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研究高龄患者下肢骨折围手术期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 回顾性对我院近5年244例高龄下肢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寻找导致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高龄、心房纤颤、手术时间≥3 h等因素为老年下肢骨折围手术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或P<0.01)。高龄下肢骨折患者具有较多的脑卒中高危因素,重视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减少和预防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44~67岁,平均57岁。单节段病变15例,多节段病变8例。椎板减压后根据退变程度选择椎间盘部分切除或椎体融合器进行融合的方法,采用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稳定脊柱后路,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index,ODI)、脊柱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2±9)个月。统计显示术前VAS评分为(7.2±1.7)分,末次随访为(2.6±1.1)分;术前ODI为(71.4±17)%,末次随访为(21.3±11)%。非融合节段ROM术前为(8.1±1.9)°,末次随访为(2.8±1.1)°;邻近上位椎体ROM术前为(7.9±1.7)°,末次随访为(7.2±1.8)°;邻近下位椎体ROM术前为(8.4±2.1)°,末次随访为(7.9±1.9)°。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VAS、OD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非融合节段腰椎活动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肢体新鲜开放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sealing drainage,VSD)在肢体新鲜肌腱、骨骼外露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3例新鲜肌腱、骨骼外露的患者采用VSD持续治疗7~14 d为一个周期,维持负压40~50 kPa。结果53例中45例经过一个周期、8例经过两个周期的VSD后创面肉芽生长良好,经二期缝合或植皮后全部愈合,无一例感染。结论能够防止肢体严重损伤后新鲜肌腱、骨骼外露的污染,避免传统换药造成外露肌腱、骨骼的坏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探讨分析解剖型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不稳定的股骨上段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6月共27例股骨上段骨折的患者采用解剖型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术前X片及CT三维成像评估骨折类型,其中粗隆间骨折16例(AO 31 A1型3例,A2型7例,A3型6例),粗隆下骨折11例(SeinsheimerⅡ型2例,Ⅲ型2例,Ⅳ型4例,Ⅴ型3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及输血量。术后采用Harris评分,借助X线结合临床进行疗效、并发症的评估。结果 2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6.5)月(10~24月)。术中统计手术时间为(73.5±22)分钟(55~110分钟),术中失血量平均为(312.4±21)m L(150~850m L)。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或原有合并症加重,复查X片示颈干角(122±12)°(110~145°),27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4±2.5)周(11~19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为(80.6±10.4)分,其中优11例,良9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74.07%,1例出现髋内翻畸形。结论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不稳定股骨上段骨折具有并发症少,内固定牢固,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适用于特殊类型的股骨上段骨折,但其长期疗效仍需大样本、多中心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试正常骨盆在静止站立位时生物力学指标,在理论上为骨盆骨折的治疗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随机从30具甲醛固定骨盆标本中取出8具(其中男女各4具;年龄27~50岁,平均36.5岁)。将骨盆置于生物力学实验机上,模拟人体站立姿势,利用应变式测力传感器测试静止站立位时正常骨盆不同部位的的应变、位移、极限载荷、屈服点载荷数值。结果①静止站立位时,在骨盆环结构中,骶髂关节附近承载压应力最大,髂骨翼作用附近承载压应力最小;且骶骨、骶髂关节、弓状线等后环结构主要承载压应力,耻骨上、下支、耻骨联合主要承载张应力。②除去腰椎间盘等软组织结构,骶髂关节下部的应变最大。③骨盆受压时出现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现象,在弹性形变区间范围内,骨盆所受载荷大小与自身变形程度成正比,消除载荷后骨盆能基本复原,且骨盆的力学强度无明显变化。超过骨盆的弹性形变上限(屈服点),骨盆处于塑性形变,则很难复原,力学强度明显下降。④男性标本的屈服点载荷均值为2860N,极限载荷3600N;女性标本的屈服点载荷均值为2473N,极限载荷均值为3175N。