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骨代谢、血尿酸(BUA)的关系。方法选取72例骨质疏松症合并高尿酸血症者患者作为合并疾病组、85例单纯骨质疏松症者患者作为单纯疾病组及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所有受试者均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BGP)、β-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BUA水平,并分析合并疾病组25-OHD3与骨代谢指标、BUA的关系。结果血清25-OHD3、BALP水平在合并疾病组<单纯疾病组<健康组,BGP、β-CTX、PINP、TRACP-5b水平在合并疾病组>单纯疾病组>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疾病组BUA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疾病组、健康组(P<0.05),单纯疾病组与健康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合并疾病组25-OHD3与BGP、β-CTX、PINP、TRACP-5b、BUA均呈负相关,与BALP呈正相关(P<0.05)。结论骨质疏松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25-OHD3水平降低,与BGP、β-CTX、PINP、TRACP-5b及BUA呈负相关性,而与BALP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正腰椎管狭窄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腰腿痛,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1,2〕,其治疗有保守和手术治疗两种,由于病情较复杂,保守治疗效果较差,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手术目的在于解除神经组织和血管在椎管内、神经根管内或椎间孔内所受的压迫。近年来,由于椎弓根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技术能  相似文献   
3.
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的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的手术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对19例患者20个椎体的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Kümmell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65~87岁,平均(73.45±5.62)岁。按Li分期:Ⅱ期3例,Ⅲ期不伴神经功能损害13例14个椎体,Ⅲ期伴脊髓损害3例。规定术中体位复位满意者选择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体位复位不满意者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组)。观察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畸形矫正。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7个椎体行PVP,13个椎体行PKP,Ⅲ期3例合并脊髓损害者均同时联合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随访10~48个月,平均21.2个月。共发生4个无症状骨水泥渗漏,其中PVP组1个(1/7),PKP组3个(3/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1)。PVP组骨水泥灌注量(6.40±术后3 d和术前比较椎体高度恢复(31.71±11.35)%,后凸畸形纠正(9.79±4.64)°,PKP组分别为(5.46±0.94)ml,1.09)ml、(24.77±8.51)%、(8.15±2.9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患者腰背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减压内固定术患者神经功能均由术前Frankel D级恢复至E级。结论:根据Li分期结合术中体位复位情况对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患者进行个体化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术中体位复位不良可能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老年人,但在其他年龄段也有可能发病。脆性骨折好发部位多集中在髋关节、脊柱及腕关节。目前有多种现成的及有效的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如双膦酸盐、降钙素等。但由于医师及患者对骨质疏松知识不够熟悉、患者过度担心药物不良反应、抗骨质疏松药价格过高等因素的影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率与依从性仍较低,这导致了骨密度增加减慢,骨折发生率增加,很大程度的加重了临床和经济负担。因此,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药物治疗率及依从性变得至关重要,早期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和长期坚持服药可以缓解骨量流失甚至提升骨量,显著降低患者骨折风险。本文主要回顾综述了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率及依从性现状,影响药物治疗率和依从性的原因,以及提出改善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率和依从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交通伤颈椎损伤早期误漏诊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拟就对近 5 a我院收治的交通伤患者颈椎损伤早期误漏诊 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6例 ,女 2例。年龄 2 1~ 62岁。均为机动车伤 (损伤部位及合并伤见表 1 )。临床表现 :全部有颈部疼痛 ,活动受限。伤后昏迷 ,持续 1 0 min~ 1 2 h 5例。头部颜面颈部皮肤损伤 5例。颈部僵直位 ,头颅转动不能 5例 ,前屈后伸受限 3例。高位截瘫、不全瘫、失血性休克各 1例。首次诊断颅脑外伤 6例 ,伴有头颈部皮肤损伤 5例 ,伴有其他骨折 4处 3例、环枢椎半脱位 1例 ;上肢骨折 2例伴腹腔内脏损伤 1例 ;首诊均未发现颈椎损伤问题 ,误漏诊时间 2~ 72 …  相似文献   
6.
经后路手术治疗胸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胸椎骨折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脊柱骨折,由于胸椎解剖的特殊性,临床上有别于常见的胸腰段骨折。T11和T12骨折其特点与腰椎骨折相似,不列入胸椎骨折范畴内讨论。  相似文献   
7.
胸腰段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骨折类型。对于需行手术者,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是最常用的方法。常规后路手术中常需广泛剥离椎旁肌以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然而对椎旁肌大面积的剥离和长时间牵拉,致使椎旁肌缺血坏死和失神经支配,往往导致顽固性腰背痛、腰背肌无力等并发症的发生。为了减少手术对椎旁肌的损伤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wiltse等于1968年提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来替代传统后正中入路用于腰椎的后外侧融合和不需椎管减压的椎弓根置钉。我们应用Wiltse人路即椎旁肌入路治疗无需椎管减压、单节段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并与传统后正中人路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年龄和维生素D状态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握力的影响。方法对123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进行血清25(OH)D检测和手握力测量,25(OH)D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手握力测量使用手持式Jamar测力计,取优势侧握力最大值作为分析数据。观察患者年龄与最大握力的相关性和患者年龄与血清25(OH)D的相关性,研究血清25(OH)D与最大握力的相关性。结果年龄44~91岁,平均(65.55±10.66)岁。最大握力6~34 kg,平均(22.24±6.05)kg,年龄与最大握力呈显著负相关;25(OH)D为6.32~52.23 ng/ml,平均(24.35±8.23)ng/ml,年龄与血清25(OH)D呈显著负相关,25(OH)D与最大握力无显著相关性,当25(OH)D≤10 ng/ml时,最大握力显著降低。结论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中,年龄是导致握力和25(OH)D水平下降的重要因素,维生素D缺乏时可致握力下降。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全身高发骨骼疾病,其特点主要为骨密度下降、骨矿物质削减,破坏骨组织微细结构布局,进而致使骨机械强度下降、脆性增高,容易导致病理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iporotic fracture,OPF)又称脆性骨折,是OP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发于老年人,发生率较高,因OP的特征故而导致OPF多呈粉碎性,愈合慢。且因骨强度低和骨脆性高而容易引起内固定松动和再骨折发生,故而残疾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类药物成为临床防治OPF最常用的一线药物,其治疗目标是防止进一步的骨质流失,以减少初始或后续骨折的风险,故该类药物的应用显著降低OPF的发生,脊柱骨折发生率降低了40%~70%,髋部骨折发生率降低了40%~50%。然而,考虑到BPs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基于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和随后抑制骨形成,人们担心它们是否会延迟或损害骨折愈合的能力,甚至引起新发骨折形成,即非典型性骨折,这是一种罕见的无创伤性或极小创伤性股骨骨折。所以这个问题不禁引起了人们的思考:长期使用BPs类药物预防继发性骨折的疗效是否掩盖了与使用BPs类药物相关的骨折愈合障碍风险,最终引发非典型性骨折的出现?本文就BPs类药物对OPF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后续BPs类药物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发病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研究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导致坐骨神经痛发病机制为突出椎间盘组织对邻近神经根造成机械性压迫损害,主要包括牵张和压迫两种机制;退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是一种发生炎性改变的组织,表达多种炎症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刺激邻近神经根,诱发坐骨神经疼痛性改变;突出椎间盘组织还可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临床疼痛程度与自身免疫反应程度密切相关;退变椎间盘组织中出现多种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和神经纤维长入,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神经纤维生长,神经纤维在诱发坐骨神经疼痛传导中具有重要作用;患者心理和社会因素与坐骨神经痛之间也存在相关性。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