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介入治疗过程中VEGF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股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实验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进一步探讨VEGF对骨坏死再血管化和再骨化的机理。方法:新西兰兔48只,耳缘静脉注射50ug/kg大肠杆菌内毒素(LPS),24小时后重复,在第二次注射LPS后,臀肌注射甲基强的松龙(MP)20mg/kg,3次,每次间隔24小时,造模后第四周随机分为三组;动脉治疗组;经左侧股动脉注射尿激酶3万u和丹参注射液2ml;静脉治疗组;经耳缘静脉注射尿激酶3万u和丹参注射液2ml;对照组;经股动脉注射生理盐水4ml。在治疗后的1周,2周,3周和4周,对股骨头标本进行HE,苏丹Ⅲ染色,纤维蛋白血栓染色和VEG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股骨头软骨下骨的脂栓栓塞,血栓栓塞和骨坏死情况,计数VEGF阳性成骨细胞率,阳性软骨细胞率和阳性血管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脉治疗比静脉治疗能更快,更有效的降低脂栓栓塞和血栓栓塞,提高VEGF阳性成骨细胞率,阳性软骨细胞率和阳性血管率,改善骨坏死,结论:股动脉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比静脉治疗更快速有效。其机理在于溶解血栓和脂栓再通已经阻塞的血管,促进VEGF等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加速股骨头的再血管化和再骨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CTVPA在肺栓塞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下肢静脉和肺动脉联合成像(CTVPA)在肺栓塞(PE)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8例临床疑诊PE患者进行CTVPA检查。所有患者先行增强后肺动脉扫描,延迟180~240s后再行下肢静脉扫描。结果:CTVPA示PE和DVT均表现为血管腔内充盈缺损。48例中CTVPA检出PE和下肢DVT并存者24例,其中双下肢DVT7例,左或右下肢DVT17例;单纯PE4例,单纯下肢DVT15例,右髂外静脉孤立性DVT2例,下腔静脉孤立性DVT1例,2例无明显栓塞征象。和PE并存的下肢DVT中,右下肢(15例)明显多于左下肢(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P<0.05)。结论:CTVPA可同时诊断PE和下肢DVT,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右下肢DVT比左下肢更易发展为PE。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股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实验性激素股骨头坏死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探讨介入治疗对骨坏死再血管化和再骨化的机理,方法:新西兰兔48只,利用Shwartman反应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造成兔股骨头坏死模型后,随机分为动脉组、静脉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1、2、3和4周,观察股骨头VEGF阳性成骨细胞率,阳性软骨细胞率和阳性血管率,结果:动脉比静脉治疗能更快,更有率提高VEGF阳性成骨细胞率,阳性软骨细胞率和阳性血管率,结论:股动脉介入股骨坏死比静脉治疗更快速有效,其机理在于疏通已经阻塞的血管,促进VEGF等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加速股骨头的再血管化和再骨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盐酸丁丙诺非治疗慢性非癌症疼痛(non-can cerchronic pain,NCCP)的疗效及护理。方法选择25例慢性非癌症疼痛患者,对于初次服用阿片类药物者给予盐酸丁丙诺啡0.4mg/次,多次服用者给予0.6mg/次,按需服药,共服2次,1次/12h,两次用药间隔应≥8h,舌下含服,用药时间达1周。结果25例中、重度慢性非癌症疼痛患者,16例患者服药后疼痛达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5例缓解,4例无效。结论盐酸丁丙诺啡舌下片治疗慢性非癌症疼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盐酸丁丙诺非治疗慢性非癌症疼痛(non-can cerchronic pain,NCCP)的疗效及护理。方法选择25例慢性非癌症疼痛患者,对于初次服用阿片类药物者给予盐酸丁丙诺啡0.4 mg/次,多次服用者给予0.6 mg/次,按需服药,共服2次,1次/12 h,两次用药间隔应≥8h,舌下含服,用药时间达1周。结果25例中、重度慢性非癌症疼痛患者,16例患者服药后疼痛达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5例缓解,4例无效。结论盐酸丁丙诺啡舌下片治疗慢性非癌症疼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吴春雷 《中国骨伤》2005,18(12):727-729
目的:评价小针刀对近端颈神经根受压合并远端神经卡压(上肢周围神经双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近端颈神经根受压合并远端神经卡压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32~73岁,平均48.6岁。左上肢15例,右上肢33例。48例均利用针刀进行治疗,根据术后症状及体征改善程度分析小针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卡压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6个月,根据术后症状、体征改善的程度分优、良、中和差4级。本组优22例,良18例,中5例,差3例,共计40例治疗后疗效优良,占83.3%。结论:采用小针刀治疗颈神经根受压合并远端神经卡压的双卡综合征,具有微创、恢复快、操作简便、安全经济和疗效可靠等优点。正确及时的诊断及选择合适的适应证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