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白花丹参须根水提液对种子萌发、幼苗光合作用及次生代谢物质积累的影响,以期为白花丹参连作障碍的消减提供参考。方法:设置不同浓度白花丹参须根水提液处理组,测定不同处理组种子萌发率、幼苗多酚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幼苗中水溶性及脂溶性有效物质含量。结果:白花丹参须根水提液低浓度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幼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对照组多酚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总量分别比白花丹参须根水提液处理后低7.86%、8.47%、14.33%,但处理后幼苗水溶性有效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及脂溶性有效成分(二氢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含量积累量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白花丹参须根水提液通过影响种子的萌发率、抑制幼苗的光合作用、促进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影响丹参的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2.
刘伟  魏莹莹  吕海花  周洁  王晓  耿岩玲  李奉胜 《中药材》2016,(10):2203-2206
目的:研究须根腐解对丹参根际土壤化感物质的影响。方法:采用XAD-4树脂提取并分离纯化丹参根际土壤化感物质,应用GC-MS对化感物质组成进行分析,利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物质相对含量。结果:须根腐解能够使丹参根际土壤提取液中的化感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明显增加。其中辛酸、乙醛、十六烷为丹参产生的主要化感物质,其相对含量与须根添加量呈正相关。须根腐解促使丹参产生有机酸类(乙酸、辛酸等)、小分子醛(乙醛等)、脂肪酸(十六烷酸等)、烃类(十六烷)、酚酸及衍生物类(邻苯二甲酸等)等一系列化感物质。结论:大田丹参残留须根在腐解后会促使植物产生一系列的化感物质,对丹参连作障碍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须根在自然腐解的条件下对白花丹参产量及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利用HPLC测定丹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须根腐解使丹参的单株平均产量分别降低了38.60%(20 g),30.99%(40 g);少量的须根(20 g)腐解能够使丹参中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的含量提高26.08%,22.64%;而40 g的须根腐解则显著降低丹参中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60.87%,79.24%,84.61%,88.99%,脂溶性成分总含量降低86.27%。不同浓度的须根腐解能够使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显著提高 4.98%(20 g),23.64%(40g);迷迭香酸的含量分别提高62.44%(20g),119%(40g),须根腐解量与水溶性成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连作条件下残留的须根对丹参的生长和活性成分的含量有显著的影响,须根腐解能够显著降低丹参的生物量及脂溶性成分的含量,可能为丹参连作障碍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研究白花丹参抗连作品系的植物学形态及物候期特征,以期为白花丹参抗连作品种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大田对比试验,定株、定期观察并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结果:白花丹参抗连作品系的抗逆性明显优于其他普通品系,根据植株的生长、发育可将抗连作白花丹参的物候期划分为苗期、伸长期、开花期、结实期、根部膨大期、枯死期六个生育阶段,以开花期为界线,将抗连作白花丹参的生长发育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结论:根据外观特性和抗性观察,筛选的白花丹参品系在连作第2年的生长明显好于其他普通品系,具有一定的抗连作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生态间作模式对丹参生物量积累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薄荷、紫苏及苜蓿作为间作物,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生态模式对丹参根部鲜重、干重及活性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及丹酚酸B)含量的影响。结果:生态间作模式可以显著提高丹参根部生物量积累,丹参-薄荷、丹参-紫苏、丹参-苜蓿间作处理丹参根部鲜重较单作处理分别提高128.0%、92.3%和338.2%,根部干重较单作处理分别提高126.4%、99.8%和340.8%,其中丹参-苜蓿间作处理增重幅度最大。间作处理后丹参中的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_A含量显著提高,其中丹参-薄荷间作处理丹参根中丹参酮类含量最高为1.08%,较单作处理提高163.41%。结论:高效间作模式对丹参根部鲜重、干重生物量的积累及脂溶性成分含量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为丹参绿色生态种植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长年限对丹参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年限对山东白花丹参及紫花丹参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生长年限白花及紫花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新酮)和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含量。