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9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核心穴位及配伍穴相关性,并对电针波型进行探讨。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网数据库(VIP)中从1954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的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中文文献,利用Excel表格工具建立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数据库,利用Matlab2014a软件进行节点中心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利用Gephi0.9.1软件制作复杂网络示意图对分析结果进行描述和展示,利用Excel表格工具制作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不同波形比例饼状图并分析其规律。结果选定43条电针处方: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主穴核心度前三位依次为膻中穴、足三里、肩井穴;配伍穴位核心度前三位依次为太冲穴、太溪穴、脾俞穴;经络核心度前三位依次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少阳胆经。配伍穴位相关性分析中,相关性频度前三位组合依次为太冲穴-太溪穴、太冲穴-肾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电针波形中以连续波与疏密波常见,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处方以足阳明胃经为最多,其次为任脉;电针波型以连续波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体表温度分布规律。方法 以25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和256例健康受试者为观察对象。使用Fotric 226红外热像仪检测患者和健康受试者腧穴的温度值,每名患者每周固定时间检测1次,共检测4次,健康人检测1次,比较患者组与健康受试者组穴位温度值的差异,比较不同时间点不同部位、经脉温度值的差异。结果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海穴、鹤顶穴、梁丘穴、曲泉穴、内膝眼穴、犊鼻穴、委阳穴、阴陵泉穴、膝关穴、阳陵泉穴、大杼穴、悬钟穴、足三里穴、命门穴、腰阳关穴温度值高于健康受试者(P < 0.05);患者组胃经的4次皮温均较高(P < 0.05),腰背部的4次皮温均较高(P < 0.05);KOA相关腧穴4次温度值变化趋势不显著(P > 0.05)。结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部分腧穴皮温升高;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穴位升温现象具有规律性,与经络、部位相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相关穴位升温效应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针刺治疗与中医治未病理论"既病防变",探讨针刺疗法在阿尔兹海默病(AD)治疗中的应用,延缓AD的发病过程,减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变化。方法查阅近5~10年来关于AD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综述从针刺治疗结合中医"既病防变"理论,认识AD的发病机制,把握治疗时间窗的重要性。从临床与基础研究两方面来探索"既病防变"结合针刺治疗与AD发病进程之间的关系。结果针刺疗法在AD治疗中应用广泛,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延缓病程发展,并对AD发病机制有一定的影响。结论通过探讨针刺疗法在AD治疗中的应用,将既病防变理念与AD早期针刺治疗相结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发病率,达到综合治疗效果。同时对研究治疗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乳腺增生病(MGH)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多根据激素紊乱理论, 运用相应抗激素类药物治疗,但效果往往不明确、难巩固,更有可能造成人体内激素的失衡。 而针刺治疗MGH有着绿色、经济、安全等明显的优势,相关文献报告较多,临床效果明确。 近年来随着NEI网络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推出和全面运用,有越来越多的医家认为NEI网络系统和祖国针灸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针刺治疗疾病与NEI网络调控关系的相关文献分析,探讨针刺基于NEI网络治疗乳腺增生的机制有望取得进一步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浅析陕西省名中医贾成文教授经筋、皮部理论并用,辅以古典傍针刺法、古典温补手法"烧山火",从虚从寒论治肩痹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贾教授日常临诊,收集整理贾教授工作室的临床病例资料,查阅肩痹相关文献,总结贾教授针刺治疗肩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附临证医案。[结果]贾教授认为肩痹多从虚从寒论治,再根据经筋、皮部理论,选取腕踝针相应分区内的进针点及经筋交汇处作为针刺进针点,辅以"以痛为输,已知为度"的治疗经筋病的傍针刺法及"治寒以温"的"烧山火"温补手法。本文所举实例,为笔者临床跟师之际,贾教授诊疗肩痹时先治以腕踝针,再在相应穴位施以"烧山火"手法及傍针刺法,所得疗效显著。[结论]贾教授以虚寒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运用经筋、皮部理论,结合古典针刺手法,在临床治疗肩痹过程中方法独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探析王瑞辉教授针药结合治疗大骨节病(KBD)经验,以期拓宽临床诊治KBD思路。王教授针刺治疗KBD主张取穴精准,以温经通络、宣痹止痛为主;中药治疗以祛风除湿药为主,临证常配以益气活血养阴之品。针药并用,脏腑经络同调,祛邪与扶正共举,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8.
目目的的:观察电针耳迷走神经对断奶前母本隔离(PMS)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只成年C57BL/6雄鼠与9只成年C57BL/6雌鼠按1雄3雌随机合笼,待雌鼠受孕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母本隔离组。在造模成功后,母本隔离组子代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电针组麻醉后进行电针干预,穴位选择双侧耳甲区,连续波,频率为2 Hz,强度为1 mA,1次/d,10 min/次,6 d/疗程,共干预2个疗程。对照组、模型组参照电针组进行麻醉束缚,但不进行电针干预。干预完成后,分别采用旷场测试、高架十字迷宫测试和悬尾测试对3组小鼠进行行为学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小鼠前额叶皮层(PFC)、中缝背核(DRN)脑区原癌基因蛋白(c-fos)表达水平和DRN脑区5-羟色胺(5-HT)神经元数量。结果:(1)行为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总移动距离、中心区域时间百分比、开臂花费时间、开臂总移动距离、进入开臂次数均明显降低,悬尾静止时间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总移动距离、中心区域时间百分比、开臂花费时间、开臂总移动距离、进入开臂次数均明显增加,悬尾静止时间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fos表达水平和5-HT神经元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DRN、PFC脑区c-fos神经元数量均明显降低,模型组DRN脑区5-HT神经元数量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DRN、PFC脑区c-fos神经元数量均明显更高,电针组DRN脑区5-HT神经元数量明显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耳迷走神经可改善PMS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调节DRN、PFC脑区c-fos表达和DRN脑区5-HT神经元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979—2016年国内中文数据库收录的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研究的相关文献。方法:以针灸、针刺、毫针、电针、腹针、头皮针、眼针和双向调节为检索字段,检索CNKI、VIP、万方数据库文献,用Note Express软件进行过滤筛选,对文献的作者、年份分布、期刊类型、文献类型、关键词、研究机构、研究内容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57篇文献,发表在91种期刊上;2013年该领域发文量最多(27篇);高频关键词是"针刺";干预措施以毫针最为常用;足三里是研究频次最高的穴位;消化系统疾病在该领域文献支持率最高等。结论:针刺足三里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双向调节效应其作用规律及机制研究是针刺双向调节效应领域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部古代医书中经脉的命名、循行特点、与之相关病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两部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中经脉命名相似,与经脉循行方向大体一致,《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疾病症候及所主疾病较为简单,而《灵枢·经脉篇》则较为系统,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