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1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2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98篇
中国医学   40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猪毛蒿药材中绿原酸的含量。方法:采用Waters Symmetry—C18柱(4.6mm0133250mm,5μm),甲醇-水-磷酸(26:74:0.1)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为327nm,柱温为25℃。结果:绿原酸浓度在2.53~25.3μg·mL^-1之间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30%,RSD为1.6%。结论:本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猪毛蒿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复合吸收促进剂对葛根素肠吸收及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正根  赖珺  梁新丽  赵国巍  张萍 《中草药》2009,40(7):1099-1103
目的 考察吸收促进剂配伍对葛根素肠吸收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复合吸收促进剂对肠黏膜的毒性.方法 运用外翻肠囊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考察各吸收促进剂的协同作用,确定较理想复合吸收促进剂;运用显微形态学观察复合吸收促进剂对肠黏膜的毒性.结果 复合吸收促进剂:1%壳聚糖、0.02%白芷挥发油、0.06%冰片配伍具有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葛根素的肠吸收;复合吸收促进剂无肠黏膜毒性.结论 1%壳聚糖、0.02%白芷挥发油、0.06%冰片配伍可安全有效地促进葛根素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11种大孔吸附树脂对肿节风总黄酮的吸附分离性能。方法采用静态吸附分离法确定适合的大孔吸附树脂;采用动态吸附分离法确定分离条件。以总黄酮吸附量、总黄酮质量分数和回收率为考察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结果HPD 400大孔吸附树脂对肿节风总黄酮有良好的吸附分离性能,其分离肿节风总黄酮的工艺条件为:肿节风总黄酮上样质量浓度为10 m g/mL,肿节风总黄酮最大吸附量为9.5 m g/mL,吸附体积流量为2.5 mL/m in,洗脱剂为70%乙醇,洗脱剂用量为3倍柱体积,树脂可重复使用3次。结论采用HPD 400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肿节风总黄酮简便有效,总黄酮回收率为85%左右。  相似文献   
4.
枳壳始载于《药性论》,历代本草多有记载。经考证,宋代以前使用的枳实(壳)为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L.)Raf.的干燥幼果及未成熟果实;明、清以后则以质量更优的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及未成熟果实为主流作枳实及枳壳入药,并沿用至今。枳壳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功效。其目前已知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和少量的生物碱等成分。《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1]在定量测定项下采用HPLC测定柚皮苷的量来控制枳壳的质量。只以柚皮苷为指标来控制枳壳的质量,不能很好地反映枳壳药材的基原植物就是酸橙,因为柑…  相似文献   
5.
6.
肿节风浸膏中的总黄酮和香豆素部位的谱图指纹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的肿节风浸膏中的总黄酮部位和香豆素部位的谱图指纹差异。方法:采用指纹图谱技术,建立了肿节风浸膏的指纹图谱。结果:总黄酮部位与香豆素部位的特征指纹的峰数量和峰面积有差异。结论:大孔吸附树脂能较好地分离药物的药效部位,谱图指纹能较好地表征药效部位。  相似文献   
7.
扁担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建群  吴继梅  寇晓莉  洪沁 《中药材》2008,31(10):1505-1507
目的:研究扁担杆的化学成分,寻找生物活性物质。方法:采用硅胶柱、MC I柱、Sephadex LH-20柱和Rp-18柱层析法分离、重结晶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标准品薄层对照、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扁担杆根皮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表木栓醇(2)、二十一烷酸(3)、β-谷甾醇(4)、棕榈酸丙酯(5)、儿茶素(6)。结论:化合物1~6均为已知化合物,其中1~3,5,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用溶剂法制备了熊去氧胆酸(1)磷脂复合物,并进行了粒度分布、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及不同pH体系中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结果表明,1磷脂复合物在不同pH的正辛醇-水系统中,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与1及其物理混合物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青钱柳中的酚类化学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舒任庚  舒积成 《中草药》2007,38(4):507-508
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Batal.)Iljinsk.是胡桃科青钱柳属植物,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氧化、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以叶入药,江西民间长期以来取其叶片制茶叶饮料,具有多种保健作用。为了寻找青钱柳的有效成分,阐明其作用的物质基础,为青钱柳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青钱柳的酚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柱色谱等方法从其嫩叶提取物中分离到6个酚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了结构,分别为原儿茶酸(Ⅰ)、香草酸(Ⅱ)、反式对羟基桂皮酸(Ⅲ)、岩白菜内酯(Ⅳ)、3'-O-(E-4-coumaroyl)-quinic acid(V)和5’-O-(E-4-coumaroyl)-quinic acid(Ⅵ),除香草酸外其余均是首次从青钱柳属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王芳  陶钧  杨明 《海峡药学》2008,20(11):65-67
中药毒性的研究倍受世人瞩目,针对目前毒性中药炮制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如何深入系统地研究毒性中药的炮制机理,建立毒性中药质量标准和炮制工艺的统一评判标准,构建"有毒中药多维管理系统",实现中药毒性的可预见性和可控性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