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6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无机陶瓷膜微滤耦合超声技术在痹通药酒澄清过滤中的应用。方法 以膜渗透通量、膜污染阻力分布等为指标,考察间歇超声、连续超声与未耦合超声在痹通药酒澄清滤过中的差异,进而对操作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 连续超声可显著增强膜的渗透性能,渗透通量高达173 L/(m2·h),通量提高率31.6%,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膜污染阻力,尤其对膜表面沉积层,降幅达50%以上。一定范围内,超声对膜过程的强化与操作压力呈正比,与操作温度呈反比。结论 陶瓷膜微滤过程耦合超声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膜分离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0.2 μm、50 nm ZrO2陶瓷膜微滤增液口服液过程中体系物理化学参数及指标性成分的变化,探索陶瓷膜微滤过程中体系的微观变化.方法 依法测定分离过程中复方溶液环境的pH、电导率、浊度、黏度等参数及指标性成分哈巴俄苷的透过率,观察膜过程中稳定通量变化.结果 2种孔径的ZrO2膜对增液口服液的分离过程中,膜通量的变化基本平稳.pH值均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最大波动分别为0.343、0.459;电导率的最大降幅分别为0.463 μs/cm、0.079 μs/cm,50 nm ZrO2微滤结束后药液的电导率略有升高;微滤后药液浊度骤降,最大降幅分别为95.2 NTU、110.2 NTU;体系的黏度在微滤过程改变不明显,分别下降了0.12 mPa·s、0.05 mPa·s,两截留液的值与原液相比也未见显著变化.哈巴俄苷的瞬时透过率的变化基本一致,50 nm ZrO2的累积透过率略低.结论 不同孔径ZrO2陶瓷膜微滤增液口服液时其物理化学参数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影响,体系中主要成分透过率的不同亦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黄连解毒汤全方和不同极性部位的活性筛选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研究比较黄连解毒汤全方水提液体系、水提液体系经有机溶剂梯度萃取后不同极性部位中指标性成分的变化,通过药效学筛选,探讨黄连解毒汤改善脑缺血、益智作用的有效部位及其化学组成,为该方的精制分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黄连解毒汤全方经水煎煮得水提液(部位Ⅰ),水提液浓缩后以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饱和正丁醇梯度萃取,得到石油醚萃取物(部位Ⅱ)、乙酸乙酯萃取物(部位Ⅲ)、水饱和正丁醇萃取物(部位Ⅳ)、残留水层上清液(部位Ⅴ)、残留水层沉淀(部位Ⅵ),以栀子苷、黄芩苷、巴马汀、小檗碱、黄芩素和汉黄芩素6种成分为对照,应用RP-HPLC确定各萃取物中6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选用鼠源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活性跟踪筛选,MTT法测定黄连解毒汤及各萃取部位对低糖DMEM和氯化钴诱导的PC-12细胞缺糖缺氧损伤的影响。结果:部位Ⅴ中各指标性成分含量较高,且6种指标性成分的比例与部位Ⅰ相似;部位Ⅰ,Ⅴ对PC-12细胞的缺糖缺氧损伤保护作用明显。结论:部位Ⅴ为黄连解毒汤改善脑缺血、益智作用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4.
血竭的现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竭(Dragon's Blood),又名麒麟竭,为传统名贵中药,始载于<唐本草>,为中医常用的活血散瘀和止血药.主要来源于棕榈科黄藤属Daemonorops和百合科龙血树属Dracaena 10多种植物的树脂,长期以来以进口为主.龙血竭为血竭的替代品,二者功效基本一致,作为国产血竭使用.  相似文献   
5.
膜分离作为新型化工单元操作,可在温和、低成本条件下实现物质分子水平的“高效、低耗”分离,以膜材料为“芯片”再造分离流程可实现物质分离过程“短流程化”,已成为化学工程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通过总结笔者项目组10多年来将膜技术应用于中药油/水分离过程的研究探索,面向中药产业的绿色发展,提出:通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创制新型膜材料,是实现“用”材料和“优化”材料的关键。因此,将多尺度科学的创新性成果有效应用于膜过程分离原理的揭示,利用膜技术的“高效、节能、降耗”等特征实现中药挥发油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构建以膜分离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分离过程、分离流程及其专属装备,必将为传统产业关键技术的更新换代、新兴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提供持续性的支持和引领。   相似文献   
6.
