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Kummell病是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最早于1895年经一位德国学者提出[1],既往对该病多采取非手术治疗,但随着近年来临床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提高,已有不少学者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该病进行治疗[2],但目前没有文献对比高黏度/低黏度骨水泥经PKP治疗该病的疗效。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使用高黏度骨水泥行PKP治疗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比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椎板切除融合术(LCF)和椎板成形术(LP)后颈椎矢状位形态改变情况,比较三者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颈椎矢状位的矫形效果及对矫形效果的维持能力。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MCSM患者188例,其中47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72例采用LCF治疗(LCF组),69例采用LP治疗(LP组)。根据术前颈椎前凸角(CL,C2-7 Cobb角)将患者分为后凸型(CL < 0°)、平直型(0°≤CL < 10°)、前凸型(10°≤CL < 20°)和过度前凸型(CL≥20°)。根据术前和术后CL计算不同术式的前凸改变量(末次随访CL-术前CL)、前凸矫正量(术后1周CL-术前CL)和前凸丢失量(术后1周CL-末次随访CL)。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3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DF组前凸改变量、前凸矫正量大于LCF组和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CDF可增加后凸型、平直型和前凸型患者的CL,随访中虽有部分丢失,但至末次随访时矫形效果维持良好;过度前凸型患者术后CL轻微增加,但随访时逐渐减小,过度前凸缓解。LCF可增加后凸型、平直型患者的CL,随访中前凸丢失量少于ACDF,但末次随访时矫形效果仍不如ACDF。LP术后各型患者CL均降低,但随访过程中前凸丢失量小于ACDF和LCF。结论 ACDF矫形能力较强,可用于治疗各种颈椎曲度类型MCSM患者,LCF适用于后凸型、平直型MCSM患者,LP可用于治疗CL > 10°的MCSM患者。MCSM手术方式的选择除常规考虑脊髓压迫位置、手术节段等,还应考虑患者颈椎矢状位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3.
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院自1999年3月开展自体血回输技术,明显减少了异体输血用量,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75例,男176例,女99例;年龄17~82岁,平均68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对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应力(FS)的影响,并与腰椎融合术进行比较,为人工腰椎间盘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的腰骶段(L2~S1)标本,将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L4/5椎间盘完整(对照组)、L4/5椎间盘置换和L4/5椎间融合模型,并依次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将压力传感器置入L3/4关节突关节,以400 N的恒定轴向载荷,±7.5 Nm的力矩模拟生理状态下轴向、后伸和左右侧弯4种运动,分别测量3种模型在各种运动下L3/4关节突关节内压力。 结果 在模拟生理载荷的各种运动下,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与椎间盘完整组相比较,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椎间融合组相对于椎间盘完整组和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与正常腰椎相比无明显改变,而腰椎间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则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我院 1 992年 4月至 2 0 0 0年 7月用外固定器治疗外伤感染性胫骨不愈合 1 7例 ,取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 1 7例中男 1 5例 ,女 2例 ;年龄 2 1~ 52岁 ,平均31岁 ;均为钢板内固定术后。其中术前诊断为闭合性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感染 7例 ,开放性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感染 1 0例。入院时有钢板及骨外露或窦道流脓 1 2例 ,余 5例是外院清创手术后骨缺损和不稳定瘢痕。2 治疗方法手术前对窦道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选用相应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2周 ,伤口同时用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换药。手术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下髌骨载荷平衡治疗膝前疼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振杰  刘瑞波 《中国骨伤》2005,18(8):471-472
目的:评价施行髌骨载荷平衡对提高关节镜治疗膝前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至今应用关节镜治疗膝前疼痛患者76例85膝。术前拍摄髌骨在静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下的轴位X线片。其中静力性髌骨半脱位20膝;动力性髌骨半脱位34膝。术中对静力性髌骨半脱位患者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和内侧紧缩缝合,对动力性髌骨半脱位患者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后结合股四头肌主、被动功能锻炼,恢复髌骨的静力性和动力性平衡。结果:术后按1989年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分,膝评分:优63膝,良15膝,中6膝,差1膝;功能评分:优65膝,良15膝,中4膝,差1膝。结论:术前充分了解膝前疼痛患者的髌骨在静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下的载荷传导紊乱情况指导治疗,并结合术后股四头肌的主、被动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后稳定型TC-Dynamic假体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应用国产TCDynamic假体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28例(31膝)。结果患者均获5~17个月随访,按1989年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分,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3分(术前平均为39分);功能评分平均为85分(术前平均为36分)。结论国产TCDynamic假体设计合理、操作便利、患者功能康复可靠,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8.
经皮顺行克氏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应用经皮顺行克氏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疗效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应用经皮顺行穿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闭合骨折32例,男7例,女25例;年龄28-75岁,平均49.25岁。Neer外科颈2部分骨折20例,3部分骨折9例,4部分骨折3例。结果: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4个月,平均13.5个月。按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标准:优21例,良9例,可2例。结论:经皮顺行穿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结合有计划的康复治疗,操作简单、疗效可靠。不但可用于治疗外科颈2部分骨折,而且还可选择性地应用于3、4部分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I/R)所致肺损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复制大鼠双后肢缺血及再灌注后肺损伤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每组n=8):假手术组(sham)、sham+ CORM-2组、I/R组、I/R+ CORM-2组、I/R+ DMSO(二甲亚砜)组.观察大鼠肺组织学、中性粒细胞(PMN)数目、肺组织湿重/干重(W/D)、丙二醛(MDA)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核因子-κB (NF-κB)及其抑制因子IκBα的变化.结果 IR组肺组织中PMN数目、W/D、MDA含量、MPO活性、ICAM-1表达、NF-κB活性均显著高于sham组,IκBα表达降低;再灌注前应用CORM-2可以明显逆转动物上述指标的变化,使肺损伤减轻.结论 CORM-2通过抑制肢体I/R后肺内IκBα降解和NF-κB激活,下调ICAM-1表达和PMN肺内扣押,从而发挥抗肢体IR所致肺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经筋理论指导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北京市第六医院门诊诊断为肩周炎、病程>3个月的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5)。观察组采用发散式冲击波循经筋治疗,对照组采用发散式冲击波痛点疗法治疗。数据采集时间点分别为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记录2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肩关节功能评分(CMS),并在治疗后6个月进行总有效率评价。结果:观察组在治疗1个疗程后及治疗后6个月时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CM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其他时段的CM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是治疗肩周疾患的有效方式。经筋理论指导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患者能够有效缩短自然病程,改善关节功能,长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