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4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426篇
内科学   7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4篇
特种医学   5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859篇
预防医学   11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49篇
  1篇
中国医学   2207篇
肿瘤学   1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262篇
  2006年   241篇
  2005年   238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254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热敏灸作为一种新型的灸疗方法,《医宗金鉴》中述“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故热敏灸讲究“敏消量足”,举一临床顽固性呃逆病案加以细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眼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组联合眼针及体针治疗,对照组联合巴氯芬口服。2组均治疗10d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呃逆伴随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0%(P0.05)。治疗组治疗后睡眠、进食、焦虑症状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进食、焦虑症状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眼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呃逆患者有效,能减少患者呃逆发病时间及发作次数,改善睡眠、进食、焦虑伴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顽固性呃逆常可见于脑血管病的过程中,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升高,本病在临床上也更为常见,本病一般治疗较为困难,若治疗不当可能加重病情~([1])。笔者通过对临床上常用的针对本病的治疗方法的总结分析,结合前期杵针疗法治疗内科疾病的临床研究,总结出背俞穴配合膀胱经杵针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方案,在临床上已初步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贴敷疗法对中风后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合并呃逆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穴位疗法及穴位中药敷贴法。结果治疗周期结束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3. 33%,高于对照组为73. 33%,相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治疗3 d、5 d、7 d后的呃逆症状评分分别为(3. 67±0. 76)分、(1. 53±0. 51)分、(0. 40±0. 49)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 0. 01);研究组不良作用发生率为3. 33%,低于对照组20. 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44)。结论针刺配合中药敷贴方案操作简便,疗效快,副作用小,经济方便,患者接受度高,可显著改善中风后患者的呃逆症状。  相似文献   
7.
8.
该文介绍李佩芳教授运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眩晕、周围性面瘫、呃逆、哮喘、脑血管疾病验案5则。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男,74岁,2019年5月31日初诊。主诉:呃逆间发性发作1年余。病史: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呃逆,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严重影响进食及睡眠,期间间断口服中药、氯丙嗪片,曾予针刺强刺激内关、攒竹、涌泉等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诊见:呃逆间作,呃声短促,连续,声低,约每分钟2次,脘腹胀满,嗳气,泛酸,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常叹息,纳呆,因呃逆影响睡眠,便溏,每天2~3次,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既往体健,否认慢性病史。  相似文献   
10.
呃逆是消化科临床常见病,一般轻症可不治自愈,而就医者多是频繁呃逆不止,令患者痛苦不堪。目前西医没有治疗呃逆的特效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呃逆上疗效确切,优势显著。呃逆病位在胃,病机责之胃气不和,上逆动膈,与肺、脾、肝、肾、心密切相关。作者认为临证治疗时除一味的和胃降逆外,应着重分脏论治,辨证后辅以宣肺、健脾、疏肝、补肾、养心之法,方能收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