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5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脑卒中发病率的70%,是引起我国居民寿命降低的危险因素。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复杂,以往的神经保护方法仅限于单一的机制,此类药物不能充分抑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杂的病理生理级联反应。来源于天然产物的药物所含化学成分复杂,能够同时作用于疾病的不同靶点,因此使用中药抗缺血性脑卒中仍然是目前的研发重点。中药三七的药用历史悠久,源于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在防治脑血管疾病中有着“金不换”的赞誉,其皂苷类成分包括二醇型人参皂苷、三醇型人参皂苷及特殊类型皂苷。三七皂苷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确切,在抑制钙超载、抗氧化应激、抗炎、抗焦亡、抗凋亡、修复血脑屏障、促进血管新生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方面均有相关作用。同时, 三七皂苷在与黄芪甲苷、栀子苷、丹参多酚酸及冰片的联合应用中表现出协同增效的作用,三七皂苷在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方面显示出潜在应用价值和巨大的药用开发前景。因此,现对三七皂苷中所含皂苷类化学成分、三七皂苷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理作用以及三七皂苷联合用药抗缺血性脑卒中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生素B1(VB1)对安神补脑液功效的影响。方法:实验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组(蒸馏水),安神补脑液高、低剂量组(0.1,0.05 g·kg-1),不含VB1的安神补脑液高、低剂量组(0.1,0.05 g·kg-1),VB1口服液高、低剂量组(0.1,0.05 g·kg-1),每组10只。每日按体重ig给药1次,连续ig 10 d。通过小鼠自主活动实验观察各样品的镇静作用;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睡眠实验观察各样品的催眠作用;地衣酚(Orcinol)法测定脑组织中RNA含量、二苯胺显色法测定脑组织中DNA含量、福林酚(Lowry)法测定脑组织中蛋白质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安神补脑液高、低剂量组、不含VB1的安神补脑液高、低剂量组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减少,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VB1口服液高、低剂量组自主活动次数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安神补脑液高剂量组可明显增加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上剂量睡眠时间(P0.05),不含VB1的安神补脑液组对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上剂量睡眠时间有增加趋势,其他各组无明显差异;除安神补脑液低剂量组外,各组脑内DNA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不含VB1的安神补脑液高剂量组、VB1口服液高、低剂量组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P0.01),其余各组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各组对脑内RNA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不含VB1的安神补脑液和安神补脑液的镇静、催眠作用效果相当;同时,实验证明了不同工艺制备样品对小鼠脑组织中DNA,蛋白质合成有促进作用,对RNA的含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杨梅总黄酮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通过H2O2诱导建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利用噻唑蓝(MTT)染色法研究杨梅总黄酮对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以MDA、LDH、SOD、NO含量的测定研究杨梅总黄酮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杨梅总黄酮各给药组细胞存活率及SOD、NO活性显著提高,MDA含量和LDH漏出量显著降低。结论:杨梅总黄酮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达到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龙牙楤木总皂苷(AS)对缺血/再灌注(I/R)诱导大鼠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乳酸钠灌注液灌注成年大鼠的心室肌细胞模拟缺血,含钙台式液模拟再灌注,细胞收缩与离子浓度同步测定系统同步检测AS对单个I/R细胞收缩和钙瞬变的影响.发现AS使再灌注后心肌细胞静息态肌小节长度、收缩幅度、收缩/舒张速度以及钙瞬变幅度、速度增大(P <0.05,P<0.01),细胞达到舒张时最大长度的90.0%的时间、细胞收缩达峰值的时间、稳态钙静息值、收缩期[Ca2+]i上升到最高的50.0%的时间、胞内钙瞬变衰减率减少(P <0.05,P<0.01).因此,推测AS改善了缺血再灌注后细胞收缩与钙稳态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心血管疾病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的绝经前女性患者要明显低于男性患者,说明雌激素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使雌激素替代疗法逐渐成为新的防治研究热点。大量植物雌激素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研究,以期消除合成类雌激素在治疗中副作用。该文总结了雌激素受体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应用及局限性,以及植物雌激素在其防治过程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新型药物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罗云  孙桂波  秦蒙  姚帆  孙晓波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2):3345-3349
