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下肢绝对长度的变化模式。方法前瞻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56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终末期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42例;年龄为56-82岁,平均为(71.6±2.4)岁。根据术前内翻的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内翻畸形<5°为A组,10°≥内翻畸形≥5°为B组,每组28例。术中在股骨前侧和胫骨前侧分别做标记,记录截骨前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和安装假体后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分别测量截骨前及假体安装后两标记点之间的距离,两次距离的差值就是下肢绝对长度的变化值。术前及术后记录两组的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的机械力线、膝关节活动范围、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和功能评分,同时记录术后患者的满意率和对肢体长度变化的感知率。TKA术前A组膝关节活动范围(78.5±30.2)°,KSS评分(64.8±11.6)分,功能评分(62.8±9.8)分,机械轴线平均内翻(3.8±1.2)°;B组膝关节活动范围(76.4±31.4)°,KSS评分(63.4±10.4)分,功能评分(60.6±9.6)分,机械轴线平均内翻(7.4±2.3)°。结果 5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18.4±4.6)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感染及假体松动。术后6个月时,A组膝关节活动范围(96.4±28.4)°,KSS评分(86.2±10.4)分,功能评分(83.6±9.6)分,机械轴线平均内翻(1.6±1.1)°;B组膝关节活动范围(94.6±26.6)°,KSS评分(84.8±10.2)分,功能评分(86.2±9.2)分,机械轴线平均内翻(1.8±1.2)°。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KSS及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来说,82.1%(46/56)的患者术后肢体绝对长度增加,其中A组为71.4%(20/28),B组为92.9%(2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能感知肢体长度有变化的患者约50.0%(28/56),其中A组为35.7%(10/28),B组为64.3%(1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感觉肢体长度变化而不满意的患者约为24.2%。术后半年,感知肢体长度有变化的患者下降为14.3%(8/56),其中A组为10.7%(3/28),B组为17.9%(5/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感觉肢体长度有变化而不满意的患者下降为3.6%(2/56)。结论应用TKA治疗晚期骨关节炎,可明显改善功能,缓解疼痛,恢复肢体的下肢力线。但是,大多数患者置换术后肢体绝对长度会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幅度和术前膝关节内翻的程度相关。术后部分患者会对这种变化有明显的感知,进而可能影响治疗总体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膝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畸形患者术前生物力学群体特征,用于比较患者术前术后步态延续性及进行术后康复指导,本文采集9例患者水平行走和坐立-起身过程的步态,并进行骨肌多体动力学分析。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水平行走时试验组下肢运动功能减弱,试验组非手术侧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22.5°~71.5°,拟置换侧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24.4°~57.6°,而对照组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7.2°~62.4°。单侧膝内翻患者完成坐立-起身过程时的下肢地面反作用力对称度介于0.72~0.85,非手术侧下肢起主要支撑作用。双侧膝内翻患者坐立-起身时地面反作用力之和最小。尽管单侧膝内翻患者采用非手术侧下肢过量负载的代偿方式能完成术后日常活动,但长期过量负载容易增加非手术侧下肢膝关节罹患膝骨性关节炎风险。对膝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畸形患者完成日常活动的运动学和生物力学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从生物力学角度理解内翻膝的发病机制,对患者的术前评估、预防和术后恢复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塍林  惠曙国  王志远  支力强 《中国骨伤》2022,35(11):1053-1059
目的: 探究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清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水平变化情况与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3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另自同期住院的膝关节置换术后未出现深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1、3、5 d血清NETs、sVCAM-1水平,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NETs、sVCAM-1水平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得到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血清NETs、sVCAM-1水平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后膝关节抬高屈曲位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 d血清NETs、s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后膝关节抬高屈曲位,术后1、3 d血清NETs、sVCAM-1水平均为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术后1、3 d血清NETs、sVCAM-1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绘制术后1、3 d血清NETs、sVCAM-1水平预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ROC曲线,结果显示术后1 d血清NETs、sVCAM-1水平AUC均大于术后3 d,具有良好预测效能。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影响因素为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后膝关节抬高屈曲位,术后血清NETs、sVCAM-1水平,尤其是术后血清NETs、sVCAM-1水平变化可作为预测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临床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