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38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分析游泳池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及应用盐酸多西环素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皮肤科门诊游泳池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单独口服盐酸多西环素治疗效果。结果共收集9例患者,男4例,女5例,平均年龄(47.89±5.99)岁,平均病程(10.33±6.60)个月。所有皮损均累及上肢,5例皮损为局限性肉芽肿样斑块(Ⅰ型),4例皮损呈孢子丝菌病样沿淋巴管播散(Ⅱ型)。8例全程单一服用多西环素治疗,1例因胃肠道不适换用左氧氟沙星治疗。所有患者全部治愈,治愈平均时间是(2.28±0.67)个月。结论Ⅰ型和Ⅱ型游泳池肉芽肿可以单独使用盐酸多西环素治愈。  相似文献   
2.
陈向明  何萍  李婷  张海清  胡阳 《检验医学》2020,35(4):318-322
目的探究青蒿琥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痤疮丙酸杆菌标准株和临床株,观测青蒿琥酯联合盐酸多西环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观察2种药物对痤疮丙酸杆菌生长的动态影响。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青蒿琥酯作用后痤疮丙酸杆菌的形态学变化。结果青蒿琥酯MIC为0.750~3.000 mg/mL,盐酸多西环素MIC为0.040~0.160μg/mL,两药联合使用呈相加或协同抑菌作用。两药在单药和联合使用时的MI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生长动态观察结果显示两药联合使用可降低药物浓度,且抑菌作用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青蒿琥酯作用后菌体变短,表面有皱瘪、凹陷、弯折等改变。结论青蒿琥酯对痤疮丙酸杆菌有一定抑菌作用,与盐酸多西环素联合使用抑菌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且对痤疮丙酸杆菌形态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强脉冲光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IPL)治疗长期外用激素制剂所致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治疗组患者应用强脉冲光照射,每3周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参数选择从低能量开始,一般20~25J/cm2。对照组应用蓝科肤宁冷湿敷(1~2次/d)联合氯雷他定口服(10mg,1次/d,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于1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结果两组主观症状(灼热、瘙痒、疼痛、干燥感、紧绷感)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78.38%,对照组为83.33%,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客观体征(毛细血管扩张、痤疮样皮炎、色素沉着、皮肤老化、毳毛)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86.49%,对照组有效率38.10%,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IPL治疗长期外用激素制剂所致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无水酒精灌注皮脂腺囊腔法治疗面部皮脂腺囊肿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无水酒精灌注皮脂腺囊腔法与皮脂腺囊壁摘除法治疗颜面部皮脂腺囊肿的疗效。方法将32例皮脂腺囊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16例。治疗组采用无水酒精皮脂腺囊腔灌注,对照组采用皮脂腺囊腔摘除。结果治疗组16例患者及对照组16例患者均痊愈,两组痊愈率相同。结论无水酒精灌注囊腔法治疗颜面部皮脂腺囊肿不用取出皮脂腺囊壁,手术简单,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神经性皮炎患者61例吸入性和斑贴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并分析神经性皮炎患者的吸入性过敏原和斑贴过敏原。方法采用德国"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和丹麦曲泰斯斑贴试剂对31例无过敏史(A组),30例有过敏史(B组)的神经性皮炎患者和对照组(C组)进行吸入性过敏原和斑贴过敏原检测分析。结果A组,B组和C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分别为54.84%,66.67%和26.67%,A组和B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和C组斑贴阳性率分别为9.68%,20.00%,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性过敏原有较高检出率,其中户尘螨可能在神经性皮炎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是神经性皮炎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176例患者均为2008年(1~8月)本科门诊患者,年龄17~72岁,病程1~60个月,临床诊断符合单纯性痒疹[1].  相似文献   
7.
1病历摘要 患者女,34岁。因全身出现结节,咖啡色斑伴左上眼睑色素脱失30余年,于2005年7月来我科就诊。30余年前,患者躯干、四肢出现米粒大结节及咖啡色斑疹,散在分布,2年后结节稍增多、增大,并在左上眼睑色素脱失斑。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患者,女,22岁。主因下肢萎缩性斑片进行性加重10余年,于2007年4月10日就诊我科。该患者10年前左大腿内侧出现色素沉着斑,面积逐渐扩大,皮肤弹性逐渐消失,无明显自觉症状,发病以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黄酒对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影响。方法 30只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黄酒组和空白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黄酒组用2,4-二硝基氟苯反复诱导建立慢性ACD模型。在第4次激发前1天分别用纯水和黄酒灌胃,1次/d。第4次激发后48h测量各组小鼠左右耳厚度差,计数炎症细胞,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4、IL-17和IFN-γ水平,RT-PCR法检测耳组织中IL-4、IL-17和IFN-γmRNA水平。结果 4次激发后黄酒组的耳厚度差、炎症细胞计数、血清IL-17蛋白水平和耳组织内IL-17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但黄酒组血清中IL-4和IFN-γ水平和耳组织中IL-4和IFN-γ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黄酒可能通过上调IL-17水平加重慢性ACD小鼠模型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30例儿童化妆品皮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儿童应用化妆品增多,儿童化妆品皮炎也有增多趋势。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外用药物,是临床课题之一。我院皮肤科变态反应病门诊于2004年11月—2005年2月应用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商品名:克廷肤TM)治疗儿童化妆品皮炎,并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选择所有患者均来自我院皮肤科变态反应门诊。入选标准: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均符合化妆品皮炎诊断。排除标准:已知对丙酸氟替卡松有过敏史者;有感染的全身临床表现或皮损局部并发活动的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者;7d内曾经全身或局部外用过糖皮质激素及H1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