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桡骨小头切除并发症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桡骨小头切除并发症6例分析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骨外科(110024)赤仁杰,申玉克桡骨小头骨折是临床一种常见的骨折,常发生于肘关节伸直位、前臂旋前位手掌着地致伤。桡骨头切除术常见于桡骨头、颈粉碎性骨折,超过1/3的边缘性骨折,骨折片侵入上尺桡关节,...  相似文献   
2.
对3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进行带锁髓内钉治疗,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术后13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膝关节伸膝180°,肌力5级,能进行日常工作和学习。带锁髓内钉治疗具有限制骨折诸多移位,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相关指标。方法连续选择近期来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就诊或治疗的中老年LDH患者35例,对照组为29例同龄、同性别健康体检者,两组对象接受了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结果中老年LDH组的状态焦虑因子、非状态焦虑因子、特质焦虑因子、非特质焦虑因子评分及STAI总分均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0.01)。结论中老年LDH患者既存在较明显的焦虑情绪状态,也有人格特质性焦虑倾向。  相似文献   
4.
新型骨形态发生蛋白2反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是一种具有潜在活性的蛋白质,当骨组织损伤时其迅速增加并活性的增强,与载体复合能修复动物骨缺损,但将其用做基因治疗的研究未见报道.目的:构建表达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的重组反转录病毒载体,探讨其在成骨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根据Genbank中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骨形态发生蛋白2特异性引物,高保真PCR扩增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同源重组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2 PCR片段连接与克隆载体pDNR-CMV,构成pDNR-CMV-BMP2,经酶切、PCR和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质粒pDNR-CMV-BMP2和反转录病毒空质粒pLP-LNCX以loxP位点进行同源重组,构成反转录病毒载体pLP-LNCX-BMP2,转染入包装细胞PT67进行病毒包装,并用NIH3T3细胞进行病毒滴度测定;将反转录病毒感染人成骨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生长变化,转染48 h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pDNR-CMV-BMP2质粒Sall和EcoRI双酶切、PCR及测序结果均正确,重组质粒pLP-LNCX-BMP2经氯霉素及蔗糖筛选得到的阳性克隆骨形态发生蛋白2 PCR结果阳性,酶切产物与预期相一致;病毒载体pLP-LNCX-BMP2转染PT67后,G418筛选可得到稳定细胞克隆,其上清液中病毒滴度可达到5×10~8pfu;四甲基偶氮唑盐检测中反转录病毒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72 h细胞抑制率无明显差别(P>0.05),转染48 h后Western blotting可见骨形态发生蛋白2蛋白高表达.结果说明,实验成功克隆了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并构建其反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过肩外侧小切口入路行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34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20例;年龄58~80岁,平均年龄64.8岁。按Neer骨折分类Ⅱ型患者6例,Ⅲ型患者23例,Ⅳ型患者5例。采用肩外侧小切口入路LCP内固定治疗。结果平均切口长度8.8cm,平均手术时间87min,术中平均失血量63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约20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约3.5个月。按照Neer评分法,其中优18例,良14例,可2例,优良率达94.1%。结论经肩外侧小切口入路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简便、损伤小、术中出血少、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脊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3月龄Wistar大鼠64只,随机选4只大鼠取股骨骨髓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经过培养、鉴定及传代。其余60只大鼠分成3组制作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24只,磷酸盐缓冲液组24只,空白对照12只。脊髓损伤后第7天,在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6/mL)的培养液5μL,磷酸盐缓冲液组注射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5μL,对照组未制作脊髓损伤。分别于术后7d、14d、28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8只/时点),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4只/时点)。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术后感染5只,均予补足。①原代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细胞接种24h后贴壁生长,72h细胞增殖,有细胞团形成,在传代过程中,4代以前的细胞倍增时间为4~6d,至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则可维持其增殖能力和形态。②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移植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磷酸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别明显。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能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区神经元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创伤性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OCS)切开减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12月采用VSD闭合的16例小腿OCS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34.6岁。共计26处减张切口。回顾性研究根据拆除VSD后创面情况选择闭合切口时机。结果所有患者患肢减压有效,术后7 d拆除VSD。20处创面拆除VSD后予以直接缝合闭合;6处创面通过更换VSD,再次拆除VSD后予以完全缝合闭合。术后无切口感染不愈合情况发生。结论VSD技术在小腿OCS早期切开减压治疗中能快速覆盖创面,降低感染概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利于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8.
对正常和坏死股骨头进行蠕变实验,为新型人工关节的研究和髋关节置换术提供蠕变力学特性参数.8个正常股骨头实验标本取自正常人新鲜尸体,男性,年龄22~28岁;8个股骨头坏死样本为股骨头坏死病人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所遗弃,也为男性,年龄28~56岁.利用日本岛津电子万能试验机,在(36.5±0.5)℃条件下,以0.5MPa/s的应力增加速度对标本施加压力.在7200s的试验时间内,采集100个实验数据,描绘出蠕变曲线并计算蠕变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所有样本在最初600s内蠕变速度较快,之后缓慢上升,7200s时蠕变曲线基本保持平衡,蠕变量与时间呈指数关系.坏死组股骨头7200s蠕变量为0.61%,显著低于正常组的0.85%(P〈0.05).此结果证实股骨头坏死后其蠕变力学特性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
李国良  祝勇  赤仁杰  夏凡  王楠  韩永田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10-11,i0001
目的:观察脊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3月龄Wistar大鼠64只,随机选4只大鼠取股骨骨髓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经过培养、鉴定及传代。其余60只大鼠分成3组制作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24只,磷酸盐缓冲液组24只,空白对照12只。脊髓损伤后第7天,在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6/mL)的培养液5μL,磷酸盐缓冲液组注射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5μL,对照组未制作脊髓损伤。分别于术后7d、14d、28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8只/时点),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4只/时点)。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 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术后感染5只,均予补足。①原代问充质干细胞培养:细胞接种24h后贴壁生长,72h细胞增殖,有细胞团形成,在传代过程中,4代以前的细胞倍增时间为4-6d,至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则可维持其增殖能力和形态。②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移植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磷酸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别明显。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能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区神经元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3月龄Wistar大鼠64只,随机选取4只大鼠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其余60只随机分成3组:细胞移植组(n=24),磷酸盐缓冲液组(n=24),空白对照组(n=1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自成鼠的股骨骨髓,经过培养、鉴定及传代,细胞传3代,待细胞大约长至50%汇合时,吸弃培养基,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培育30min,调整细胞密度以备移植。将大鼠麻醉后,无菌条件下用改良Allen打击装置,制作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脊髓损伤后第7天,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间充质干细胞(106/mL)的培养液5μL,磷酸盐缓冲液组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5μL,空白对照组未制作脊髓损伤,分别于移植术后1、3、5d以及术后7、14、28d麻醉处死大鼠,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4只/时点),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2只/时点)。应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法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生长相关蛋白43基因表达的变化。 结果:各组实验动物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生长相关蛋白43mRNA的表达:生长相关蛋白43mRNA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呈弱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后第1、3、7天时间点,细胞移植组生长相关蛋白43mRNA逐渐增高表达,与磷酸盐缓冲液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俨〈0.05)。②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生长相关蛋白43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后第7、14、28天,细胞移植组生长相关蛋白43持续高水平表达,与磷酸盐缓冲液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通过上调生长相关蛋白43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