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3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温除热"法是以性味辛、甘、温的草药作为方中主药,治疗因中气不足或气血亏虚而导致的内伤发热证或虚人外感发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在长期的难治性内伤发热中应用频繁。但对于低热时间不长的病例,只要证型符合,仍可考虑应用。疾病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辨证论治应从整体出发,腹膜透析病人本身就存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临证此类病人时既要把握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又不能忽略患者本证,只有两者充分结合辨证,治病求本,方能切中病机,效如桴鼓。本文介绍了"甘温除热"法治疗腹膜透析患者短期低热验案1则,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2.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中医按照病因将其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金杰教授认为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中气不足,阳气虚弱,阴火内生,阳气外浮则发热;当以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治则。金杰教授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及其临证经验辨治内伤发热,认为对其治疗应辨清病因病机,临证时运用升阳益胃汤益气升阳,甘温除热,调畅气机,使气血阴阳恢复平衡,古方治疗内伤发热疾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小儿药证直诀》误治小儿内伤发热医案,结合古今医家相关阐述,认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已初步具有了“阴火”理论的内涵,对李杲“阴火”理论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且为后世治疗小儿气虚发热、伤食发热、肾阳不足发热等“阴火”所致内伤热病的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李杲“阴火”的概念应为饮食、情志等病因内伤脏腑,或病人素来身体羸弱,中气不足,肾气不充,脏腑虚损,以致阳气升发、潜藏的升降运动失常,导致阳气不归其位、不循其道而致的内伤热病。  相似文献   
4.
徐巍龙  杨继兵 《光明中医》2012,27(6):1076-1078
目的 探讨总结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癌性发热的进展;方法 阅读并整理近年来各大期刊文献关于癌性发热的文章,整合思考后加以归纳和总结;结论 中医药和现代医学在肿瘤治疗上各有其优缺点,只有将两种医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方可扬长避短;结论: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我国已普遍被患者接受,并得到肿瘤学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5.
发热是一种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将发热分为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其中内伤发热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养、卫气营血不和导致[1]。内伤发热患者的体温常处于低热状态,一般来说,属于功能性损伤的内伤发热恢复较好,而属于肿瘤、血液病等引起的内伤发热则预后较差[2]。发热在临床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发展必经的病理过程,同时也是疾病传递出来的重要信号。体温的变化曲线常可反映疾病的变化方向,对病情的评估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发现,发热会对机体产生很大危害,并影响机体一系列代谢功能。例如人体体温每上升1℃,机体代谢率会增加13%,糖、蛋白质、脂肪等代谢消耗增加,并会使机体免疫防御功能降低,导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等多系统功能紊乱[3]。西医治疗发热的措施有限,主要以抗生素、退热药、物理降温及补充营养物质等维持治疗为主,且常规护理方法效果一般[4]。相对于西医治疗与护理而言,个体化中医护理干预对于发热尤其内伤发热颇具特色且疗效可观。现本文观察个体化中医护理对内伤发热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医杂志》2012,53(7):629
1 胡慎柔治疗内伤发热足痛医案 叶少池令郎,年十五,发热,足不能行,且痛.予诊之,六脉俱十至,二尺弦细.此血虚发热,兼湿有寒.用逍遥散加酒柏三分,苍术一钱三分,吴萸三分.二帖痊愈.余不意应效如此之捷.(《慎柔五书·杂症例》卷五)  相似文献   
7.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在<内经>"劳者温之"和<金匮要略>小建中汤治疗虚劳和阳虚发热的启示下,首创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虚损、内伤发热,临床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发热和一些杂症上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8.
甘温除热法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除热法为金元四大家李东垣首倡 ,为治疗内伤气虚发热大法之一。笔者验之临床 ,效如桴鼓。现将个人体会简述如下。1 典型病例患者 ,男 ,2 1岁。因畏寒、发热、咳嗽、咯痰 2 0余日入院。患者于 2 0多天前出现畏寒发热 ,体温39℃~ 41℃ ,伴咳嗽、咳痰。 1 0天前痰中带血丝 ,先后给予青霉素、先锋霉素、环丙沙星等治疗 ,症状不见缓解。患者自行静脉注射海洛因 2年。体检 :T41 .2℃ ,P1 2 0次 /分 ,R2 6次 /分 ,BP1 1 0 /68mm Hg。神志恍惚 ,急性热病容。皮肤潮湿。倦怠少气懒言 ,睑结膜、口唇粘膜及爪甲苍白色 ,呼吸急促 ,双肺语颤增强…  相似文献   
9.
李伟 《中医研究》2009,22(6):54-55
发热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学依据其病因病机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所谓内伤发热是相对于外感发热而言的,其发热不是外感六淫,而是因机体内部种种因素而引起的发热。内伤发热的体温一般不会太高,持续时间随病机的不同而不同。近年来,笔者在治疗内伤发热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谢柳青 《新中医》2002,34(2):65-66
黄某,男,47岁,1989年7月29日初诊。午后高热15天。患者于1988年7月29日骑车跌倒后,肢体不能活动,诊断为高位截瘫。1989年 6月1日午后发热,咳嗽,张口呼吸,发热一般午后 3时左右渐升高,T 37.1℃-40℃,午夜体温渐降。曾以西药抗炎及止痛退热剂等治疗15天,咳嗽愈。诊见:午后发热,呼吸急促,胸部胀痛,躯肢废用,不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