外前方上行,最后向内走行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右侧椎动脉先竖直上行1.04 cm后由内弯向外,再向内前方旋转,之后向内上走行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见图1①-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开放性修复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1月—2021年4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确诊为距腓前韧带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4例(4足)。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15~45岁(平均30.3岁),右足2例、左足2例。患者均采用外踝前外侧小切口开放性修复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的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术后石膏制动。观察项目:(1)记录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功能评价Karlsson-Peterson评分。(2)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距骨前移距离(ATT)、距骨倾斜角(TT)。结果 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随访8~25个月。(1)患者骨折愈合均良好,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VAS评分为0~2分(平均1.3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为89~95分(平均92.8分),Karlsson-Peterson评分为89~94分(平均91.5分);患者1例踝关节疼痛消失,其余3例仅有轻微酸胀不适,不影响日常行走。(2)末次随访时ATT为(2.4±0.3)mm、TT为2.8°±0.8°,较术前(8.4±0.8)mm和10.0°±1.4°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40、19.62,P值均<0.001)。结论 采用开放性小切口结合2枚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的距骨侧撕脱骨折,可有效恢复患者踝关节的稳定性。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干燥标本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学形态特点,并比较不同形态关节面的解剖学参数,为预防下肢运 动损伤和治疗跟骨骨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本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人体干燥右跟骨标本,根据距下关节 前、中、后3 个关节面的融合与分离程度进行分型。测量不同类型跟骨3 个关节面的长轴之和、短轴之和、跟骨 Gissane 角、Bohler 角及后关节面倾斜角。结果:根据3 个关节面的融合与分离程度,可将跟骨距下关节分为4 种 类型( Ⅰ~Ⅳ型)。其中Ⅱ型最为常见,且前、中关节面面积与后关节面的面积比例最大;Ⅲ型最少见;Ⅳ型前、 中关节面面积与后关节面的面积比例最小。在其他解剖学参数方面,Ⅳ型的长轴之和明显小于其他类型,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Ⅰ型的短轴之和大于其他型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Ⅲ型的Gissane 角小于其他型别,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4 种类型在Bohler 角无明显区别;Ⅱ型的后关节面倾斜角明显大于其他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距下关节面可分为4 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受力特点和形态学特征存在差异,在预防下肢运动损伤和临床治 疗跟骨骨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经过保守治疗的Mason Ⅰ型及Ⅱ型桡骨头骨折病例失败的主要因素,同时探讨手术对保守治疗失败病例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2月至2015年6月在本中心行保守治疗的16~65岁急性Mason Ⅰ型及Ⅱ型的桡骨头骨折病例,排除合并同侧上肢其他损伤、颅脑外伤等影响桡骨头骨折预后的患者。收录信息包括患者一般情况、诊断、制动方式及时间,随访内容包括转为手术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肘关节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 MEPS)等。 结果共612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成功随访患者345例,包括男205例、女140例,平均年龄37.5岁(17~65岁),平均随访时间13.4个月(5~23个月)。345例患者中有27例(7.8%)患者因疼痛、活动障碍等原因转为手术治疗,转为手术治疗的患者平均制动时间要显著高于保守治疗成功组的患者,其中Mason Ⅱ型19例(70.4%),3例(11.1%)术中证实存在骨软骨游离体,1例(3.7%)存在环状韧带关节囊嵌顿,4例(14.8%)存在外侧韧带复合体损伤,25例(92.6%)有明确的关节僵硬而行松解术,另有5例(18.5%)因康复过程中出现尺神经损伤而行神经探查松解术。27例转为手术的患者,平均VAS评分从术前(5.6±1.4)分降到术后(1.2±0.8)分,MEPS评分从(55.6±8.6)分提高到(89.6±4.9)分,平均上肢功能评分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从术前(44.4±9.8)分降至术后(15.4±5.9)分。 结论骨折类型、制动时间过长以及遗漏合并损伤是Mason Ⅰ型及部分Mason Ⅱ型桡骨头骨折保守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手术治疗可以满意解决相应的关节僵硬、疼痛、韧带和游离体嵌顿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椎旁肌肉减少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术后邻近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AVC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PKP治疗1年内发生AVCF的OVCF患者的272例患者资料,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42例患者被选为AVCF组,对照组为同一时期在我院接受PKP治疗1年内未发生AVCF的OVCF患者,根据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首次PKP治疗的节段,与AVCF组中的每例患者进行严格的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患者术前进行腰椎MRI检查,在MRI上测量L3和L4水平椎旁肌(paravertebral muscle,PVM)[多裂肌 (multifidus,MF)、竖脊肌(erector spinae,ES)、腰大肌(psoas,PS)]总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功能横截面积 (functional cross-sectional area,FCSA),计算CSA椎体指数、FCSA椎体指数。在矢状位重建CT图像上获取L5 CT值为术前椎体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在X线片上测量后凸角(kyphotic angle,KA)、椎体前后壁高度(anterior-to-posterior body height,AP)比值,记录有无骨水泥渗漏入椎间盘等。采用t检验、ROC曲线分析、Delong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PKP术后AVC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L3和L4水平,AVCF组MF、ES、PVM和PS 的平均CSA、FCSA及FCSA椎体指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long检验显示L4水平ES(0.806 vs 0.900)和PVM(0.861 vs 0.941)的FCSA椎体指数对于预测AVCF的AUC大于L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4水平PVM的FCSA椎体指数,其AUC为0.941(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 90.5%。