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外科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目的:应用免疫磁珠筛选方法从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基质细胞中特异性地分选多系分化持续应激细胞(multilineage-differentiating stress-enduring,Muse),并探讨Muse细胞移植治疗大鼠亚急性脊髓损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捐赠的脐带华通胶剥离剪碎、胶原酶/胰酶消化、密度梯度离心获得足量间充质基质细胞,应用免疫磁珠特异性筛选SSEA3+的Muse细胞,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及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体内实验:使用NYU-Ⅲ代大鼠脊髓损伤打击仪建立垂直打击脊髓损伤模型,分为A组(假手术组)、B组(对照组)、C组(Non-Muse细胞移植组)和D组(Muse细胞移植组)。A组大鼠接受标准化的椎板切除手术,但不进行脊髓打击;B、C、D组大鼠均接受标准化的脊髓打击损伤,10 g撞击杆于12.5 mm高度自由落下。脊髓损伤造模后2周进行细胞移植,A组大鼠仅打开伤口不接受移植操作,B、C、D组大鼠分别接受PBS注射、Non-Muse细胞移植、Muse细胞移植,每只大鼠脊髓接受四点注射法,共4×105个细胞。自脊髓损伤造模术后1 d及1、2、3、4、5、6周分别进行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造模术后6周(即细胞移植后4周)处死动物,用免疫荧光染色研究大鼠脊髓内移植细胞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结果:流式细胞仪显示脐带间充质基质细胞CD105+、CD90+和CD73+的百分比均达到99.5%以上,且CD45、CD14表达均低于0.5%,而SSEA3阳性率仅有1.46%。MACS特异性筛选后的细胞群有92.0%同时表达SSEA3和CD105,且免疫组织化学显示SSEA3呈典型的膜染色、形态特别。动物实验:A组动物在各个时间点的BBB评分均为21。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BBB评分情况:细胞移植后6周,C、D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2),C组和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组内配对t检验表明,C组第4周与第3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D组第4周与第3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且第6周与第5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说明大鼠运动功能持续改善。脊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Muse细胞和Non-Muse细胞均由注射点向损伤区迁移,但Muse细胞存活数量明显多于Non-Muse细胞,且在损伤区均匀分布。结论:特异性免疫磁珠筛选是获得高纯度Muse细胞的良好高效的方法,Muse细胞可在大鼠损伤脊髓内大量存活4周并向损伤区迁移,且能持续改善大鼠运动功能,Muse细胞有望成为治疗脊髓损伤的一种新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男,29岁,因左侧肢体无力7年,加重1个月于2016年8月26日来我院脊柱外科就诊。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以下肢为重,起步及迈步时自觉下肢沉重,手部精细活动受限,同时伴有右侧肢体麻木及胸腹部束带感,无大小便障碍,就诊于当地医院后行X线检查被诊断为股骨和肱骨骨软骨瘤,曾于2007年接受左股骨和左肘截  相似文献   
3.
