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洗胃引起胃穿孔是洗胃术的严重并发症,我院急诊科1983年10月至1987年10月四年中收治服各种毒物患者463例,其中5例并发胃穿孔。为从中吸取教训,特分析讨论如下。临床资料例1:女,35岁,住院号32932。1986年4月16日服磷化锌约30克半小时入院。洗胃中发现呕吐及抽吸液中有鲜血,洗胃入量多于出量,患者诉腹部剧痛,停止洗胃。查体:腹部膨胀,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肺、肝界消失,移动性浊音阳性,X线透视见膈下有游离气体,诊断胃穿孔急诊手术。术中腹腔内有约2500毫升液体,并混有食物残渣,胃小弯近贲门处有约4cm的纵行破口,未发现破口处有溃疡。单纯缝合修补。术后10天痊愈出院。例2:女,31岁,住院号34611。服敌百虫约30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74岁,于1985年10月11日因持续性剧烈腹痛18小时急诊入院。腹痛由上腹部开始,渐进性加剧,波及全腹,未感向肩部放射;腹痛前6小时曾进油腻食物,腹痛后呕吐二次胃内容物,无咖啡状物。无发冷发烧。既往史:近10年来常有上腹部疼痛不适,经对症治疗疼痛可缓解,未曾住院治疗。体检:体温37.8℃,血压150/90mmHg,脉搏104次/分,体质瘦弱,急性痛苦病容,辗转不安,出汗。巩膜未见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呈舟状,未见肠型、蠕动波及包块轮廓,全腹有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尤以上腹为著,肝脾触诊不满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诱导膜技术Ⅱ期手术中,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植骨与单纯植骨在修复骨缺损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9月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的35例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植骨治疗组(A组)和单纯植骨治疗组(B组)。A组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7~61(40.4±13.4)岁;骨缺损长度3.6~18.0(9.5±4.4) cm。B组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1~56(43.1±12.3)岁;骨缺损长度3.1~16.3(9.1±3.7) cm。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临床愈合时间、骨愈合例数、感染发生例数及并发症例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39(21.3±1.2)个月。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6.11±25.00) min、(78.89±14.91) ml,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5.29±29.66) min、(79.41±20.45) 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影像学结果评估,A组临床愈合时间为(28.78±9.40)周,B组为(36.17±9.68)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4,P=0.028);A组愈合例数(17例)与B组(14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0,P=0.512)。A组1例发生感染,B组6例发生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3,P=0.028)。A组2例发生并发症,B组9例发生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8,P=0.008)。结论:在诱导膜技术Ⅱ期手术时,采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植骨治疗骨缺损优势明显,可以缩短骨临床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1989~1993年对五集乡宋庄村(为中病区村)8~15岁儿童氟斑牙病情和水、土、粮和蔬菜含氟量的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1 概况五集乡宋庄村是睢宁县地氟病的中度流行区,位于黄河故道,地势低洼。土质以青沙、两合土为  相似文献   
6.
