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膝骨关节炎周围血供变化的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劲松  李智尧 《中国骨伤》2017,30(8):701-706
目的:对比观察膝骨关节炎患者和正常人群膝关节周围血供变化。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纳入诊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30例,健康成年人30例。膝骨关节炎组男9例,女21例,年龄53~82岁,平均(65.967±7.132)岁,平均动脉压(93.462±7.633)mm Hg;对照组男9例,女21例,年龄50~75岁,平均(62.867±6.356)岁,平均动脉压(92.122±9.675)mm Hg。检查方法包括彩超和下肢CTA;观察指标包括侧支循环,动脉迂曲,动脉畸形,管腔狭窄和动脉壁斑块形成情况。根据动脉的狭窄程度不同分为5级:1级为无狭窄,2级为轻度狭窄(1%~49%),3级为中度狭窄(50%~70%),4级为重度狭窄(70%~99%),5级为完全闭塞。测量两组的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内径的大小以及血流动力情况,并将膝骨关节炎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无剔除或脱落病例。膝骨关节炎组3例形成侧支循环,对照组4例;膝骨关节炎组0例动脉迂曲,对照组2例;两组均无动脉畸形。膝骨关节炎组动脉无狭窄0例,轻度14例,中度7例,重度9例,闭塞0例;对照组动脉无狭窄9例,轻度10例,中度6例,重度4例,闭塞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骨关节炎组动脉狭窄比对照组严重。膝骨关节炎组30例动脉形成斑块,对照组20例形成斑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骨关节炎组动脉斑块形成比例高于对照组。膝骨关节炎组斑块钙化率100%,对照组63%。胫前动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骨关节炎组胫前动脉直径较大。两组腘动脉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骨关节炎组流速更快。胫后动脉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骨关节炎组流速更快。动脉流量方面,3条动脉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骨关节炎局部血管主要病理改变为狭窄和斑块形成,而局部动脉血流总量大致不变。临床治疗中改善局部血管病变的方法可能优于加速血流速度的方法,进一步针对局部血管异常改变的介入治疗也将为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胫骨端RigidFix和股骨端IntraFix固定重建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10年3月,采用同种异体胫前肌腱为移植物重建后交叉韧带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25—42岁,平均32.5岁。左膝12例,右膝23例。移植物胫骨端以RigidFix横穿钉固定,股骨端以Intra Fix挤压螺钉固定。术后通过体格检查、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管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成功,无骨折或定位偏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4~60个月,平均35.3月。末次随访时35例胫骨下陷征均为阴性;Lachman征阴性33例,I度阳性2例;后抽屉试验阴性31例,I度阳性3例,Ⅱ度阳性1例。Lysholm评分85.0±4.5(80~98)分,优9例,良25例,中1例。IKDC评分85.1±2.6(81~95)分,A级9例,B级26例。上述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胫骨端RigidFix和股骨端IntraFix固定重建后交叉韧带时不用顾忌移植物长度限制,操作简单;中心固定不会影响移植物的位置,可避免对移植物造成切割,避免干扰腱骨界面。此项技术切实可行、固定可靠,且不易发生并发症,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3.
李智尧  何崇军  李棋  李箭 《重庆医学》2006,35(20):F0004
我院2006年7月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囊肿1例,以关节镜下囊肿切除治疗,疗效满意,国内尚未见报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全内可调袢钢板双悬吊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采用关节镜下全内可调袢钢板双悬吊技术治疗单纯PCL损伤患者25例。移植物为自体半腱肌腱。由内向外钻股骨隧道,反向钻由内向外钻胫骨骨隧道。股骨及胫骨端均采用可调袢悬吊固定。通过体征检查、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管理委员会评分(IKDC)评分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2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获3年以上随访。术后胫骨下陷征阳性0例,与术前阳性25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000,P 0.001);术后Lachman征为阴性或Ⅰ度阳性,与术前Ⅱ度和Ⅲ度阳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716,P 0.001);术后后抽屉试验为阴性或I度阳性,与术前Ⅱ度和Ⅲ度阳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540,P 0.001)。术后Lysholm评分为78~92分,平均(85.1±4.9)分,与术前36~84分,平均(42.7±5.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120,P 0.001)。终末随访IKDC评分为77~90分,平均(83.1±2.7)分,与术前33~78分,平均(47.0±5.7)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331,P 0.001)。患者运动能力提高,总满意率为92%。结论关节镜下全内可调袢双悬吊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可调袢的使用可有效利用有限的移植物,减少手术创伤,有利于患者康复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刘劲松  李智尧 《中国骨伤》2013,26(9):748-752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胫骨高位闭合外翻截骨和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内翻及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价值。方法: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6月,对2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内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通过关节镜手术和胫骨高位闭合外翻截骨进行治疗。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53岁。术前HSS功能评分平均67.6±2.8,股骨胫骨角平均(185.54±1.11)°,胫骨近端外侧解剖角平均(96.54±0.52)°。