仿生人工腰椎及椎间盘复合体的设计及活动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设计一种既能重建腰椎椎体高度又能保留相应椎间隙运动功能的可动腰椎假体用于治疗腰椎肿瘤、结核、骨折等疾病。方法提取我国60名健康成年男性的腰椎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解剖参数采集,并对解剖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统计结果设计仿生人工腰椎及椎间盘复合体,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假体光敏树脂模型并进行活动度评价。结果椎体前后高度比中间大,上下终板的正中矢状径与冠状径均大于中间水平面,上下终板与侧面呈70余度夹角,同一椎体上下终板凹陷深度存在显著差异(0.05)。椎间盘厚度均呈前高中高后高的规律,前后高度之间具有显著差异(0.05)。仿生人工腰椎及椎间盘复合体由椎体部件、椎间盘部件及自攻锁钉螺钉三部分组成。椎体部件侧面设有植骨槽与羟基磷灰石涂层,其可动装置为防脱球窝关节,关节面进行高度抛光处理。假体的构成材料为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的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的医用钛合金与高分子复合材料。结论 CT三维重建可以较准确的获得腰椎的解剖参数,理论上仿生人工腰椎及椎间盘复合体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腰椎的生理功能,并能通过调整椎间盘部件的大小来改变运动范围,但是该假体的屈服轻度、耐磨、耐腐蚀等性能尚需要体外力学测试及动物体内实验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评估L5椎体次全切术后置入新型自稳定人工椎体的力学性能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为腰骶段脊柱结核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方法:提取1名健康志愿者腰骶段CT薄层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构建腰骶段(L3-S1)脊柱生理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将L5椎体及邻近椎间盘切除后,分别置入新型自稳定人工椎体和钛笼联合侧前方钉棒固定,构建新型假体组和钛笼组有限元模型。对所有模型的S1椎体下表面进行全部自由度约束,在L3椎体上表面给予400N的轴向载荷模拟生理压缩,然后再在L3椎体上表面施加8Nm的弯矩载荷,模拟腰椎前屈、背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扭转六种运动,统计分析在不同运动方向上三组模型L4~S1的活动度及L4下终板和S1上终板的最大Von mise应力。结果:新型假体组和钛笼组L4~S1在前屈、背伸、侧弯、扭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分别为0.38°~0.56°与0.53°~1.41°,较生理组(4.48°~10.12°)同部位活动动度明显减小。新型假体组和钛笼组L4下终板与S1上终板在前屈、背伸、左右侧弯、左右扭转方向上的最大Von Mises应力较生理组均明显增大,新型假体组在上述方向上终板的最大Von Mises应力较钛笼组明显减小。结论:自稳定人工椎体可以较好地重建手术部位的即刻稳定性,有效降低手术部位邻近终板的局部应力,理论上可以降低术后假体的下沉率,但其长期稳定性、抗疲劳性等力学性能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髓内钉与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和维普数据库发表的关于髓内钉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6年5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按Cochrane Handbook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术后握力、临床疗效(屈伸、旋前后和桡尺偏斜)、影像学评估(尺骨变异、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70例。Meta分析结果示:髓内钉与掌侧钢板内固定组相比较,伸展[MD=5.63,95%CI(-7.01,18.27),P=0.38],屈曲[MD=3.10,95%CI(-0.67,6.86),P=0.11],旋前[MD=2.58,95%CI(-0.49,5.65),P=0.10],旋后[MD=0.82,95%CI(-1.89,3.54),P=0.55],桡偏[MD=-5.16,95%CI(-14.42,4.11),P=0.28],尺偏[MD=0.19,95%CI(-2.39,2.77),P=0.88],尺骨变异[MD=-0.01,95%CI(-0.43,0.42),P=0.97],尺偏角[MD=-0.31,95%CI(-1.37,0.73),P=0.56],桡骨高度[MD=-0.27,95%CI(-0.98,0.44),P=0.45],掌倾角[MD=0.29,95%CI(-0.41,0.99),P=0.42],握力[MD=-1.14,95%CI(-12.78,10.50),P=0.85]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R=0.71,95%CI(0.46,1.09),P=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掌侧钢板内固定相比,髓内钉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相当,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样本量较少,将来应开展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髓内钉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大,颈部疾病已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长期困扰人们的疾病。由于大多数颈部疾病均会引起颈椎活动度的改变,颈椎活动度逐渐被用于筛选颈部患病的患者、诊断疾病、判断颈椎功能丧失的程度、评估治疗效果、鉴别颈部疾病以及预后评估等等。目前颈椎活动度测量的研究包括颈椎活动度正常值的测量、颈椎活动度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的研究和验证、颈椎活动度的影响因素以及颈椎活动度在临床和研究中的应用等等。由于颈椎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耦合运动,给颈椎活动度的测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将目前检索到的颈椎活动度测量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人工椎体在治疗脊柱肿瘤、结核、骨折等疾病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人工椎体种类繁多、各有利弊,总体分为融合型与可动型2类,融合型根据高度能否调节及自稳性强弱分为支撑固定型、可调固定型、自固定型3三类,自固定型又因轴套螺纹旋转结构有高度能否调节之分;可动型因球窝关节或镂空结构等可动装置的存在代替了椎间盘的功能,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脊柱的活动度。