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4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研究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存活,诱导血管新生,但其促进血管新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分离提取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培养使之形成细胞小球,将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接种于Ⅰ型胶原-甲基纤维素的3D环境中培养,然后分别加入50,70,100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继续培养,于培养24,48h观察并测量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枝长度和分枝条数。结果与结论:经分离的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在Ⅰ型胶原-甲基纤维素3D环境中培养24h,均可见管状分枝,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管状分枝生长,以100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促生长效果最明显,分枝也最多。培养至48h,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的分枝更长。说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可促进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发芽及管状结构的形成,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成体骨髓源性干细胞是实施细胞治疗的重要细胞来源。对成体骨髓源性干细胞的示踪,是研究其移行、分化的规律与机制并进一步阐明再生潜能、疗效的关键。目的:探讨经转染后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在细胞表型、增殖能力、心肌分化潜能是否存在的影响。方法:应用核转染技术利用U-23程序将编码maxGFP报告基因的载体对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进行转染,应用MTT法对核转染前后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使用3μmol/L5-氮胞苷对核转染前后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进行向心肌分化诱导,并利用RT-PCR对向心肌分化的特异性标记物GATA4与MLC-2v的表达进行测定。使用成年SD大鼠心肌梗死左前降支结扎模型,对使用经maxGFP转染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施心内注射并于注射后的第2天和第7天对经注射心脏行冰冻切片并观察maxGFP在体内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经核转染24h后,第47代及第119代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的转染率为49.4%和43.1%,转染后5h,开始出现呈绿色荧光阳性的细胞,经核转染后仍能保持小圆球形、可贴壁、呈克隆样生长。MTT检测结果显示:核转染前后第47代及第119代均具有相似的生长曲线。核转染前第47代及119代细胞平均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8.57,10.28h;核转染后分别为9.42,10.42h,各代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51,P=0.774)。RT-PCR检测结果显示:核转染前5-氮胞苷处理前后均表达GATA4,处理后MLC-2v条带更强;核转染后5-氮胞苷处理前后均表达GATA4,处理后MLC-2v条带更强,上述2个向心肌分化指标于转染前后变化并不明显。体内实验结果:心内注射经核转染后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第2天及第7天可在经注射心肌中发现有少量绿色荧光阳性的细胞。提示,核转染可快速地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经核转染后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仍能保持其细胞形态、增殖能力及向心肌分化潜能,然而,经maxGFP基因核转染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移植入心肌后只有少数细胞能表达经转染基因。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对心肌梗死的急性期是否能进行适量的运动,且适量的运动是否对梗死心肌修复与再生有积极的意义,尚存在很大的争议。目的:观察中等强度运动对心肌梗死大鼠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雌、雄训练组和雌、雄对照组,每组12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左心室前壁梗死模型。造模24h,训练组大鼠进行30min/d的跑台训练,强度为20m/min,0%grade,共持续12d;对照组造模后正常饲养。2周后,对大鼠心肌行常规Masson’sTrichrome染色,观察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几何参数的变化。结果与讨论:造模2周,训练组和对照组大鼠的死亡率十分接近(22%vs.20%)。训练组(雌、雄)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梗死边缘区室壁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梗死区室壁最小厚度也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心肌梗死急性期即进行中等强度的跑台训练不但没有明显降低大鼠的存活率,还能有效减小缺血心肌的梗死面积、改善左心室重构,且上述作用没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存活,诱导血管新生,但其促进血管新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分离提取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培养使之形成细胞小球,将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接种于Ⅰ型胶原-甲基纤维素的3D环境中培养,然后分别加入50,70,100 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继续培养,于培养24,48 h观察并测量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枝长度和分枝条数.结果与结论:经分离的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在Ⅰ型胶原-甲基纤维素3D环境中培养24 h,均可见管状分枝,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管状分枝生长,以100 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促生长效果最明显,分枝也最多.培养至 48 h,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的分枝更长.说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可促进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发芽及管状结构的形成,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核转染对成体骨髓源性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成体骨髓源性干细胞是实施细胞治疗的重要细胞来源。对成体骨髓源性干细胞的示踪,是研究其移行、分化的规律与机制并进一步阐明再生潜能、疗效的关键。目的:探讨经转染后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在细胞表型、增殖能力、心肌分化潜能是否存在的影响。方法:应用核转染技术利用U-23程序将编码maxGFP报告基因的载体对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进行转染,应用MTT法对核转染前后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使用3μmol/L5-氮胞苷对核转染前后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进行向心肌分化诱导,并利用RT-PCR对向心肌分化的特异性标记物GATA4与MLC-2v的表达进行测定。使用成年SD大鼠心肌梗死左前降支结扎模型,对使用经maxGFP转染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施心内注射并于注射后的第2天和第7天对经注射心脏行冰冻切片并观察maxGFP在体内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经核转染24h后,第47代及第119代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的转染率为49.4%和43.1%,转染后5h,开始出现呈绿色荧光阳性的细胞,经核转染后仍能保持小圆球形、可贴壁、呈克隆样生长。MTT检测结果显示:核转染前后第47代及第119代均具有相似的生长曲线。核转染前第47代及119代细胞平均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8.57,10.28h;核转染后分别为9.42,10.42h,各代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51,P=0.774)。RT-PCR检测结果显示:核转染前5-氮胞苷处理前后均表达GATA4,处理后MLC-2v条带更强;核转染后5-氮胞苷处理前后均表达GATA4,处理后MLC-2v条带更强,上述2个向心肌分化指标于转染前后变化并不明显。体内实验结果:心内注射经核转染后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第2天及第7天可在经注射心肌中发现有少量绿色荧光阳性的细胞。提示,核转染可快速地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经核转染后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仍能保持其细胞形态、增殖能力及向心肌分化潜能,然而,经maxGFP基因核转染的成体骨髓呈克隆样干细胞,移植入心肌后只有少数细胞能表达经转染基因。  相似文献   
6.