⑤所有骨盆标本在连续多次弹性形变区间范围内载荷作用下各点应变值相差较小,说明不同骨盆的整体弹性模量无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行椎管减压、Cage椎间融合(视椎间盘退变程度而定)联合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4l~62岁,平均57.4岁。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U、节段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7~20个月,平均14.2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ODI评分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及邻近节段ROM略有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能为病变节段提供稳定的力学环境,还能保留部分活动度,预防邻近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7.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重度压疮对减少护理工作量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Ⅲ、Ⅳ期压疮对临床护理工作量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5~11月收治的10例Ⅲ、Ⅳ期压疮患者设为对照组,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0例Ⅲ、Ⅳ期压疮患者设为观察组.在清创处理后,观察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照组采用外科普通换药方法,比较两组疗效和护理工作量.结果 两组均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对四肢肌腱和骨骼外露创面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85例四肢软组织严重损伤合并肌腱、骨骼外露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持续治疗,7~14d为1个周期,应用1~4个周期,维持负压40~50kpa.其中新鲜创面组53例(单纯肌腱外露29例,单纯骨外露8例,肌腱骨骼均外露16例).慢性创面组32例(单纯肌腱外露12例,单纯骨外露9例,肌腱骨骼均外露11例).根据创面肉芽生长情况,分别行二期缝合、植皮或组织瓣转移闭合创面.结果 本组85例经负压封闭引流治疗1~4个周期后,创面可采用直接缝合、植皮或组织瓣转移覆盖,无1例发生感染.结论 VSD可以有效保护严重损伤肢体暴露的肌腱和骨骼,减少污染.  相似文献   
9.
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复杂跟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明辉  刘洋 《中国骨伤》2010,23(3):217-219
目的:观察调节式外固定支架结合普通螺钉、克氏针等有限内固定方法治疗复杂跟骨骨折(SandersⅢ、Ⅳ型)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普通螺钉、克氏针等有限内固定方法治疗27例36足(左侧19足,右侧17足)SandersⅢ、Ⅳ型复杂跟骨骨折患者(年龄17~65岁,平均37岁),患足术前均行X线及CT检查,并按Crosby-Fitzgibbons-Sanders分类法进行分组,术后B觟hler角和Gissane角的改变采用X线片进行分析,功能状况采用张铁良跟骨骨折综合评分法进行评定。结果:36足中32足获得随访,时间为11~24个月,平均13个月,B觟hler角和Gissane角分别由术前平均(8.0±7.3)°及(130.5±10.5)°,恢复到术后平均(29.6±7.4)°及(122.5±8.6)°。采用张铁良跟骨骨折综合评分法评为优17足,良8足,中5足,差2足。3足因手术发生伤口感染或皮缘坏死,经负压封闭引流术或伤口换药后获得愈合。结论: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复杂跟骨骨折具有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能有效治疗复杂跟骨骨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侧方静态应力作用下骨盆骨的尸体模型,运用生物力学试验技术在垂直应力试验机上对单纯侧方受力导致的旋转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其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取正常成人骨盆试验标本12具,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7.32岁。分为2组,每组6具。构建侧方撞击的生物力学模型,测量单纯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于髂嵴或股骨大粗隆时,不同工况下骶髂关节、髋臼、耻骨支等骨盆常见骨折部位的受力状况,用应变仪获得各试验点的主应变、主方向、垂直位移,以及测量静态应力下骨盆骨折阈值,并构建应变-时间曲线。结果①500 N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于髂嵴时,骨盆环结构中固定侧髂骨翼,对侧耻骨上支承载压(397±43)、拉应变(113.2±11.4)最大,受力侧坐骨支应变最小(23±7);髂骨翼位移最大(4.6 mm),髂嵴在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下的极限载荷(3 752±425)N;②股骨大粗隆在500 N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下,在骨盆环结构中,对侧耻骨上支承载压(277±31)、拉应变(401±53)最大,受力侧髂骨应变值最小(35±11);左耻骨支位移最大(2.3 mm)。股骨大粗隆在侧方应力作用下的极限载荷(4 207±617)N;③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于股骨大粗隆时产生的骨盆各点位移均小于作用于骨盆髂嵴时产生的位移。结论①耻骨支及耻骨联合等骨盆前环结构对于维持侧方应力下骨盆环旋转稳定性至关重要。②生物力学试验能较好地反映静态侧方应力撞击下骨盆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