人工椎体的制作材料目前包括金属、陶瓷、生物材料及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多种材料,金属以钛合金为主导,至今已发展至第3代,但仍存在表面生物活性不佳等缺陷;陶瓷以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磁性生物陶瓷、多晶氧化铝陶瓷等为代表,但是存在着加工复杂、力学性能参差不齐等缺陷;生物材料主要以异种骨为主,其结构与性能与人体骨最为接近,但是存在韧性低、制作复杂等缺陷;高分子复合材料因生物学特性总体分为生物降解型与非降解型,分别以聚乙交酯与聚乙烯为代表,各有利弊。假体的设计及制作材料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尚难以完全满足脊柱内置物的苛刻要求,有待进一步优化。3D打印技术使假体复杂结构的加工以及个体化定制成为可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等缺陷有待克服。虽然人工椎体在治疗脊柱疾病方面疗效显著,但不乏假体松动、移位的报道,加之评价标准不统一,随访时间短,其确切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是一种高致残性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证实嗅鞘细胞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理想种子细胞之一。嗅鞘细胞能通过分泌作用、与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炎症反应、迁移特性、髓鞘形成作用、抗氧化作用、脂质调节作用等方式或特性促进轴突的萌发及定向延长,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以及神经修复作用。近年来,一些研究利用生物工程、组织工程、重编程等技术从不同方面增强了嗅鞘细胞的疗效,从而为优化脊髓损伤的细胞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将对嗅鞘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加以总结,同时归纳近些年优化嗅鞘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策略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潜能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优化脊髓损伤的细胞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山羊腰椎的解剖测量以及与人体腰椎的对比研究,为腰椎假体的动物模型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Mimics 16.0对波尔山羊新鲜腰椎标本及健康成人腰椎的椎体、椎弓根、椎间盘等部位的解剖参数进行采集,最终运用统计学软件对两者腰椎解剖特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山羊椎体前高中高后高,最大值分别为(38.7±2.9)、(40.1±2.6)、(40.7±2.7)mm。其终板宽度大于其深度,整体呈心形或肾形外观。山羊上终板向外凸出,下终板凹陷较小,最大值为(1.6±0.6)mm。山羊椎弓根高自L1至L6不断增大,最大值为(30.5±1.9)mm;其椎弓根宽与夹角随着椎体序列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最小值分别为(6.7±0.4)mm与(45.9±2.6)°。山羊椎间盘前高中高后高,三者随着椎间隙的变化数值波动较小;其椎间孔高与宽亦变化较小,分别在(12.9±0.3)~(14.3±1.0)mm与(5.7±1.0)~(6.7±0.9)mm波动。对比结果显示山羊腰椎椎体高、椎弓根高及夹角明显大于人类(P0.05),而其终板宽与深、椎间盘高等明显小于人类(P0.05)。此外,两者某些结构如椎弓根高、椎间盘高等随着椎体序数的增加亦呈现出不同变化规律。结论:山羊腰椎虽然在某些方面如终板及椎间孔形态等与人体存在相似性,但是在诸多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掌握山羊腰椎的解剖特点及与人体之间的差异对于腰椎假体及相关技术的山羊动物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 r TMS)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10月前Pub Med、Google scholar、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Medli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查找有关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运动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评价员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分别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通过Cochrane协作网Rev Man 5.2软件对治疗后的ASIA运动总评分、ASIA下肢运动评分(LEMS)、改良Ashworsh量表(MAS)、10 m步行速度(10MWT)和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5个RCT研究,103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61例接受HF r TMS治疗和常规物理康复治疗(试验组),51例接受常规物理康复治疗(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HF r TMS治疗后,两组患者ASIA运动总评分、LEMS以及10MWT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检验结果分别为Z=2.96,P=0.003;Z=3.04,P=0.002;Z=2.16,P=0.03);当刺激下肢运动皮质区时,两组患者的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9,P=0.005);而当刺激头顶正中位置时,两组患者的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9,P=0.93);两组患者的WISCI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0,P=0.37)。结论:HF r TMS能够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评分,改善患者下肢的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