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半切除在高位上颈椎哑铃状神经鞘瘤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高位上颈椎哑铃状神经鞘瘤患者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19~67岁;枕骨大孔至C1平面4例,C1,2平面9例。进行寰椎后弓半切除摘除肿瘤,未内固定,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等进行比较。结果:1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及脊髓损伤。13例均随访12个月以上,未发现局部复发,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术前ASIA分级:C级1例,D级6例,E级6例;末次随访D级3例,E级10例。结论:寰椎后弓半切除可Ⅰ期切除高位上颈椎哑铃状神经鞘瘤,短期临床疗效好,无颈椎不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比较经后正中入路与经肌间隙入路行腰椎融合术的效果及其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程度。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8月收治的行单节段腰椎融合术患者40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肌间隙入路组(A组)和后正中入路组(B组),每组20例。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h外周血中肌酸磷酸激酶(CK)浓度,在肌肉暴露后即刻、术后(松开牵开器后)提取肌肉标本,测定组织内CK浓度,记录术中肌肉牵拉时长、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腰痛及腿痛评分。术后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观测椎间隙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全部完成术后1个月、6个月的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14~25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A组与B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P<0.01), 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肌肉牵拉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椎旁肌及外周血CK水平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A组椎旁肌组织内CK降低幅度小于B组(P<0.05), 术后外周血CK升高幅度A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腰痛及腿痛VAS评分术后1个月、6个月较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腰痛VAS评分术后1个月、6个月较术前缓解程度大于B组(P<0.01),腿痛VAS评分术后1个月、6个月较术前缓解程度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行腰椎融合术有着对椎旁肌损伤小、术中及术后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较经后正中入路手术有着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融合器(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Cage,n—HA/PA66Cage)植人人体内可能引起的全身毒性反应及对人体局部组织的影响。方法2012年2月至2012年4月将n—FLA/PA66Cage通过腰椎后路经椎间孔进行腰椎椎体融合植入20例患者体内,通过对研究对象检查术前、术后4d、术后2个月等3个时期的血压、脉搏、体温、免疫球蛋白A、G、M、补体C3、C4、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沉、局部反应等指标。结果n—HA/PA66Cage植人人体后,除了术后4d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等检查与术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同时相,其他检查结果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n—HA/PA66Cage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应用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探讨其在恢复、维持腰椎曲度和椎间高度及融合率等方面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将2012年2月至7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50例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患者(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腰椎滑脱18例),应用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进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2~64岁,平均52.16岁.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4、6、8个月,分别行腰椎X线检查、腰椎三维重建CT;根据腰椎X线,测量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腰椎曲线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节段前凸角和全腰椎前凸角,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3个月,平均11.32个月.术后1周腰椎曲线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节段前凸角和全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不同时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腰椎融合时间为4~8个月.结论: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能较好地恢复、维持腰椎正常序列、矢状面力线及稳定性,而且融合率更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症状性腰椎管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8年11月进行压迫节段的半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9例症状性腰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48~72(57.6±1.2)岁;病程6~60(18.6±5.1)个月;减压平面:L_(2,3)-L_5S_1平面4例,L_(2,3)-L_(4,5)平面5例,L_(3,4)-L_(4,5)平面2例,L_(3,4)-L_5S_1平面6例,L_(4,5)-L_5S_1平面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腿疼和腰疼的缓解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功能恢复情况,并采用Fischgrund标准判定总体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37(16.3±3.8)个月。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椎管内压迫节段脂肪组织全部摘除。手术时间125~260(186±15) min,出血量150~500(280±46) ml。2例患者出现部分切口脂肪液化渗液不愈,经切口撑开去除积液后积极换药抗炎处理后愈合。所有患者无马尾神经损伤、脑脊液漏、钉棒断裂等并发症。术前腰痛、腿疼VAS评分分别为(5.3±0.7)、(6.8±0.8)分,术后6个月分别为(2.1±0.4)、(2.3±0.5)分,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ODI评分(12.1±2.3)分较术前(45.5±2.8)分明显改善(P0.05)。根据Fischgrund标准,本组优13例,良4例,可2例。结论:症状性腰椎管硬膜外脂肪增多症患者进行压迫节段的半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可解除硬脊膜及马尾神经的压迫,术后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腰椎间孔扩大成形在椎间孔镜技术(PELD)中的意义,探讨腰椎间孔扩大成形对术中神经根显露的影响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6月到2016年2月应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单纯性L4~5椎间盘突出症66例,男30例,女36例;年龄31~68岁,平均43.6岁.根据术后上关节突正中矢状面CT结果,将椎间孔成形分成Ⅰ型、Ⅱ型、Ⅲ型、Ⅳ型,依据脊柱内镜下神经根显露情况,将镜下神经根分成A型、B型、C型、D型、E型;分析椎间孔成形分型与镜下神经根分型的关系.结果 不同椎间孔扩大成形与神经根显露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间孔扩大成形在椎间孔镜技术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椎间孔成形加大,神经根显露会更加充分.  相似文献   
7.
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相关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的相关原因。方法 :对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进行颈前路手术的3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57例,女171例;年龄28~81岁。手术方式包括颈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体次全切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间盘置换。术后1个月根据Bazaz食道功能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价,将所有患者分成吞咽困难组和吞咽正常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手术节段数、颈前路钛板使用率。结果:术后1个月共有63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男19例,女44例,男女性别之间吞咽困难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9.1×10-280.05);吞咽困难组:年龄38~81岁,平均年龄65.0岁;吞咽正常组:年龄28~73岁,平均年龄53.6岁;发生吞咽困难组与吞咽正常组之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4×10-80.05);63例吞咽困难患者均使用钛板内固定,而21例吞咽正常患者均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未使用颈前路钛板固定),应用颈前路钛板固定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的吞咽困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手术单节段3例,双节段24例,3节段及3个以上节段36例,3节段及3个以上节段钛板内固定组与单、双节段钛板内固定组吞咽困难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6×10-330.05)。结论 :颈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原因较多,其中应包括女性、高龄、钛板内固定的应用以及多节段手术等因素,临床医生在进行颈前路手术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肌间隙入路的椎间融合术,并随访4个月以上观察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4个月腰、腿痛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1),术后1个月腰、腿痛VAS与术前差值和4个月腰、腿痛的VAS评分与术前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根据Nakai分级优39例,良7例,可2例。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椎间融合术具有骶棘肌损伤小、术中出血少及术后引流少、切口不易感染及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二种不同颈前路减压术式对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行颈前路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9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二组: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A组)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B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X线评价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17个月的随访。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JOA评分较术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后1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均可有效地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但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后颈椎稳定性比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差。  相似文献   
10.
顾仕荣  张明  陈斌辉  桑裴铭 《中国骨伤》2013,26(10):829-932
目的: 探讨经颈前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血管瘤的诊疗体会.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12年4月,采用经颈前路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血管瘤6例,均经MRI初步诊断,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35~67岁,平均49岁.术后6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并采用WHO标准对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评定.结果: 6例患者术中穿刺证实均为血管瘤.手术时间平均58 min,平均骨水泥注射量2.6 ml.术后X线片或CT提示骨水泥填充病灶充盈满意,6例均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6个月采用WHO标准评定疗效:部分缓解2例,完全缓解4例,末次随访评定结果保持稳定.结论: 经颈前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病灶准确的穿刺定位,对骨水泥的注射时机、方式及量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