背景:调动和激活韧带与肌腱细胞群是有效修复损伤韧带与肌腱的关键,通过对韧带与肌腱细胞可能存在的不同群进行分离,对韧带与肌腱组织正常结构的维护及损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比较经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出来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增殖,细胞复制性衰老与表面标记物表达。 方法:分别用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对成年SD大鼠的髌韧带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比较该两种方法得到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生长曲线,表面标记物的表达,细胞复制性衰老等情况。 结果与结论:经两种分离方法分离所得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增殖能力、表面标记物及复制性衰老均存在差异。提示髌韧带细胞可能存在不同群,且不同群的髌韧带细胞可能在髌韧带正常功能与修复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关键词:韧带;肌腱;损伤;修复;韧带细胞  相似文献   
7.
骨骼肌内源性生肌因子成肌活性随衰老下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探讨骨骼肌内源性生肌因子(39kDa)成肌活性随衰老而发生的改变。方法:应用等电聚焦结合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多步功能测试分筛法对青年和老年大鼠骨骼肌内源性39kDa生肌因子进行分离,利用体外培养和体内模型对青年和老年大鼠骨骼肌生肌因子的成肌活性进行比较,采用增殖细胞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生肌因子对骨骼肌干细胞—卫星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处理组大鼠骨骼肌内源性39kDa生肌因子C2C12细胞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处理组39kDa生肌因子MT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 0 5 )。青年和老年生肌因子处理组都有相当一部分C2C12细胞融合形成肌管,但青年大鼠骨骼肌生肌因子融合形成的肌管数目显著多于老年大鼠。体内研究发现:注射39kDa生肌因子的青年大鼠胫骨前肌中有许多PCNA阳性细胞核,但在对照组中未发现PCNA阳性细胞核。然而,在经注射的老年大鼠胫骨前肌中只发现少量PCNA阳性细胞核。PCNA阳性细胞核半定量计数结果表明:经生肌因子注射的青年大鼠胫骨前肌PCNA阳性细胞核显著多于老年大鼠(P <0 .0 5 )。本研究结果提示:39kDa生肌因子能诱导骨骼肌干细胞—卫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青年大鼠骨骼肌中39kDa生肌因子的成肌活性高于老年大鼠,骨骼肌39kDa生肌因子成肌活性随衰老而减弱可能是老年个体  相似文献   
8.
呼吸机使用的科学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吸机是抢救危重病人不可缺少的医疗设备。由于近年来呼吸机的功能不断完善,高科技含量增加,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从医院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从建立操作培训考核制度、日常维护制度、质量控制制度,以及利用医院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医院信息系统)研制呼吸机使用在线帮助软件等几方面加强呼吸机科学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对心肌梗死的急性期是否能进行适量的运动,且适量的运动是否对梗死心肌修复与再生有积极的意义,尚存在很大的争议。 目的:观察中等强度运动对心肌梗死大鼠梗死面积的影响。 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雌、雄训练组和雌、雄对照组,每组12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左心室前壁梗死模型。造模24 h,训练组大鼠进行30 min/d的跑台训练,强度为20 m/min,0% grade,共持续12 d;对照组造模后正常饲养。2周后,对大鼠心肌行常规Masson’s Trichrome染色,观察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几何参数的变化。 结果与讨论:造模2周,训练组和对照组大鼠的死亡率十分接近(22% vs. 20%)。训练组(雌、雄)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5),梗死边缘区室壁厚度大于对照组(P < 0.05),梗死区室壁最小厚度也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说明心肌梗死急性期即进行中等强度的跑台训练不但没有明显降低大鼠的存活率,还能有效减小缺血心肌的梗死面积、改善左心室重构,且上述作用没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对髌骨软化症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共纳入患有膝前疼痛经临床初步诊断为髌骨软化症的中青年病人112例,先行膝关节MRI检查,再行膝关节镜检查验证,并将MRI所示髌骨损伤情况与关节镜所见比较。结果:关节镜检查证实有膝前疼痛表现的112例患者中,存在髌骨软化者50例(45%),滑膜肥厚50例,半月板撕裂8例,股胫关节软骨损伤8例和未见形态异常者12例。1.5T MRI检出髌骨软化症的阳性率为75%(95%可信区间,53%~89%),阴性率为72%(95%可信区间,56%~84%),其敏感性为60%(95%可信区间,41%~77%),特异性为84%(95%可信区间,2%~49%),诊断准确率为73%(95%可信区间,60%~83%)。Ⅰ度损伤的敏感度为13%(95%可信区间,2%~49%),Ⅱ、Ⅲ或Ⅳ度损伤的敏感度为83%(95%可信区间,59%~94%)。结论:根据临床症状和目前物理检查方法不能诊断髌骨软化症。1.5T的MRI诊断Ⅰ度软骨损伤的敏感度较低,而对Ⅱ、Ⅲ或Ⅳ度损伤的敏感度很高。MRI检查可以作为较重髌骨软化症的一种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