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53篇
  免费   936篇
  国内免费   230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163篇
基础医学   171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719篇
内科学   398篇
皮肤病学   49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145篇
外科学   190篇
综合类   3043篇
预防医学   1375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1042篇
  3篇
中国医学   5462篇
肿瘤学   66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556篇
  2022年   531篇
  2021年   526篇
  2020年   585篇
  2019年   476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393篇
  2016年   354篇
  2015年   386篇
  2014年   595篇
  2013年   559篇
  2012年   679篇
  2011年   683篇
  2010年   566篇
  2009年   561篇
  2008年   1029篇
  2007年   713篇
  2006年   600篇
  2005年   727篇
  2004年   466篇
  2003年   311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室过感知根据信号是否被心室电极感知,一般不会有时间规律性。然而笔者通过采集3例起搏器植入患者动态心电图,发现有规律性的1 h 30 s心室过感知现象,可称之为起搏器周期性心室过感知现象。此种现象在DDD(R)或VVI(R)模式下都会发生,发生时都有AS事件,且该AS事件须处在心室不应期外,而当周期1 h 30 s时间点出现的是AP事件,则不会发生心室过感知。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叶天士治疗便闭病用药规律,以供临床参考和借鉴。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肠痹门”“便闭门”处方中药,运用Excel、SPSS 22.0、SPSS Modeler软件进行证型、药物频次、属性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叶氏治疗便闭病主要辨证为湿热内蕴、肾阳虚、阴虚火旺、肝肾阴虚、肺失宣肃等证型。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胃、脾、肺、肝、肾、心为主,常使用苦杏仁、当归、茯苓、柏子仁、瓜蒌皮等药物,根据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对配伍,如苦杏仁-瓜蒌皮、苦杏仁-郁金、当归-柏子仁等。结论叶天士治疗便闭病是以调理脾胃为中心,注重湿热在致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注重肺气宣肃、肝气疏泄、膀胱气化作用。叶天士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1病例报告患者,24岁,因性交后下腹痛8小时于2020年6月8日入院。末次月经2020年5月18日,平素月经规律,周期29~30天,经期3~5天,1个周期可用10~15片卫生巾不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何晓晖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并发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何晓晖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并发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中药处方117张,将数据输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3.9),经标准化后创建一个新医案库。结果:117张处方中,高频药物为蒲公英、黄连、海螵蛸等;高频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的使用最多;药性以寒(寒与微寒)、温(温与微温)为主,药味以苦、甘为多,药物多归脾、胃经;聚类分析显示有4个组别;复杂网络分析得到11味核心药物。结论:何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并发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以“衡”为法,从虚、毒、瘀、痰论治,通过健脾益胃、燮理纳运、清热燥湿解毒、活血化瘀消癥、化痰散结等标本兼顾,最终逆转胃黏膜上皮肠化与异型增生的病理改变,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古代方剂中治疗阴虚证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以阴虚为基础证候疾病的辨治施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已上市经典名方数据库",筛选治疗阴虚证的处方,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统计用药频次、药物性味归经,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寻找核心组方。采用MATLAB进行中药关联规则分析药物配伍规律。采用Pajek645.13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找出核心中药。结果纳入阴虚证处方467首,涉及中药302种,药物四气以寒为主,五味以甘为主,归经以肾经为主,核心中药包括熟地黄、麦冬、生地黄、当归等;常用药对包括山药-熟地黄、山萸肉-熟地黄、茯苓-熟地黄,高频药物可聚类为2类。