结果:1年生白花丹参5种脂溶性成分总含量为6.18mg·g-1,2年生总含量为3.63mg·g-1,而1年生紫花丹参5种脂溶性成分总含量为7.08mg·g-1,2年生总含量为7.06mg·g-1;1—2年生白花丹参中水溶性成分总量分别为44.44mg·g-1和43.19mg·g-1,紫花丹参分别为38.89mg·g-1和49.12mg·g-1。结论:比较丹参活性成分总含量,白花丹参以1年生质量为佳,紫花以2年生综合品质为佳;相同砂质土壤栽培条件下的紫花丹参质量高于相同年限的白花丹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地膜覆盖垄式栽培技术对山东白花丹参生长及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为丹参规范化栽培及质量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白花丹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田间统计,采用HPLC测定不同栽培模式条件下白花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及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含量。结果:地膜覆盖垄式栽培技术可以明显提高丹参地下部鲜重及干重,分别比传统栽培模式提高18.20%,48.62%;地膜覆盖垄式栽培下的丹参地下部折干率比传统模式提高23.08%,地上部折干率降低6.13%;地膜覆盖垄式栽培下丹参脂溶性总成分含量为5.11 mg·g-1,比传统栽培模式下的丹参脂溶性成分含量(3.23 mg·g-1)高58.20%。地膜覆盖垄式栽培明显提高丹参中丹酚酸B的含量,与传统栽培模式相比提高16.06%。结论:地膜覆盖垄式栽培技术能有效促进白花丹参生长,显著提高白花丹参产量和活性成分含量,对丹参传统种植区域的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须根腐解对丹参根际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含量,采用HPLC测定丹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流动相0.2%乙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结果:添加20 g须根处理土壤中Ca,Fe,K,Zn和N元素的含量分别比对照组(CK)降低了1.33%,1.95%,0.15%,5.81%和15.38%,添加40 g须根处理分别比CK降低了4.10%,3.62%,2.47%,5.81%和53.85%;土壤中Cu,Mn和P元素的含量与丹参酮Ⅰ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K元素含量与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Ca元素含量与丹参地上部分干重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中Zn元素含量与丹参根鲜重呈显著正相关,Fe元素与丹参根中迷迭香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丹参根际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与其产量或品质存在一定相关性。须根腐解产生的一系列生物、化学作用可能影响到丹参根际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从而影响丹参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9.
不同连作年限对白花丹参生长及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花丹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田间统计,采用HPLC测定不同连作年限白花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及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含量。结果表明,连作2年后白花丹参地下部鲜重下降80.47%,干重下降79.42%;正常生长条件下的白花丹参根粗为0.3~0.5 cm,而连作2年后的丹参根粗为0.2~0.4 cm,表明根粗是造成白花丹参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连作2年后白花丹参中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参新酮、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平均降幅分别为35.26%,32.26%,19.35%,3.39%,64.40%,66.93%。结果表明连作障碍对白花丹参生长和质量的最大影响期为连作第2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该文研究了丹参连作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变化,有利于阐述丹参-土壤-真菌根际微环境的变化,为揭示连作障碍形成的原因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未种植丹参(CK),连作1年(Y1)及连作两年(Y2)的根际土壤进行转录间隔区(ITS)测序,3种处理中分别得到14 153,19 024及7 622条有效序列,注释为1 027,1 095及712种真菌可操作分类单元(OTU)。结果: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真菌群落多样性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在纲分类水平上,优势菌群分别为伞菌纲(Agaricomycetes),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及银耳纲(Tremellomycetes),在3种处理中所占比例大小分别为Y1CKY2,Y2Y1CK,CKY2Y1;在属分类水平上,CK中优势菌属为耐冷酵母(Guehomyces),Y1及Y2较CK相比分别下降96.13%和90.21%,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在Y2中所占比例增幅明显(6.64%),较CK及Y1相比分别增加290.59%及564.00%。结论:CK及Y1样品中根际土壤真菌在属水平上群落结构上具有更高的相似性,Y2样品群落结构分布热图显示炭疽菌属(Cryptosporiopsis)等致病真菌成为优势菌属,推测与连作丹参病害率高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为阐述丹参连作障碍形成、发展绿色种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