单因素分析显示AVCF组中患者BMD低于对照组 (93.55±14.99HU vs 106.31±10.95HU);术前后凸角大于对照组(16.02°±17.36° vs 12.87°±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4水平PVM的FCSA椎体指数减少(OR 0.830;95%CI 0.760~0.906)和BMD降低(OR 0.928;95%CI 0.891~0.966)是PKP术后AVC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4椎旁肌肉减少是OVCF患者PKP术后AVC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科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用椎间孔镜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椎间孔入路15例,椎板间入路5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1、3、6、12个月进行定期随访复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 VAS)评估疼痛缓解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估生活质量。结果手术顺利完成,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手术时间40~120 min,平均(80.0±5.0)min;手术出血10~20 ml,平均(10±5)ml,术后住院天数3~5 d,平均(4±1)d。所有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时间短、住院天数少、费用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较好的一种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田亚豪  郭健峰  吴巍  廖晖  李锋 《骨科》2022,13(5):385-390
目的 比较前路多节段(≥3)颈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ELAP)联合ACDF治疗伴颈椎后凸、巨大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多节段ACDF或ELAP联合ACDF治疗的41例合并颈椎后凸畸形、巨大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前路组(21例)和前后联合入路组(20例),单纯前路组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为(52.10±5.96)岁。前后联合入路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为(53.23±5.12)岁。记录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Nurick评分、C2-7 Cobb角、局部后凸角(RK)、C2-7矢状面垂直轴(SVA)。结果 前后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大于单纯前路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VAS评分、Nurick评分均小于术前,JOA评分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联合入路组VAS评分、Nurick评分小于单纯前路组,JOA评分、JOA改善率大于单纯前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2-7 Cobb角、RK均大于术前(P<0.05),C2-7 SV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2-7 Cobb角、RK、C2-7 S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节段ACDF、ELAP联合ACDF治疗合并颈椎后凸畸形、巨大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显著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及颈椎曲度。与多节段ACDF比较,ELAP联合ACDF虽然手术创伤大但术式更安全,病人的临床症状效果改善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眼压(IOP)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眼前 节参数变化与IOP的关系。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20年6—1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接受SMILE手术患者141例(258眼)的资料。根据剩余基质床厚度(RST)分为3组,分别为A组(280 μm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表现为超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u-LETM)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临床特 点及预后。方法:报道我院1例表现为u-LETM的NMOSD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本例患 者以不伴视神经受累的u-LETM为主要表现,且血清抗甲状腺抗体阳性(ATAbs)的NMOSD,该患者首次发 病未出现视神经炎、极后区综合征等表现,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搜索既往报道的表现为 u-LETM 的 NMOSD患者44例,大部分患者核心临床症状表现为横贯性脊髓炎(TM),复发率高达78%。其中血清自身 免疫抗体中ATAbs阳性的患者共4例。结论:表现为u-LETM的NMOSD的患者往往短期复发率高。自身 免疫性抗体阳性的患者常提示病情较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使用Corail颈干角135°不同偏心距股骨假体的术后影像学参数,对比双侧测量结果,分析术后股骨偏心距的重建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探讨Corail标准柄KS型与高偏心距柄KHO型股骨假体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使用强生Corail股骨柄假体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86例单侧髋关节病变患者,根据术中使用不同偏心距股骨假体将患者分为高偏心距组和标准偏心距组。高偏心距组为Corail高偏心距假体KHO型52例,女20例,男32例;年龄21~71(50.6±13.2)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6.0±4.1) kg/m2。标准偏心距组为Corail标准股骨柄假体KS型134例,女57例,男77例;年龄18~77(47.3±14.0)岁;BMI(25.3±3.5) kg/m2。在术后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外展力臂、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下肢长短差异,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分析假体的稳定性。结果: 高偏心距组患侧与健侧股骨偏心距、联合偏心距、外展力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偏心距组患侧与健侧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联合偏心距、外展力臂、下肢长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偏心距组患侧髋关节外展力臂与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和联合偏心距呈正相关性(r=0.633,P<0.001;r=0.384,P=0.005;r=0.690,P<0.001),健侧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r=0.688,P<0.001;r=0.574,P<0.001;r=0.765,P<0.001)。标准偏心距组患侧髋关节外展力臂与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和联合偏心距呈正相关性(r=0.734,P<0.001;r=0.418,P<0.001;r=0.749,P<0.001),健侧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r=0.775,P<0.001;r=0.397,P<0.001;r=0.773,P<0.001)。高偏心距组双下肢长短差异与双侧联合偏心距的差异、双侧外展力臂的差异均有明显相关性(r=0.376,P=0.006;r=-0.346,P=0.012)。标准偏心距组双下肢长短差异与双侧联合偏心距的差异、双侧外展力臂的差异均无明显相关性(r=-0.009,P=0.919;r=-0.036,P=0.682)。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Trendelenburg阴性,假体均稳定。结论: Corail标准柄与高偏心距柄在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均可较好重建股骨偏心距,能很好重建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维持双下肢长度及髋关节稳定性。虽有病例未能正常重建股骨偏心距,但并不影假体的稳定性和术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