细胞共培养由于能更好地模拟体内环境,便于更好的观察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培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可能的作用靶点,填补了单层细胞培养与整体动物实验研究的鸿沟,近年来倍受医药领域的关注,成为药物研发、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热点.细胞共培养方法包括直接共培养和间接共培养,主要用于疾病病理基础、新型治疗手段以及药物活性筛选的研究.现有的细胞共培养技术主要用于单一药物的药效学研究,用于联合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甚少.中药复方之间协同配伍,减毒增效.细胞共培养技术符合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这对于未来探讨中药联合用药对机体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为中药及复方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该文就细胞共培养技术的方法与运用进行了概述,并对该技术运用于中药及复方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安神补脑液长期灌胃给药对大鼠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及严重程度, 提供毒副反应的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程度, 确定无毒反应剂量, 以评价安神补脑液长期用药的安全性, 为拟定临床试验剂量及观察指标提供参考。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安神补脑液低、中、高剂量组(2.5、5、10 mL/kg)和溶剂对照组(灌服同容积蒸馏水 2 mL/100 g), 每组60只, 雌雄各半, 每天给药1 次, 每周给药6 d, 连续26周。观察大鼠的外观行为、体重、摄食量, 并分别于给药第13、26周末及四周恢复期结束进行血液学及血液生化学等各项指标检测及脏器系数、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长期连续灌胃给予安神补脑液, 对动物一般状态、行为活动和外观体征无明显不良影响;各剂量组的摄食量、体重、血液学及血液生化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给药3个月、6个月对动物各脏器组织位置、重量和脏器系数无不良影响, 但部分脏器重量有所增加, 各组动物脏器系数在正常范围内;病理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安神补脑液高剂量组动物未见明显与给药相关的异常病理改变和毒性改变, 恢复期停药后未见延迟性毒性, 因此, 中、低剂量组动物各脏器组织无需进行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结论 安神补脑液长期用药对大鼠未见明确的毒性反应, 停药后亦无延迟性毒性反应, 预期拟定的临床用药量为安全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考察浓度、温度、时间对粉防己碱微透析探针相对回收率(RR)的影响.方法 利用增量法、减量法进行粉防己碱微透析探针体外回收率的比较研究,采用HPLC测定粉防己碱微透析取样后的样品浓度,利用探针回收率公式计算探针的RR.结果 在相同浓度下,两种方法测定RR均随流速增加而减小;减量法与增量法测定的RR相近:在相同流速下,浓度对RR的影响不大;RR在8 h内保持稳定;RR随温度的上升明显增加.结论 利用减量法测定的探针回收率与增量法接近;采用2μL·min-1流速灌流,每隔15 min取样的参数设定适于粉防己碱微透析研究;RR随温度的上升明显增加,提示在粉防己碱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体内研究中要保持动物体温恒定,从而减少温度对回收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乌头药材不同部位的毒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乌头药材不同部位毒性及总生物碱的含量差异,探讨川乌、附子二者临床应用不同的科学依据,为指导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改良寇氏法测定LD50,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按2010版药典附子项下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测定.结果 乌头子根小鼠灌服给药的LD50值为1.7787 g/kg、须根为1.1455 g/kg母根为1.6753 g/kg,表明须根毒性较母根、子根大,母根、子根毒性接近,总生物碱的测定结果表明须根总生物碱含量最大,母根、子根含量相近.结论 生品附子和川乌毒性相近,总生物碱含量相近,提示其药效、临床功用不同可能与炮制方法不同有关;也提示药典中规定去掉须根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心肌病为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早期表现为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后期发展为临床心力衰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复杂,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糖代谢失调、脂代谢异常、心脏胰岛素抵抗、线粒体功能障碍、钙平衡调节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氧化应激增加、内质网应激、炎症、自噬等有关,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当前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传统西药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尚无特效药,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为了提高药效,降低副作用,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潜在的西药治疗方法,如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褪黑素,辅酶Q10(Coenzyme Q10),非编码RNA等,仍需进一步临床试验研究。中医古籍未曾记载糖尿病心肌病,现代医家根据其症状、体征,常将其归于“消渴病”范畴。中医药治疗消渴病以益气补阴,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黄芪、丹参等单味中药和豁痰解毒通络饮等中药复方均能对心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中药药效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随着新的治疗药物不断出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或许为未来更加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综上,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缺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该综述对糖尿病心肌病最新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整理和总结,以期为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