结论揭示了古代治疗阴虚证以滋阴降火为主,重视补养肾阴的同时亦注重补养肺、肝、脾阴,养阴时常配伍健脾和辛散退热类药物的用药规律,可为临床治疗阴虚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CRISPR/Cas13a)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检测方法。方法提取2017年6月至2020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4例乙型肝炎患者肝脏总DNA后,使用HindⅢ内切酶和质粒安全性ATP依赖DNA酶(PSAD)分别进行酶切;根据松弛环状DNA(rcDNA)和cccDNA的结构差异,设计特异性扩增HBV cccDNA的引物,对酶切后的产物进行滚环扩增(RCA)和PCR扩增;并筛选crRNA,建立基于CRISPR/Cas13a技术的HBV cccDNA检测新方法。结果利用α-1-抗胰蛋白酶(A1AT)和HBV表面抗原(HBsAg)引物对双重酶切后的产物进行扩增,验证产物中HBV基因组的存在;利用HBV cccDNA和HBV rcDNA引物对PSDA酶切后的产物扩增,验证了产物中只存在HBV cccDNA;利用RCA后的阳性样本作为模板梯度稀释,然后进行PCR扩增转录后使用CRISPR/Cas13a检测,计算出检测下限为10拷贝/μl。结论本研究建立了RCA-PCR-CRISPR-Cas13a的新型检测方法,可对HBV cccDNA进行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检测,为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评估、治疗终点的确定以及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有效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鲁科达教授治疗肾性蛋白尿的用药规律,归纳总结其组方经验,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鲁教授中医门诊的肾性蛋白尿医案,以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将处方信息转化为可分析的结构化数据,并建立相关数据库,利用频次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对高频药物、四气五味归经、高频药对、核心组方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共纳入肾性蛋白尿病例691则,处方3 750首,共涉及中药261味,将使用频次前34味的药物作为高频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茯苓、山茱萸、甘草、薏苡仁、地黄、川牛膝、青风藤、地龙等。利用关联规则分析得到高频药对20组,通过聚类分析演化得到4个核心组方。[结论] 鲁教授治疗肾性蛋白尿以补肾健脾、清热利湿、消瘀泄浊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数据挖掘中药治疗卵泡发育不良的用药规律,并探讨聚类分析所得中药新方对排卵障碍大鼠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检索近20年相关中英文文献,提取、整理中药信息,采用SPSS Modeler18.0、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分析中药治疗卵泡发育不良的用药特点、关联规则。确定聚类分析所得中药新方用于实验研究,将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雄激素致排卵障碍大鼠模型)、来曲唑组(模型组+来曲唑)、补肾健脾方组(模型组+补肾健脾方),每组10只。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卵巢内各级卵泡发育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雌二醇(E2)、促黄体素(LH)、促卵泡素(FSH)、孕激素(P)等性激素水平。结果:研究纳入132个方剂,包含146味中药,涉及肾虚血瘀证、肾阴虚证等8个证型,使用频次≥20的有当归、熟地黄、菟丝子等27味中药,药味以甘、辛为主,药性以温、平为主,归经以肾为主,脾、肝次之。关联规则强度最高药对为当归、熟地黄-菟丝子,聚类分析获得三类新药组合,经专家讨论新方“补肾健脾方”用于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雄激素所致排卵障碍大鼠模型卵巢内大多卵泡呈囊性扩张,几乎无黄体生成。补肾健脾方组大鼠卵巢内发育卵泡增多,颗粒细胞及黄体数目增加,且血清E2、P及FSH水平均有所升高。结论:通过数据挖掘中药治疗卵泡发育不良以补肾药物为主,聚类分析所获补肾健脾方可改善大鼠卵巢组织形态,促进卵泡发育,并改善血清激素水平,有效提高卵巢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心痛类症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针灸古籍中腧穴主治的计算机检索系统”,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25.0、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因子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黄帝内经》《中国简明针灸治疗学》等73本古籍中有效处方共394例。描述性分析提示,针灸治疗心痛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中脘、上脘、巨阙、大陵、内关;任脉、心包经、膀胱经是最常选取的经脉;特定穴方面,主要选取五输穴、募穴、原穴;高频穴对为中脘、上脘,巨阙、中脘,内关、大陵。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针灸治疗心痛的核心腧穴处方为中脘-上脘-巨阙;因子分析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组。结论: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一般选用心系经脉或相表里经脉腧穴,而对于因其他脏腑气机逆乱所致的心痛,一般选择针灸其原发脏腑或与其相表里脏腑经脉之腧穴;兼见其他脏腑症状者,取相关脏腑之经脉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