248人锡克氏试验结果分析李树源,李新华(江苏省睢宁县卫生防疫站)1临床资料1977年以前,我县白喉疫情较为严重,发病最多的年份达413例,发病率为59.3/10万,实行计划免疫后,狠抓了白喉的预防接种工作,白喉发病率迅速下降。为了解我县人群当前的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比较负载抗生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间隔器和链珠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并Ⅰ度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胫骨创伤性骨髓炎并Ⅰ度骨缺损29例,将采用Msaquelet技术即负载抗生素PMMA间隔器治疗的15例作为A组,采用负载抗生素PMMA链珠治疗的14例作为B组。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感染控制率、骨愈合率、总并发症发生率及膝关节功能评分、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骨临床愈合时间及下肢完全负重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1个月。A组1例植骨后出现感染,经病灶扩大清除,行骨搬运术后,实现骨愈合;1例出现针孔感染,经局部清创换药和口服抗生素治疗后,感染控制;1例遗留中度疼痛。B组2例负载抗生素PMMA链珠植入后再次出现感染,经链珠取出,局部扩大清创再次植入抗生素PMMA链珠后,感染控制;1例植骨后出现感染,因感染严重未能控制,后期行截肢手术;1例遗留中度疼痛。结论负载抗生素PMMA间隔器较负载抗生素PMMA链珠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并Ⅰ度骨缺损优势明显,可以缩短骨临床愈合时间,实现下肢早期负重。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 诱导膜技术:又称膜诱导技术、Masquelet技术,1986年由Masquelet等最先提出并使用,是一种重建超临界尺寸骨缺损的有效方法。该技术在清创后所形成的骨缺损处植入骨水泥占位器,以形成一层生物膜,并在所形成的膜内进行植骨对骨缺损进行二次重建。该技术修复大段骨缺损具有重建时间短、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势,其疗效已经被广泛证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生长因子,在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内皮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并可增加局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使纤维蛋白原渗出,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形成提供基质。在促进骨愈合方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过促进血管增生,协调软骨细胞的消长、细胞外基质的改建,加快软骨内成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还可以趋化并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使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局部钙盐沉积增加,促进骨愈合。 背景:研究发现在皮下、肌肉等部位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也可形成诱导膜,膜内同样具有微血管的形成并分泌多种成骨因子。 目的:比较皮下、肌肉、股骨骨缺损处诱导膜内血管化程度和成骨因子表达的差异。 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购自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后肢皮下、肌肉内、股骨骨缺损处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每组12只。植入6周后,取出骨水泥周围的诱导膜,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诱导膜组织形态结构变化,Western Blot印迹方法、RT-qPCR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诱导膜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实验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81101006。 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3组均可形成诱导膜,但骨缺损组诱导膜组织切片外层血管数量较肌肉组、皮下组多,靠近骨水泥侧的内层成纤维细胞和肌纤维细胞数量较肌肉组、皮下组多;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骨缺损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最多,皮下组最少;③Western Blot与RT-qPCR检测显示,骨缺损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均多于肌肉组、皮下组(P < 0.001);④结果表明,不同的周围组织条件对诱导膜的组织结构和成骨因子表达有重要影响,在骨缺损处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可提高诱导膜的形成质量,膜内新生血管更丰富,骨生长因子的表达量更多。ORCID: 0000-0003-1405-0765(李树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为临床上常用的骨科植入材料,具有很大的抗压能力,抗压缩能力为97 MPa,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1987年Galibert等首次报道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来治疗椎体血管瘤,并将此技术称之为经皮椎体成形。1970年Buchholz首次应用载抗生素骨水泥控制关节感染,目前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作为抗生素的缓释载体被广泛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及骨髓炎的治疗。 转化生长因子β1:是具有多种功能的蛋白多肽,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之一,大量存在于骨组织与血小板中,可以刺激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并抑制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也促进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诱导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试图通过改变植入材料的种类和形貌、改良诱导膜厚度、光滑程度等机械化学性能来促进植骨生长。 目的:比较大鼠股骨骨缺损处不同表面粗糙程度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形成的诱导膜在膜内血管化程度和部分成骨因子表达的差异。 方法:取48只雄性SD大鼠(购自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建立大鼠临界尺寸股骨缺损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组,分别在股骨骨缺损处植入表面粗糙度<1.5 µm、1.5-2.0 µm、5.0-7.0 µm、14.0-20.0 µm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占位器。植入6周大鼠体内诱导膜形成后取出骨水泥周围的诱导膜,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诱导膜病理组织形态结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印迹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诱导膜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实验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81101006。 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4种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骨水泥均可以形成较为规则的诱导膜,4组诱导膜之间血管化程度和细胞的数量大体相似;②Western Blot印迹检测显示,各组诱导膜内骨形态发生蛋2、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平均含量基本相似(P > 0.05);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各组诱导膜内骨形态发生蛋2、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阳性表达基本相似(P > 0.05);④结果表明,骨水泥表面粗糙程度改变对诱导膜的组织形态结构和骨形态发生蛋2、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在6周时无明显影响。 ORCID: 0000-0003-1405-0765(李树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