中药工业能耗惊人,能耗的重头浓缩工段的蒸汽耗量约占全厂的60%左右,甚至更高。膜浓缩技术具有"能耗小、成本低"的重要优势,但因不同膜过程本身技术原理所造成的各自缺陷,而受到制约。引进国际先进的膜集成设计策略与方法,针对有望适用于中药物料浓缩需求的"反渗透与膜蒸馏集成"的技术关键——浓缩过程对中药物料流变性的劣化及其对膜传质作用的拮抗,以代表性中药复方为实验体系,借鉴流变学理论与计算流体力学(CFD)手段,通过工艺过程动态精密分析,建立"时间-物料流变学特征-膜传质过程"三维模型;融合多学科手段,探索中药物料流变学规律及其对膜浓缩过程的影响,阐述膜浓缩过程对中药物料的传质作用及机制,寻找临界渗透压(反渗透过程)与临界通量(膜蒸馏过程)2个关键工艺参数的平衡点,探索"反渗透"与"膜蒸馏"2种膜过程的优化组合方案。破解膜浓缩工艺中药行业产业化的技术瓶颈,为其成套技术设备研制及工艺设计提供支撑,促进中药制药工程理论和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学术引领系列·国家科学思想库·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材料科学》指出:材料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赖以发展与深化的实质性环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基础和先导作用;一类新材料的出现还可以带动一个产业领域的诞生。过程工业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而化学工程一直是实现物质高效转化和能量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化学工程的目标已转化为:依托性能优越、环境友好和功能齐备的新型结构功能材料发展新的过程工业技术,形成新的工艺流程和集成技术,以达到高效、低耗、无污染的目的。膜技术以先进分离材料为载体,可在温和、低成本条件下实现物质分子水平的分离,特别适合现代工业对节能、低品位原材料再利用和消除环境污染的需要,已成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能源、水资源、环境等领域重大问题的共性关键技术。膜材料与装备应用于中药产业可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通过分析膜材料与技术在国外医药产业和国内中医药产业的应用概况,面向中药产业应用过程的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提出将材料化学工程理论与方法引入中医药领域,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研究,构建以膜分离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分离过程、分离流程及其专属装备,实现中药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通过阐述20年来本课题组在中药及其复方水提液体系、油水混合体系等复杂体系分离过程产业化基础研究探索与工程化应用实践,为建立以特种膜技术为核心的中药新型分离过程的设计、集成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8.
0.2μm Al2O3无机陶瓷膜微滤技术精制清络通痹颗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0.2μm Al2O3无机陶瓷膜精制复方清络通痹颗粒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测定以0.2μm Al2O3无机陶瓷膜精制前后各样品的总黄酮含量、总固含物量、浊度等指标。结果:3批试验中总黄酮量,膜后分别为膜前的83.52%、85.48%、85.03%,截留液中总黄酮分别为5.4%、4.8%、5.2%;膜滤后总固含物量平均下降4.0%,浊度由膜前800 NTU 下降至膜后的约35NTU,而截留液的浊度上升至近4000NTU。结论:采用0.2μm Al2O3无机陶瓷膜精制清络通痹颗粒,有效地简化了工艺,在保证其有效性的前提下,可节约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9.
超滤技术应用对中药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目的:研究各材质超滤膜对不同中药成分的影响,探索各类成分所适用的超滤膜。方法:以成分分析为指标,测定了10种常用中药超滤前后药液的成分变化,以中药的超滤的透过率解析超滤膜材质、孔径与中药各类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超滤法对有机酸类及各苷类成分影响较小,对混悬液成分影响明显。生物碱类成分对膜超滤有较强的选择性。结论: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可适用于超滤,而极性小的成分损失较大;膜材质对各类成分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夜香牛全草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产夜香牛生物活性化学成分。方法:用鼠性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活性跟踪筛选,柱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根据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木脂素类化合物(+)-lirioresinol树脂醇B(1),甾醇类化合物豆甾醇(2)和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3),以及4-sulfo-benzocyclobutene(4);用神经细胞体外模型试验,检测了分离得到化合物的NGF诱导活性。结论:化合物1,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