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55篇
内科学   28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111篇
综合类   353篇
预防医学   15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7篇
  2篇
中国医学   53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探讨妇科门诊对宫颈疾病的防治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该门诊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60例宫颈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患者对于宫颈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68.75%,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依从性、宫颈疾病知识知晓率及满意度分别为96.25%、93.75%及95.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宫颈疾病患者妇科门诊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提高患者宫颈疾病知晓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9月于我院行LC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一组行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麻醉,设为TCI组;另一组行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设为复合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观察两组认知功能及意识状态变化。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复合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短于TCI组(P 0.05)。术前1d、术后1d两组简易精神评价量表(MMS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1h、术后3h复合组MMSE评分高于TCI组(P 0.05)。术后即刻、术后1h、术后3h复合组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高于TCI组(P 0.05);术后1d两组OA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较TCI麻醉患者术后恢复快、苏醒质量高,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意识状态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维A治疗角化性湿疹的疗效、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将236例角化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H1和H2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西替利嗪(10 mg/次,每天1次)、赛庚啶(2 mg/次,每晚1次)、甲氰咪呱(0.2g/次,每天3次)三联治疗,局部外用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维A胶囊20 mg,每日随中餐顿服,2周后疗效不显著者加至30 mg/d,皮损消退后改为10 mg/d。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及停药4周、8周后的疗效。结果:停药后4周、8周,观察组在症状体征总积分、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值均0.01)。治疗后未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阿维A治疗,能有效增强角化性湿疹的疗效,并有一定预防复发作用,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调节皮瓣载荷理论对静脉动脉化皮瓣进行预制减压处理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16 年1月至2017年5月,对临床上24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预制减压型静脉动脉化皮瓣,皮瓣切取面积最大6.0 cm × 4.0 cm,最小2.0 cm×2.0 cm,术后应用激光闪斑多普勒血流成像仪在不同时间段测量皮瓣血流灌注量,观察皮瓣成活质量及修复效果。 结果 术后24例静脉动脉化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皮瓣远端出现水疱及皮下瘀血,其余23例皮瓣均无明显水疱形成,无明显肿胀,皮瓣血流灌注量观测发现术后72 h稳定并趋近于生理灌注水平。经过3~24个月随访,发现皮瓣外观满意,质地良好,成活质量好。 结论 预制减压型静脉动脉化皮瓣在静脉回流不充分的情况下,可调节皮瓣的灌注量与回流量达到平衡,进而提高皮瓣成活质量,达到精细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创面的要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探讨门诊静脉输液患儿的护理干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诊静脉输液患儿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将284.例门诊静脉输液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对患儿家长进行卫生宣教,对患儿进行分散注意力、心理护理、暗示疗法及激励疗法,并给予微笑服务、勤巡视、温馨看护等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则只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输液过程中因脱针造成的重注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也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门诊静脉输液患儿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提高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降低输液过程中因脱针造成的重注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类癌的动态增强CT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类癌10例,其中典型类癌6例,非典型类癌4例。10例均行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CT及病理特征,并对部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例胃类癌病灶主体全部位于胃底贲门(6例)或胃窦(4例),且以胃后壁或小弯侧者居多(8例)。CT平扫肿瘤多(9例)表现为突入胃腔且密度较均匀的软组织肿块;病灶长径在2.5~6.0 cm之间。3例发生胃周淋巴结转移;3例突破浆膜层出现胃外浸润。CT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呈中、重度强化,三期平均CT值分别为64.30 HU、74.30 HU、73.63 HU。结论胃类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动态增强扫描对此疾病的定量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对鉴别诊断亦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的影像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PNET患者的CT和MRI资料.结果 发生于大脑半球7例,脑干及松果体区各1例.9例病灶边界均清晰,密度或信号不均匀.CT平扫实质部分与脑灰质等或稍高密度,MRI上T1WI呈与脑灰质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7例无或轻度瘤周水肿;6例有明显占位效应;瘤内出血6例,钙化5例;6例见流空血管信号穿行,6例与侧脑室关系密切.5例与局部硬脑膜相连,其中2例邻近骨质变薄,增强扫描多明显强化.结论 PNE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关爱护理干预对重复人工流产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6月于我院接受人工流产术的重复流产女性4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给予人流术常规护理服务,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微信平台的关爱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各项观察指标。结果 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人流与避孕知识掌握度评分和避孕措施执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人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人流术后一年内重复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采用微信平台对重复人工流产患者进行关爱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其人流与避孕知识掌握度,降低其人流术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其人流术后避孕措施执行度,有效预防重复流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P波离散度(Pd)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择CHF患者43例为观察组,正常人41例为对照组,窦性心率下测量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Pd和QTd进行分析。结果①CHF组的Pd和QTd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②Pd与QTd呈显著正相关(r=0.43,P<0.05);③QTd>100ms组Pd明显大于QTd<100ms组(P<0.05)。结论在CHF患者中Pd与QTd存在相关性,这对CHF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预测和治疗等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应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64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2例,给予对照组二甲双胍片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吡格列酮加以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各项指标及疗效的变化情况。结果:结束3个月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状态时的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同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研究组结束3个月的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同结束1个月的治疗后相比其水平均显著降低;研究组对血糖控制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对血糖控制的总有效率78.13%,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应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获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