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7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290篇
综合类   123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继发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57例RA继发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4例,女43例;年龄46~79岁(61.8±12.4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2.5~36.8年(17.5±3.7年),诊断RA后出现上颈椎相关症状时间为1.5~19.4年(8.9±2.4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颈部姿势异常和活动受限。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B级3例,C级12例,D级20例,E级22例;JOA评分4~14分(8.7±1.8分),VAS 4~10分(7.4±1.5分)。寰椎前向脱位44例,其中寰齿前间距(anterior atlantodental interval,AADI)>10mm者8例;寰椎后向脱位9例;寰椎前后向脱位4例。6例合并下颈椎不稳,10例合并枕颈部其他畸形。13例枕寰关节先天性融合及骨性融合无枕寰关节活动度者采用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A组);44例有枕寰关节活动度的患者采用寰枢椎融合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16例寰枢椎脱位牵引不能复位的患者先行前路经下颌下寰枢椎关节松解术再一期后路行寰枢椎融合术治疗(B组),28例寰枢椎脱位牵引能复位的患者直接采用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C组)。定期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观察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手术时间100~130min(118.2±13.5min),术中出血量100~300ml(190.5±42.8ml);B组手术时间180~240min(221.4±20.3min),术中出血量100~260ml(157.3±36.1ml);C组手术时间100~130min(109.4±12.1min),术中出血量100~200ml(124.1±32.7ml)。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复查颈椎CT及MRI显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状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术后AADI为2~3mm(2.4±0.4m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84个月(34.4±10.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2例ASIA分级B级患者恢复至C级,C级患者6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9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其余患者无变化;JOA评分改善至10~17分(14.6±3.5分),VAS评分降至1~5分(3.6±1.4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例患者植骨块发生自发性部分吸收,随访1年半时植骨块吸收停止并部分融合,未再次行植骨术;其余患者植骨均融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和寰枢椎再脱位、失稳现象。结论:RA累及上颈椎时会造成寰枢椎脱位导致脊髓受压,依据枕寰关节活动度情况采用寰枢椎融合术或枕颈融合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3.
吴瀛涛  倪斌  孙丽萍 《安徽医学》2005,26(5):374-374
1.一般资料.本组125例,男71例,女54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19岁,平均52岁。肥胖者43例(肥胖: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大于4.5cm),术中使用电刀97例(均使用ERBEicc300电刀,以280W电切功率切开脂肪);年龄大于65岁50例;经腹直肌切口31例,肋缘下切口67例,上腹正中切口15例,右下腹切口7例,多数切口液化均发生于切口中位置相对较低处,如右肋缘下切口的右侧下角。上述病例脂肪液化均发生在术后第4~9天,皮下组织游离,  相似文献   
4.
兔慢性颈脊髓压迫减压术后凋亡基因bcf-2和bax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兔慢性颈脊髓压迫症动物模型脊髓减压术后bcl-2和bax的表达,以期了解脊髓减压术治疗慢性颈脊髓压迫症的作用机制。方法:21只患有慢性颈脊髓压迫症的中国大白兔,改良Tarlov运动功能评分均为3分,随机分为两组:①减压组15只:退出螺钉进行减压。其中1只兔发生急性脊髓损伤,改良Tarlov运动功能评分降至1分,排除实验。②压迫组6只:不施行减压术。另取6只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健康大白兔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减压后第1,7,15,30,60天,观察减压术后脊髓的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脊髓减压术后凋亡细胞逐渐减少。脊髓减压术后第1天,bcl-2和bax阳性细胞均较减压前增多。减压后第7天,bcl-2阳性细胞明显增多,bax阳性细胞减少。减压后第15,30天和第60天,bcl-2和bax阳性细胞均逐渐减少。至减压后第60天,bcl-2和bax阳性细胞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结论:脊髓减压术能有效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新型寰椎椎弓根螺钉离体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C_(0~3)图像信息,应用Hypermesh 12.0等图像处理软件构建C_(0~3)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置入新型寰椎椎弓根螺钉并枢椎椎弓根螺钉或传统寰椎椎弓根螺钉并枢椎椎弓根螺钉建立2种内固定模型,观察其前屈、后伸、侧曲、扭转等加载条件下C_0/C_1、C_1/C_2、C_2/C_3的活动度及内固定的应力分布,比较2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置入新型螺钉后C_1/C_2扭转活动度比传统螺钉减少20.331 8%,其他加载条件下活动度基本等同。在侧曲与扭转状态下,新型螺钉最大应力均小于传统螺钉,在前屈、后伸时最大应力相当。结论新型螺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与传统螺钉相当,在对抗扭转活动方面优于传统螺钉;新型螺钉使应力更加合理分散,最大应力减小,有助于降低内固定失效风险。  相似文献   
6.