术后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通过测量股骨胫骨角及胫骨近端外侧解剖角评估矫形效果。结果:手术均成功,没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为5~7年。术后1年HSS功能评分85.5±3.7,较术前提高(t=-33.135,P=0.000);末次随访HSS功能评分80.3±5.4,较术后1年降低(t=-13.215,P=0.000)。术后1年股骨胫骨角平均(173.65±0.92)°,较术前降低(t=28.739,P=0.000);末次随访股骨胫骨角平均(174.34±0.53)°,较术后1年提高(t=2.331,P=0.048)。术后1年胫骨近端外侧解剖角平均(87.32±0.33)°,较术前降低(t=37.264,P=0.000);末次随访平均(87.67±2.82)°,较术后1年提高(t=2.469,P=0.039)。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是保证疗效的前提,精确的手术技术是保证疗效的关键。术前计划和术中的力线观察对于保证手术成功至关重要。联合使用关节镜技术可同时处理关节内病变,关节内病变的清理和下肢力线的改善共同保证术后良好的疗效。术后骨关节炎的进展仍然在继续,但非常缓慢,中期疗效仍较满意。胫骨高位闭合外翻截骨是治疗单纯内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智尧  董福慧 《中国骨伤》2018,31(6):500-503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来源于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共90例。其中女61例,男29例;年龄45~65(55.21±8.30)岁;病程1~7(3.49±2.98)个月;左肩26例,右肩64例。局麻下,采用针刀松解肩峰下缘痛点及肩峰下滑囊粘连。通过观察肩关节外展、前屈上举、屈肘内旋、屈肘外旋的活动度,肩关节疼痛评分,统计治疗后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病例数,对针刀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完成12个月以上随访,无失访病例。随访VAS疼痛评分1.35±0.78,较术前7.72±5.42减小(t=15.89,P0.01)。术后12个月Constant评分83.17±19.11,较术前58.89±15.63提高(t=28.48,P0.01)。总体疗效评价,治愈46例,显效33例,有效11例,无效0例。结论:针刀治疗肩峰下撞击征的优点是微创地解决根本病变,缺点是不能处理骨质异常引起的撞击。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中老年人内侧半月板损伤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刘劲松  李智尧 《中国骨伤》2014,27(8):631-63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中老年人内侧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临床价值.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对4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患者,通过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50~60岁,平均(55.3±2.8)岁;左膝22例,右膝27例.49例平均屈曲角度(116.01±12.03)°.术前膝关节HSS功能评分平均48.73±8.43,Lysholm评分平均63.95±5.45.均采用标准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切除损伤部分半月板,遗留前方正常半月板组织.结果:所有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36个月,无失访病例.所有患者保持5级肌力,膝关节活动度正常,能完全伸直及完全屈曲.49例平均屈曲角度(136.77±18.56)°,较术前提高(t=17.56,P=0.001);终末随访膝关节HSS功能评分86~95分,平均90.17±4.10,较术前提高(t=12.65,P=0.001);Lysholm评分82~91分,平均87.84±5.16,较术前提高(t=13.45,P=0.001).结论: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治疗中老年人单纯内侧半月板损伤疗效优良.严格掌握适应证是保证疗效的前提,精确的手术技术是保证疗效的关键.术后短期内部分患者存在膝关节活动受限,但经过治疗及康复均能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收肌管阻滞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单次收肌管阻滞进行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对照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单次股神经阻滞进行围手术期镇痛。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 h、24 h、48 h静态疼痛和动态疼痛程度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和1周膝关节活动度和股四头肌肌力。当VAS7分时口服50 mg盐酸曲马多进行补救镇痛治疗,记录两组术后补救镇痛治疗的患者数量和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2 h、24 h和48 h静息VAS为6.5±0.9分、5.8±0.7分和4.2±0.5分,动态VAS为7.1±0.9分、5.9±0.8分和4.5±0.6分;而对照组静息VAS为6.4±0.8分、5.6±0.6分和4.1±0.5分,动态VAS为7.2±0.8分、5.8±0.7分和4.4±0.5分。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静息VAS和动态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使用盐酸曲马多数量和镇痛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收肌管阻滞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效果满意。该神经阻滞方法对股四头肌肌力没有影响,有利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一套手术器械,实施以肌腱作为缝合材料的半月板修复技术,验证其可行性,并观察肌腱缝合修复半月板的疗效。方法按需设计新器械并改进现有器械。2005年10月-2006年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器械以肌腱缝合半月板技术治疗45例单侧半月板损伤。男29例,女16例;年龄17~40岁,平均28岁。运动伤33例,交通事故伤5例,非运动跌伤3例,原因不明4例。病程3d~6个月,平均2个月。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23例,后交叉韧带损伤6例。E.MRI提示半月板Ⅱ度损伤2例,Ⅲ度损伤43例。关节镜下见内侧半月板损伤39例,外侧半月板损伤6例。术前Lysholm评分(53.0±10.3)分。单纯半月板损伤者采用同种异体肌腱作为缝合材料,合并交叉韧带损伤者采用自体胭绳肌腱重建交叉韧带,并以制作韧带移植物后剩余的肌腱缝合半月板。结果共设计器械19件。临床应用4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45例术膝疼痛症状缓解,无关节绞锁,Mcmurray征均为阴性。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87.8±9.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应用表明新器械套件适合肌腱缝合半月板手术,且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