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1篇
  免费   313篇
  国内免费   90篇
耳鼻咽喉   34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5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448篇
内科学   55篇
皮肤病学   53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3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61篇
综合类   1072篇
预防医学   143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423篇
  6篇
中国医学   2562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317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321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续筋接骨方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骨折患者60例,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口服续筋接骨方联合正骨后小夹板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正骨后小夹板固定治疗。分析2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的血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疗效判定。结果干预前,2组的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血清Ⅰ型前胶原氨端肽原(PIN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ALP)水平、钙、磷及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的β-CTX、PINP、骨特异性ALP水平、钙、磷及骨密度较干预前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的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躯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的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躯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评分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续筋接骨方可以改善骨折患者骨代谢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探究肌肉持续牵伸联合理筋手法对中风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中风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102例,随机表法分为理筋手法治疗的A组(34例)、肌肉持续牵伸治疗的B组(34例)及肌肉持续牵伸联合理筋手法的C组(34例)。治疗4周后统计对比患者胫前肌肌力、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对患者运动能力、平衡能力、生存质量及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患者KendaII 百分比、踝关节活动度、Berg评分、FMA评分及ADL评分有所升高,MAS积分、VAS评分有所降低(P<0.05),与A组相比,B、C组患者KendaII 百分比、踝关节活动度、Berg评分、FMA评分及ADL评分较高,MAS积分、VAS评分较低(P<0.05);与B组相比,C组患者KendaII 百分比、踝关节活动度、Berg评分、FMA评分及ADL评分较高,MAS积分、VAS评分较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A组,B组临床治疗有效率略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A、B组,C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肌肉持续牵伸结合理筋手法对中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起到活血通络、养血舒筋作用,协调肌群间肌张力平衡,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中华病理学杂志》2022,(6):524-529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 NF)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诊治的50例NF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其中少见部位14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USP6基因断裂情况。结果 14例少见部位NF中, 男性、女性各7例, 位于肢端、会阴部、乳腺、腕关节内、腰4/5椎间隙, 其中8例存在少见组织累及(骨骼肌内6例、神经根1例、血管内1例), 肿瘤边界不清, 呈浸润性生长, 梭形肌纤维母细胞束状或杂乱排列, 形态温和, 可见小核仁及多少不等核分裂象, 间质胶原化至黏液样变, 可见红细胞外渗及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梭形细胞局灶或部分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 弥漫强表达p16。FISH示14例中12例存在USP6基因断裂, 其中2例发生于胸壁骨骼肌内者同时合并USP6基因红色信号扩增。结论少见部位NF具有与经典部位相似的临床病理和遗传学特征, 但肿瘤组织边界多呈浸润性生长, 存在非特异性p16强表达和USP6红色信号扩增现象。少见部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运动疗法作为极具特色的康养健身运动疗法,在防病治病中的宝贵价值备受国际康复医学界关注。而慢性筋骨病是骨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与疑难杂病,临床呈现出“一大五多五高”的特征,成为当前重大的健康问题与临床防治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深入探究中国传统运动疗法特点以及其在慢性筋骨病康复中的应用原理、原则及优势作用,提出以传统运动疗法为依托,构建慢性筋骨病防病治病应用方法模式;以三因制宜为指导,构建医院-社区-团体-患者为一体的康复管理模式;以“治未病”工程为支撑,构建慢性筋骨病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模式;为切实提高防、控、治的能力与水平找准抓手与路径,为构建慢性筋骨病康复模式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壮骨舒筋丸(白芍、白术、骨碎补、淫羊藿、党参等二十余味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TCL法鉴定白芍、白术、骨碎补、川续断皂苷VI、淫羊藿苷。HPLC法测定芍药苷含量。结果TCL斑点清晰,重复性好。芍药苷在9.15~228.75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RSD=2.03%)。结论该方法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壮骨舒筋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四渎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人体前臂肘尖下5寸,桡、尺骨中间。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四渎穴可以通筋活络,疏散气血,还可调节全身水液代谢、气机运行。除此之外,曾国藩曾在《兵鉴》中提出四渎一词与人体五官相对应,故临床中针刺四渎穴还可以疏通、调节人体五官之气,治疗眼、耳、口、鼻经气闭阻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相似文献   
7.
周凌  程杰 《中医药导报》2020,26(12):81-84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郑氏三号熏洗药治疗慢性跖筋膜炎合并功能性腓肠肌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慢性跖筋膜炎合并功能性腓肠肌挛缩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每日进行常规的跖筋膜牵张训练及跟腱牵张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电针联合郑氏三号熏洗药治疗,共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4周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量表(AOFAS-AHS)评分。结果:治疗后2、4周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周两组患者AOFAS-AH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郑氏三号熏洗药治疗慢性跖筋膜炎合并功能性腓肠肌挛缩具有良好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牵张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针刀结合脉冲推拿治疗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小针刀治疗)、脉冲组(脉冲推拿治疗)与联合组(小针刀结合脉冲推拿治疗),每组40例。治疗后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脉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与脉冲组、联合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结合脉冲推拿治疗背肌筋膜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杜燕  茆春阳  周波  白琳 《陕西中医》2020,(4):515-517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起病较缓慢而隐匿的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治愈和临床误诊率高等特点,可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严重者可致骨质疏松及骨折,甚至可致残。本文主要从肝藏血主筋、肝肾同源理论辨证论治强直性脊柱炎,通过运用肝藏血主筋、肝肾同源理论对其病因病机的演变及临床治疗进一步研究,为临床中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魏氏伤科手法联合走罐治疗风寒湿邪型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0例,观察组行魏氏伤科手法联合走罐治疗,对照理疗组行低频电子脉冲联合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DP)治疗,对照药物组予以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并外敷消痛贴膏。治疗4周后评估其疗效,并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视觉模拟评分及SF-36量表生理健康PH得分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理疗组为87.50%,对照药物组为72.50%,3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药物组(P0.0125),但观察组和对照理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治疗后3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降低程度大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PH得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上升程度大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魏氏伤科手法联合走罐治疗风寒湿邪型背肌筋膜炎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背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尚不能认为魏氏伤科手法联合走罐的疗效与低频电子脉冲联合TDP有差异,需要进一步增加样本含量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