用酯酶染色法区别T、D淋巴细胞己在应用。但传统方法较繁琐,染色不大理想。为此,我们对Ranki氏法进行了研究和改进:1.微量手指血肝素毛细管自然沉降法代替静脉采血法。优点是取血量少,增加白细胞密度,便于计数。2.用42℃45分钟孵育替代37℃3小时孵育,可以缩短实验时间。3.用氯仿处理的1%甲基绿染色,使对比清晰,便于细胞分类。4.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冲洗,标本片37℃温箱干燥代替空气自然干燥,此既经济又方便,染色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慢性颈脊髓压迫症模型的电生理及病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慢性颈脊髓压迫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没有完全阐明。目的:建立兔慢性颈脊髓腹侧压迫模型,探讨脊髓慢性压迫后的病理和电生理的改变。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和一所军医大学医院骨科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06/2003-04在南通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和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12周龄健康中国大白兔6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3.0k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实验组54只。方法:经颈前入路Cs椎体置入钛合金螺钉.进行渐进性加压,建立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组织学检查。②电生理检查。次要结局:神经功能评分。结果:48只白兔进入结果分析,其中正常对照组6只,实验组42只:实验组有31只出现脊髓病症状,改良Tarlov运动功能评分均为3分;其他11只无脊髓病症状评分为4分。正常对照组动物、实验组未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动物和实验组中出现慢性脊髓压迫症状动物的CSEP N1波潜伏期分别为(9.11&;#177;1.61),(11.36&;#177;2.17),(17.55&;#177;3.73)ms。实验组中出现慢性脊髓压迫症状的动物的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SEP)N1波,与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未出现脊髓压迫症状的动物相比,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本模型可模拟临床慢性颈脊髓压迫症的发病过程。脊髓压迫程度越重,越容易出现慢性脊髓压迫症状,CSEPN,波潜伏期也越延长。脊髓的病理损害也越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监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 ,探讨血小板计数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8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 ,从术后 6h开始动态监测血小板值的变化 ,根据有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分成非SIRS组及SIRS组 ,观察术后恢复情况与血小板下降程度、回升趋势的关系。结果 非SIRS组手术结束 6h血小板计数为术前的 (72± 2 1) % ,术后第 3天开始回升 ,术后第 7天开始超过术前水平。SIRS组手术结束 6h血小板计数为术前的 (4 8± 16 ) % ,恢复到术前水平约需 9~ 17d。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小板值下降程度与变化趋势能较正确、敏感地反映病情和预后 ,可作为术后能否获得良好恢复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6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采用一种新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术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6例,年龄10—72岁,平均32岁。病因有齿状突骨折、横韧带断裂、寰枢椎复合骨折等。结果:26例患者经3个月-2年(平均6个月)随访,均获得骨性愈合,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具有安全、术后即刻稳定、植骨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后路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射血分数降低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肌损伤和炎症指标的影响,为其治疗缺血导致的心力衰竭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9年1—12月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射血分数降低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缬沙坦进行治疗,比较2组治疗4周后心肌损伤和炎症指标。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NT-proBNP平均水平为(1 726.36±492.37)pg/mL、cTnI平均水平为(19.27±4.38)ng/L,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 833.37±503.44)pg/mL、(22.39±5.02)n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188、3.035,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水平为(5.48±1.28)mg/L、IL-6水平为(18.36±3.38)pg/mL、TNF-α水平为(5.32±1.27)pg/mL、IFN-γ水平为(6.67±1.17)pg/mL,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6.85±1.37)mg/L、(21.29±3.22)pg/mL、(8.34±1.87)pg/mL、(9.30±1.20)pg/mL,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能够缓解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肌损伤,在短时间内降低心力衰竭状态下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