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了解小夹板对汶川地震患者下肢长骨骨折患者急救的应用及相关问题。方法:选取成都、德阳、绵阳三地4家主要中医医院地震下肢长骨骨折患者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地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骨折长骨病例共193例,现场急救和院内确定性治疗方式存在地区差异,但疗效相似。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在地震患者下肢长骨骨折现场急救和确定性治疗方面均有较好的应用,疗效可靠,在灾难医学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多发性肋骨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多发性肋骨骨折病例,比较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病例疼痛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康复时间、治疗满意度、重新选择治疗意愿等方面情况.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病例共34例(2008年1月~2009年8月),手术组16例[平均随访时间(14.2±1.6)个月,失访...  相似文献   
3.
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当压迫物来自椎管前方时,常需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但该类手术损伤大,失血多,技术要求高等因素限制了该手术的开展。自2002年7月~2002年12月共进行了15例,在减少失血量,减轻损伤,降低技术和操作难度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技术改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技术改良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因椎管占位、严重后突畸形、需行前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78例新鲜胸腰段脊柱骨折分为改良组(A组)和传统组(B组)。A组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17~58岁,平均38·27岁;Cobb角10°~40°,平均24·71°;椎管占位率35%~80%,平均49·1%;采用倒V形切口,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B组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18~57岁,平均38·73岁;Cobb角15°~38°,平均25·08°;椎管占位率33%~79%,平均48·3%;采用传统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两组均采用Z-Plate钉板内固定。对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手术并发症、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椎管占位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39例获平均26个月随访(8~44个月),B组36例获平均27个月随访(9~38个月);两组间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椎管占位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手术并发症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通过改良手术入路,优化手术操作程序,改变植骨方式,能有效地减少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降低手术难度及风险和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钛网融合器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多伴有神经损伤,常需行椎管前方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自2003年2月~2003年7月,采用钛网融合器配合TSRH或Z-Plate系统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近期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0例,男9例,女1例,年龄18~55岁,平均37·8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28例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行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先行后路关节突关节松解及部分切除植骨,再行前路松解,减压撑开,钛网支撑植骨,Z-p late钢板内固定术,26例获6~59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并对影像学结果、临床疗效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后凸成角Cobb角由术前的34.7°(25~47°)矫正至术后7.8°(5~11°),平均矫正率77.9%;26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后平均融合时间5.5个月,无明显角度丢失及内固定失败,18例腰背痛均缓解;17例神经功能均有恢复;6例括约肌功能障碍者中4例得到改善;1例手术切口感染。结论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可以有效地矫正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前路钛网支撑植骨、Z-p late钢板内固定可以使畸形矫正后脊柱早期稳定,提高植骨融合率。该术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节段胸腰椎Ⅲ期Kümmell病短节段和长节段固定的临床疗效,探讨更适宜的固定节段。方法:对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6例单节段胸腰椎Ⅲ期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6例患者因不同的骨水泥钉棒固定方法分为短节段固定组(病椎上下各1椎)和长节段固定组(病椎上下各2椎)。其中短节段固定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75.3±4.5)岁,腰椎骨密度T值(-3.1±0.3) g/cm~3,随访时间(13.0±2.3)个月;长节段固定组2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74.5±3.9)岁,腰椎骨密度T值(-3.2±0.3) g/cm~3,随访时间(14.7±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邻椎骨折率,以及手术前后的疼痛VAS评分、ODI、后凸角变化。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疼痛VAS评分、ODI、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短节段固定组少于长节段固定组,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ODI、后凸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骨水泥渗漏(9/25 vs 11/21)及邻椎骨折发生(4/25 vs 3/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短节段固定均可有效缓解疼痛、纠正后凸、提高功能指数,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但短节段骨水泥钉棒固定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因此对于胸腰椎单节段Ⅲ期Kümmell病无需延长固定节段,短节段固定更符合临床需要,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髋臼后壁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33例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手术治疗患者,术后进行影像学、髋关节功能评分等观察。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6个月,平均22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Matta影像学评分:优29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6%;关节功能Merled’Aubigné评分:优22例,良5例,尚可4例,差2例,优良率81.8%。本组患者未发生异位骨化、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能够取得比较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复位质量和功能康复可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个球囊双侧序贯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预防复位椎体术中再塌陷的有效性。[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双侧组采用单球囊双侧序贯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单侧组采用单个球囊单侧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记录两组围手术期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影像测量评估临床效果。[结果]双侧组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均显著大于单侧组,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单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的骨水泥弥散面积率明显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球囊扩张后椎体前缘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球囊取出后的椎体前缘高度双侧组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术后1 d的椎体前缘高度大于单侧组,而椎体后凸角小于单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的VAS、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双侧组椎体前缘高度仍显著大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此时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术后1 d时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个球囊双侧序贯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能较好的恢复椎体高度,有效预防复位椎体术中再塌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技术改良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因椎管占位、严重后突畸形、需行前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78例新鲜胸腰段脊柱骨折分为改良组(A组)和传统组(B组)。A组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1758岁,平均38·27岁;Cobb角10°40°,平均24·71°;椎管占位率35%80%,平均49·1%;采用倒V形切口,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B组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1857岁,平均38·73岁;Cobb角15°38°,平均25·08°;椎管占位率33%79%,平均48·3%;采用传统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两组均采用Z-Plate钉板内固定。对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手术并发症、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椎管占位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39例获平均26个月随访(844个月),B组36例获平均27个月随访(938个月);两组间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椎管占位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手术并发症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通过改良手术入路,优化手术操作程序,改变植骨方式,能有效地减少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降低手术难度及风险和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