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记载,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苦杏仁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采收加工方法等进行了本草考证。经考证可知,《神农本草经》始载杏核;《新修本草》之后,逐渐以杏核仁为主流正名;杏仁为正名始见于《雷公炮炙论》,至明清时期逐渐作为主流正名。清代以前的本草未区分苦杏仁与甜杏仁,而清代的部分本草虽明确了两者的应用区别,但未将两者单独收载。直至195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为区别用药,以苦杏仁为正名,甜杏仁见于各省中药材标准。历代苦杏仁基原以各版《中国药典》中杏Prunus armeniaca(《中国植物志》杏Armeniaca vulgaris)及其各栽培品中种子味苦者为主流。一般于五月采收其黄熟的果实,取出种核,破壳取仁,阴干或焙干,去皮尖入药。本草记载苦杏仁道地产区为山西太行山地区,现主产于我国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历代本草认为杏仁有小毒,通过热处理后可减毒增效,燀法及清炒为历代主流炮制方法。此外,自明清时期以来,认为当取其发散作用时,应连皮尖生用。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历版《中国药典》中所规定的3种炮制品,即苦杏仁、燀苦杏仁及炒苦杏仁。基于考证,建议经典名方中的苦杏仁以杏A. vulgaris为基原,根据处方标注的炮制要求选用相应的炮制规格。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知母栽培品和野生品的指纹图谱,确认两者的差异性成分。方法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以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4批知母栽培品和14批知母野生品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与混合对照品色谱图比对指认共有峰。同法测定知母栽培品和野生品中指认共有峰对应成分的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确认两者的差异性成分,并比较其含量。结果在28批知母药材中共有10个共有峰,指认出新芒果苷(峰1)、芒果苷(峰2)、异芒果苷(峰3)、知母皂苷BⅡ(峰7)、知母皂苷BⅢ(峰8)、知母皂苷Ⅰ(峰9)、知母皂苷AⅢ(峰10)7个成分;各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不低于0.963。知母栽培品与野生品中7个成分的平均总含量分别为74.18、84.72 mg/g,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知母栽培品与野生品可被分为两类,差异性成分为新芒果苷、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知母皂苷AⅢ(变量投影重要性值均大于1)。知母栽培品中新芒果苷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品(P<0.05),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和知母皂苷AⅢ含量均明显低于野生品(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知母的指纹图谱,并初步确认了知母栽培品和野生品的差异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经典名方中所用防己的名称、基原、产地、传统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本草记载的主流正名为防己,因其产于汉中,又称“汉中防己”,唐代之后逐渐明确分化为汉防己和木防己,并有“汉主水气,木主风气”之说,粉防己及广防己之名始见于民国时期,粉防己曾集散于汉口,因此也被称为“汉防己”,易与传统汉中防己简称的汉防己相混淆。由基原考证可知,清代及以前本草所用防己药材主流基原为马兜铃科植物异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汉中防己),防己科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应用历史也可追溯到唐代以前,明代以后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逐步成为防己的另一主要基原,民国时出现广防己A. fangchi作为防己入药,至现代因广防己含马兜铃酸类毒性成分而被禁用,粉防己成为当今该类药材的主流法定基原。传统汉中防己道地产区为陕西汉中,当今主流粉防己主产江西等地。由品质评价考证可知,汉中防己以断面放射状纹理作车辐解,黄实而香者为佳,粉防己以质坚实、内白色、粉性足、纤维...  相似文献   
4.
