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D-二聚体(D-D)对胸腰椎结核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0年4月三二〇一医院创伤关节外科收治胸腰椎结核术后患者1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22例和无DVT组110例。比较2组患者抗凝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参数和血浆D-D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上述指标单独及联合预测胸腰椎结核术后并发DVT的效能。结果术后1个月内DVT发生率为16.67%(22/132);抗凝治疗前后DVT组凝血反应时间(R)均短于无DVT组,血液凝固时间(K)、凝固角(α)、最大振幅(MA)和D-D水平均高于无DVT组(抗凝前:t=12.265、9.471、5.273、3.895、7.352,P均=0.000;抗凝后:t=21.733、21.789、8.546、7.023、35.498,P均=0.000);抗凝治疗后2组患者R均较抗凝治疗前延长,K、α、MA和D-D水平均较抗凝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VT组:t=5.298、6.141、2.058、2.079、3.277,P均=0.000;无DVT组:t=29.636、31.021、9.082、8.362、35.723,P均=0.000);R、K、α、MA和D-D联合预测DVT的敏感度与单独预测相近,特异度和AUC均高于单独预测。结论胸腰椎结核术后并发DVT的风险高,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D-D水平对其预测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伤口早期感染的预防措施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7例腰椎术后伤口感染病例拆除伤口部分缝线、及时换药,3例未形成窦道患者肉芽组织生长后清创缝合,4例形成窦道患者术前准备后行伤口切开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横突间植骨块,伤口一期闭合。结果除1例患者术中清创不彻底导致再次清创外,其余伤口感染患者清创后均一期愈合,随访未见感染复发。结论对早期深部感染需及时处理伤口、使用敏感抗生素,彻底清创,创口可以一期愈合,并可以保留内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同种异体骨联合股方肌肌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的效果。方法:收治38例GardenⅢ、Ⅳ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均行同种异体骨联合股方肌肌骨瓣移植治疗,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随访时间10-14个月,骨折愈合率97.36%,股骨头坏死率5.26%。结论:该手术方法满意,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骨不愈合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可以改善骨折处粗血运,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例掌、指骨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通过伤口、骨折愈合情况及TAFS评分标准对惠指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术后23指功能优良,4指较差。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针道感染,2例出现开放性伤口感染,4指出现延迟愈合。结论闭合复位内固定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好、手指功能恢复快、患者花费少等优点。可作为手部骨折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5.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损伤,高龄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内科疾病,手术治疗存在较高危险,自2002年9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7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34例,就手术风险、疗效与非手术治疗进行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分为手术组(A组)21例,非手术组(B组)1  相似文献   
6.
Nestin在神经细胞中的表达始于胚胎期,当神经细胞迁移基本完成后,其表达开始下降,并随细胞成熟而停止表达。Nestin也在离体培养的成年中枢神经系统的多潜能前体细胞中表达^[1]。大量研究证实^[2],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增多,且胞体肥大,突起增多增长,GFAP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7.
徐琳  卫永鲲  焦海斌  宋永才 《中国骨伤》2020,33(11):1071-1075
目的:分析中国人群中膝关节腓肠豆的发生率、特点及其与膝关节后外侧区域疼痛、腓总神经麻痹等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5年9月至2019年7月就诊行单侧或双侧膝关节MRI检查的732例患者,男405例(450膝),女327例(383膝),进行回顾性评估。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来自于医院HIS系统提取,电话随访或HIS系统查看患者病历并记录出现膝关节后外侧区域疼痛、腓总神经麻痹等症状患者的例数。结果:对833膝关节进行统计分析,腓肠豆出现的整体流行率为48.38%,男性中出现率为23.53%,女性中出现率为24.85%,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研究对象细分为5个年龄组,不同年龄组之间腓肠豆的流行率存在明显差异:≤ 20岁6.6%,21~34岁33.8%,35~44岁53.5%,45~59岁57.5%以及≥ 60岁73.9%,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腓肠豆的流行率与其患者年龄具有明显相关性,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膝关节腓肠豆的流行率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P<0.001)。按膝关节是否存在腓肠豆对全部资料进行分组,发现当腓肠豆存在时共232例膝关节患者感疼痛,占腓肠豆存在患者的57.57%,占全部资料的27.85%(P<0.01),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R=1.546,P<0.01;当膝关节存在腓肠豆时,共有44例膝关节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的症状,占全部膝关节的5.28%,而当膝关节无腓肠豆出现时有29例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的症状,占全部膝关节的3.48%(P<0.05),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R=1.695,P<0.05。。结论:腓肠豆在中国人群中的流行率为48.38%,腓肠豆的发生率与性别之间没有关系,但是腓肠豆的发生率却与年龄、膝关节后外侧区域的疼痛及腓总神经症状的出现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刘继超  卫永鲲 《吉林医学》2012,33(17):3706-3707
目的:探讨单侧臀肌挛缩症并下肢假性不等长行松解术的疗效。方法:对42例单侧臀肌挛缩症并下肢假性不等长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4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0.3~3年,平均随访1.56年;优34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95.24%。结论:以大转子后外侧纵弧形切口行臀肌挛缩松解术,治疗单侧臀肌挛缩症致骨盆倾斜并下肢假性不等长,术后配合双下肢皮肤牵引及康复训练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背景:儿童DelbetⅡ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率较高,有限元法已广泛应用于研究成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的稳定性,但儿童股骨颈骨折的相关分析较少。目的:研究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DelbetⅡ型儿童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选择1例8岁儿童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CT扫描患儿股骨近端影像数据导入Mimics 17.0,在Geomagic 14.0,Cero 3.0,Hyper Works13.0中建立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DelbetⅡ型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分别为空心钉模型(CS模型)、空心钉联合克氏针模型(CS+K模型)、锁定钢板模型(LP模型),观察3种模型的内固定应力、骨骺应力及骨折断端相对位移。结果与结论:(1)CS+K模型骨折端和股骨头内的应力显著大于CS模型、LP模型(P <0.001);LP模型的股骨侧应力显著大于CS+K模型、CS模型(P<0.001);(2)CS模型的相对位移量显著大于CS+K模型和LP模型(P<0.001);(3)LP模型的骺板平均应力显著大于CS+K模型、CS模型(P<0.001);(4)结果表明,空心钉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DelbetⅡ型股骨颈骨折更有利于骨折的稳定,减少骨骺应力,有效降低股骨颈短缩和髋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LISS钢板可在微创下固定骨折,减少血供的破坏,LISS钢板与同种异体骨同时应用可提高骨折的愈合率。目的:观察LISS钢板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9/2010采用LISS钢板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73例进行修复重建。男47例,女26例,年龄32~76岁。交通事故61例,高处坠落9例,其他3例。闭合性损伤57例,开放性损伤16例。根据AO分型,A型19例,B型13例,C型41例。结果与结论:根据Kolment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判定,优27例,良39例,差4例(1例为尿毒症患者),优良率为90.4%。结果显示LISS钢板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股骨髁骨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