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3(Cyclin D3)在横断性脊髓损伤(tSCI)后的表达变化以及定位情况。方法 将4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T9横断伤2、8h、1、3、5、7和14d组,每组6只。采用Western blot测定损伤后各时间段Cyclin D3蛋白水平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yclin D3在正常以及损伤后脊髓中的分布和定位。结果 West—emblot显示,Cyclin D3蛋白水平在tSCI后头、尾段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尾段明显:Cyclin D3的表达于损伤后8h开始逐渐升高,3d达到高峰,一直持续到第5天,之后逐渐下降。免疫组织化学表明Cyclin D3在正常脊髓中均匀分布,损伤后3d,Cyclin D3在脊髓白质和灰质中表达明显增强;免疫荧光双标记表明Cyclin D3与神经元的标记物neuronal nucleus(NeuN)、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cyclic nucleotide 3’phosphohydrolase(CNPase)有明显共定位,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t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也存在部分共定位。结论脊髓损伤后Cyc—lin D3蛋白水平呈现明显的时相变化,并且与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提示Cyclin D3参与了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微创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内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比较研究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对膝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生物学内固定在膝关节内骨折中的使用价值.[方法]总结近年来根据生物学固定原则,以微创接骨板固定术(MIPO)治疗的膝关节内骨折共21例.以创伤类型及年龄等因素进行配对,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的病例资料比较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采用HSS评分评价结果.[结果]MIPO组随访10~16个月(平均14.2个月),有2例进行骨移植术,平均手术时间60.0 min,术中失血量45.0 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0.0周,3例有5°以上膝内、外翻畸形,HSS功能评分平均86.67分;ORIF组经过12~48个月(平均21.2个月)随访,有18例进行骨移植术,平均手术时间79.52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117.1 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2.24周,2例发生5°以上膝关节内、外翻畸形,HSS功能评分平均82.14分.两组均获得骨愈合,没有感染和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功能恢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合适的膝关节内骨折病例以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可以降低植骨需求和术中失血,在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青春期生长发育形态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AIS)患儿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对256例12~16岁(平均14.1岁)AIS女性患儿及462例12~16岁(平均14.3岁)健康非侧凸女孩的大体形态学资料进行分析。AIS诊断标准为冠状面上>10°的脊柱侧凸畸形。观测指标包括身高、坐高、臂长及月经状况。采用Bjure公式计算校正身高及校正坐高。AIS组及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IS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研究群体看,AIS组的身高、坐高以及臂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校正身高、校正坐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月经来潮早于对照组(P<0.01)。从各年龄组看,12岁时,AIS组的校正身高、校正坐高、臂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甚至AIS组校正前平均身高低于对照组。13~15岁,AIS组的校正身高、校正坐高、臂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6岁时,虽然AIS组的校正身高及校正坐高略高于对照组(P<0.05),但身高、坐高以及臂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S患儿青春期生长发育存在形态学的异常,这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侵及部分或全层颅盖的恶性肿瘤,在根治性手术切除后,遗留大面积的颅盖缺损,甚至使脑组织、硬脑膜或颅骨外露,修复缺损便成为治疗中的关键环节。为此,在1981年,我们对大网膜的形态及其血管分布情况作了解剖学研究,并为3例颅盖巨大恶性肿瘤切除后缺损进行了修复,手术一期完成,随访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某,女,50岁。以右上腹部不适二月余主诉入院,住院号:271926,二个月前无明显原因感右上腹部不适,无腹痛,发烧,体检:一般情况良好,皮肤无出血点及蜘蛛痣,巩膜无黄染,腹部平坦,肝脏右肋缘下6cm,剑突下4cm,表面光滑,无触痛,肝脏未触及;  相似文献   
6.
下腔静脉的变异并不罕见,文献已有很多报道,但左位下腔静脉的变异极少出现,其发生率仅为0.2%~0.5%,且经常合并出现其它静脉和器官的变异。在临床工作中,后腹壁区域的手术、介入治疗及心导管检查术等经常涉及下腔静脉,为了提高手术成功率,避免术中损伤这些变异的血管,除了术前通过田、B超等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外,临床工作者还必须对已发现的不同变异有所了解。本文将尸体解剖过程中发现的一例左位下腔静脉并双侧睾丸静脉变异报道如下,以期为临床相关科室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踝、距下关节病变及损伤的诊断、修复和重建提供矢状断层解剖学基础。方法:用成年男尸右足标本5例,置冰柜冻硬后,每例切制4个踝及后足部矢状断层标本。结果:胫距关节矢状径最长为31.9mm,距骨滑车与胫骨关节软骨厚各为2.5mm与2.4mm,胫距关节间隙为2.6mm,内侧韧带厚为3.1mm;前、后距下关节软骨厚分别为1.5mm、1.2mm与1.7mm、1.4mm,关节间隙为0.8mm与1.4mm,后距下关节矢状径最长为18.9mm,距跟骨间韧带长8.6mm,矢状径为2.6mm。结论:本文结果为临床踝、距下关节疾患的诊治及关节镜技术提供了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胃后动、静脉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00具尸体(成尸66、童尸34),观测了胃后血管。(1)胃后动脉 出现率88.0%,1支者占89.8%,2支者占10.2%.起自脾动脉中1/3段者居多(78.6%),有94.9%的胃后动脉穿入胃底部后壁。该动脉平均长3.5cm,外径1.5mm.(2)胃后静脉 出现率87.0%,1支者占92.0%.注入脾静脉中1/3段者较多(76.6%),该静脉平均长4.4cm,外径1.7mm。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踝关节骨折6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 1990~ 1998年收住踝部骨折病人 6 5例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6 5例 ,男 5 1例 ,女 14例 ,年龄 19~5 8岁 ,平均 31岁。6 5例中车祸致伤 31例 ,高处坠跌伤 2 5例 ,步行扭伤 9例。 6 5例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 ,伤后 1h~ 9d就诊。左侧骨折2 8例 ,右侧骨折 35例 ,双侧骨折 2例。单踝骨折 14例 ,双踝骨折 32例 ,三踝骨折 19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 17例 ,合并其他部位骨折 11例。根据损伤机制分型 (即 L ouge- HauSou分型分类 ) ,旋后—外旋型 2 6例 ,旋前—外展型 17例 ,旋前—外…  相似文献   
10.
韩雪昆  杨文贵  马兆龙 《实用骨科杂志》2013,19(4):382-382,I0001
1病例资料 患者,女,61岁,因"发现右上臂包块10d"入院.患者10d前无意间发现右上臂卵圆形包块,约鸡蛋大小,右上臂无明显疼痛,无手指麻木,无皮肤破溃渗液,无发热盗汗.当时未诊治,10d来自觉稍有增大,遂来上海梅山医院门诊求治,查B超示右上臂近端皮下包块,性质待查,考虑来源于肌肉组织(见图1),查MRI示右肩三角肌内见梭形异常信号影,大小约3.1 cm×5.0 cm×2.0cm,边界欠清,T1加权像呈等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水脂分离序列及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呈高信号(见图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