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4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VT与血液黏度及流速有关。目的:探讨术前及术后血流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对THA术后管理的指导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THA治疗的6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监测患者术前、术后1 h及术后1 d的血流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术后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24例和非DVT组37例。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和围手术期血流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的参数差异。结果:DVT组与非DVT组的性别、年龄、ASA分级、体重指数(BMI)、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术前、术后1 h、术后1 d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与非DV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及非DVT组术后1 h、术后1 d的MAP、HR、CVP、FIB、HCT、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的MAP、HR、CVP、FIB、HCT、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的△1、△2、△3(△1=术后1 h-术前,△2=术后1 d-术前,△3=术后1 d-术后1 h)与非DV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A术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缓滞的现象,需要密切关注THA术后血液黏稠度、血流速度较术前改变幅度较大者或改变幅度仍在进一步扩大者,必要时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延迟性周期性动态压缩应力对立体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影响,探讨力学因素在软骨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KM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体外培养至第3代,与海藻酸钠混匀制作成海藻酸钠凝胶。根据实验设计,进行7 d的相应的预培养。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普通培养液组,静态培养;实验组:完全成软骨诱导液,后7 d加力培养;单纯诱导组:完全成软骨诱导液,静态培养14 d;阴性对照组:普通培养液,后7 d加力培养。于培养第7和14天分离各组细胞,采用RT-PCR分析SOX9、ROCK1及Col2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对各组处理前后的Ⅱ型胶原蛋白(Col2)表达进行检测,Image J软件进行图像定量检测。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SNKq检验法。结果预培养7 d后,实验组SOX9、Col2及ROCK1的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14 d后,实验组中压力干预组SOX9及Col2的mRNA表达与未受力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ROCK1的mRNA表达与未受力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免疫荧光显示压力组Col2蛋白表达高于未受力组。结论延迟性周期性动态压缩应力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ROC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有关调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环氧合酶2(COX-2)/PTEN诱导激酶1(PINK1)/帕金森病蛋白2(Parkin)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研究氧化苦参碱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的促凋亡机制。方法 取MG63细胞经2.0、4.0、8.0 mg/mL的氧化苦参碱和6μmol/L的5-氟尿嘧啶(5-FU)作用后,检测细胞凋亡率、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比例、线粒体自噬水平以及PINK1、Parkin、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蛋白表达水平。采用PINK1小干扰RNA(PINK1siRNA)干扰PINK1的表达,将细胞分为对照组、PINK1 siRNA组、氧化苦参碱组、PINK1 siRNA+氧化苦参碱组,检测细胞中PINK1、Parkin、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比例以及细胞凋亡率。采用慢病毒感染使COX-2过表达,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氧化苦参碱组、COX-2组、COX-2+氧化苦参碱组,检测细胞中COX-2、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比例。结果 经氧化苦参碱干预后,细胞凋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康复期第2阶段应用透明质酸钠凝胶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行关节镜下单侧腘绳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126例,分为两组:医用透明质酸凝胶注射72例:男39例,女33例,年龄18~43岁,平均(28.27±12.30)岁,病程1~40 d,平均25 d,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1个月行透明质酸钠凝胶注射的患者,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透明质酸钠凝胶未注射54例:男21例,女33例,年龄16~45岁,平均(29.14±10.23)岁,病程1~36 d,平均26 d,前交叉韧带重建术1个月后未行透明质酸钠凝胶注射的患者。对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之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用轴移试验和Lachman试验检查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在对术后4、6、8、12、24周时患者在该段康复期的Lysholm评分、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围的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重复测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Lysholm评分、大腿周径在各时间点和组间交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关节活动度各时间点与组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7.354,P0.001)。Lysholm评分及大腿周径在注射后6、8、12、24周注射组均优于未注射组,统计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术后6周与8周关节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注射组优于未注射组。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期第2阶段应用透明质酸钠凝胶可以在术后康复期较好的提高患者的各项膝关节功能,在膝关节活动度的恢复中有确切疗效,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5.
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策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姬健钧  杨自权  赵永亮  谭利 《中国骨伤》2016,29(10):963-967
氨甲环酸作为一种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用于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术后失血量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失血量、血红蛋白含量、输血率等其他相关指标的影响被大量学者研究及探讨。但如何安全、有效地应用氨甲环酸,目前还没有一种金标准策略。根据不同的用药剂量,氨甲环酸可以按药物体重比例使用或直接1.5 g或3.0 g使用;根据不同的给药途径,氨甲环酸可以静脉滴注、局部应用以及口服用药;根据不同的使用时机,氨甲环酸可以术前、术中、术后或联合使用。在不增加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形成概率的条件下,选择更为科学的使用方法来发挥氨甲环酸的最大效用,是近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