杨贵雅  薛紫鲸  张丹  郭梅  郑玉光  郭龙 《中草药》2019,50(21):5328-5335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对丹参药材皮部和木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阐明丹参药材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批次的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进行分析,分别建立丹参皮部和木部指纹图谱;在此基础上,对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中的丹参素、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 8个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丹参皮部和木部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结果 建立了丹参药材皮部和木部化学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0个共有峰;含量测定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其中丹酚酸类成分差异不大,而丹参酮类成分差异较大,丹参皮部样品中丹参酮类成分明显高于丹参木部样品。结论 通过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明确了丹参药材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分布差异,为丹参药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其化学成分根据极性差异可分为水溶性丹酚酸类成分和脂溶性丹参酮类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酮类成分具有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凋亡、抗炎、抗氧化、脑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较广泛的应用。针对丹参酮类成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活性和相关作用机制进行较为系统的综述,以期为丹参酮类成分的临床研究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相关记载,对经典名方所用瓜蒌和天花粉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按照年代次序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本草将其果实以“栝楼”为主流正名,“瓜蒌”为其音转,根或其根的制品自宋代《本草图经》以来,以“天花粉”为主流正名。均以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为主流基原。栝楼与栝楼根在汉代已分别入药,自南北朝《雷公炮炙论》,已经明确其皮、子、茎、根各自功效有别;瓜蒌以完整果实入药,九月至十月成熟后采收,悬挂阴干,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成熟、个大、皮厚柔韧、橙黄色、糖性足者为佳;古代瓜蒌的炮制方法多为捣碎或连皮、子切丝,或将其加工为瓜蒌饼、瓜蒌霜。天花粉以根入药,十一月至十二月采收,除去外皮,晒干,其品质以入土深、块大、色白、粉性足、质坚细腻、筋脉少者为佳,并认为生于卤地者有毒。天花粉的炮制方法由唐代开始的做粉入药在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直接切片使用。瓜蒌及天花粉近代以来推崇的道地产区在河南灵宝附近,有“安阳花粉”之称,现代则有产祁花粉的安国,产长青瓜蒌的山东济南等知名产区。宋代本草中曾出现以瓜蒌子或瓜蒌仁代替...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知母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采收加工与炮制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与考证,以期为含有知母的经典名方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知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皆以“知母”为正名;历代所用的知母主流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的根茎;历代著录的产区为今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及北京房山等地,近代以来河北易县所产“西陵知母”较为知名,奉为道地,现栽培知母主产地为河北易县、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条粗肥大、质硬、外皮色黄、断面色白者为佳;古籍记载的采收时间通常在二月、八月,曝干,现代采收多为春秋两季;历代炮制方法主要为用时去毛,切制时忌铁,用酒制或盐水制等,而现代主要有生品和盐制品两大规格。基于考证结论,建议经典名方中知母选用百合科植物知母A. asphodeloides的干燥根茎,原方注明炮制要求的根据要求操作,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六神曲中总黄酮的工艺条件。方法:以六神曲为原料,以总黄酮提取率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法考察提取时间、料液比和溶剂浓度对六神曲提取效果的影响。根据Box-Behnken原理,采用3因素3水平响应面试验设计进行优化。结果:溶剂浓度对六神曲的提取效果影响最大,其次是提取时间和药材重量。响应面法优化得六神曲中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最适条件为:超声时间28 min、乙醇浓度77%、料液比13 g:30 mL,在此条件下六神曲中总黄酮提取率为0.046%,模型预测值为0.049%,二者相对偏差小于5%。结论:方程拟合良好,说明响应面优化所得的六神曲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丹参酮提取物中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 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一测多评法,探讨一测多评法在丹参酮提取物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丹参酮IIA为内标物,计算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相对于丹参酮IIA的相对校正因子和相对保留时间,利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丹参酮提取物中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并比较二者差异,评价一测多评法在丹参酮提取物质量控制应用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结果: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相对于丹参酮IIA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55、1.12和1.28;各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和相对保留时间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系统耐用性良好;一测多评法计算结果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以丹参酮IIA为内标物,建立的丹参酮提取物中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一测多评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丹参酮提取物的多成分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阐明知母改善脓毒症性心肌损伤的作用及可能的活性物质基础提供实验参考。方法 采用热回流法制备知母水提物,大孔吸附树脂法分离知母总双苯吡酮和总皂苷。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建立脓毒症性心肌损伤小鼠模型,考察知母3个提取部位及知母单体成分芒果苷、知母皂苷AⅢ、知母皂苷BⅡ对模型小鼠存活率的影响;HE染色法观察知母单体成分芒果苷、知母皂苷AⅢ、知母皂苷BⅡ对模型小鼠心肌组织形态的影响;检测芒果苷对模型小鼠心肌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表达及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结果 知母总双苯吡酮、总皂苷、水提物干预组小鼠存活率较模型组均不同程度升高,其中以知母总双苯吡酮部位效果较佳;芒果苷、知母皂苷AⅢ和知母皂苷BⅡ均可改善模型小鼠心肌细胞肿胀、肌束排列紊乱程度,且以芒果苷的效果更为明显。芒果苷干预后小鼠心肌组织中IL-6、IL-1β、TNF-α mRNA表达水平及ROS水平较模型组不同程度降低。结论 知母不同提取部位均可提高脓毒症性心肌损伤小鼠的存活率,其中以知母总双苯吡酮部位效果较佳。3个知母单体成分中以芒果苷改善脓毒症性心肌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