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6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29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腺病毒,并进行体内表达,测定活性;为深入开展的基因治疗研究创造条件。方法:实验于2000-05/2002-06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应用PCR技术扩增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全长基因,体外同源重组构建重组腺病毒后,随机将30只SD大鼠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将纯化后的重组腺病毒50μL注入SD大鼠股部肌肉陷窝病损处,通过组织学染色、X射线片对动物模型的组织变化进行观测。结果:6周后治疗组可见明显骨诱导形成,2周时治疗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重组腺病毒治疗组有明显的诱导成骨活性。结论:应用于动物实验中目的基因表达,并具有生物学活性。本研究是在骨缺损基因治疗的一次尝试,且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腺病毒的构建成功,也为国内骨科疾病基因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良性脊索细胞瘤(benign notochordal cell tumor,BNCT)是一种来源不明的脊椎内良性病变,临床罕见,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文献报道25例[1~11]。该病变大多局限在椎体内,患者一般不出现症状或者症状轻微,普通X线检查常难以发现,仅在因其他原因切除的脊椎内或在活检时偶尔才被发现,且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4、8]。由于其在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等方面与脊索瘤相似,容易被误诊,并最终实施脊椎切除手术,导致不必要的过度治疗[5、6]。笔者就BNCT的命名、可能组织来源、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膝关节损伤是常见外伤,如经验不足可能漏误诊膝关节区域的隐匿骨折~([1])。隐匿骨折指常规X线检查[包括传统X线片、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及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不能发现或疑似骨折但不能作出明确诊断~([2]),需通过其他特殊检查或特殊体位的X线片才能发现~([3]),或过一段时间常规X线片才能辩认出的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盆骨折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1-2])。由于大多数骨折移位并不严重,老年骨盆骨折患者常选择卧床保守治疗。但老年人常存在重要脏器功能储备较差,长时间卧床可能会导致较多并发症发生,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针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微创手术治疗开展逐年增多,疗效满意~([3-4])。2017年8月,我科收治的1例高龄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患者,首创一种经皮微创骶髂关节联  相似文献   
5.
正吻合棘(KS)是指腰椎相邻2个棘突相互靠近碰撞引起下腰痛,腰椎过伸时症状加重的一种疾病~([1])。本院2016年收治1例L_(4,5) KS并L_5右侧峡部裂及近横向脊椎隐裂致L_5右侧形成浮动半椎板的病例,现将诊疗过程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患者,男,30岁,因"劳累后下腰部正中及右侧髂腰部疼痛加重1年"就诊。追问病史,12年前新兵训练5 km武装越野时曾出现类似症状,疼痛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退变发生机制以及再生和修复一直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而作为重要研究载体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承担着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从临床问题再到实验论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经过近80年来的不断研究,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已有数十种构建方法,主要分为生物力学改变、生物结构破坏、自发退变和全身疾病4大类型[1],每个类型又包含几种类似的造模方法。这些造模方式在模型设计、可靠性、操作性、重复性等方面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我国脊柱外科被引最高的50篇文献,分析其主要特征。方法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检索我国33本骨科主要期刊。根据被引频次排名,筛选脊柱外科被引最高的50篇文献,分析其主要信息。结果被引最高的50篇文献被引频次从391次到80次。发表于1994-2006年间。刊登于7本期刊,《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颈腰痛杂志》最多。分布于12个省市,北京最多。来源于24所机构,苏州大学一附院最多。8位第一作者发表一篇以上文献。脊柱退行性疾病相关文献最多。结论被引最高文献的总结有助于认识我国脊柱外科领域经典文献的主要特征,了解该领域发展历史并指导未来研究,为青年医师阅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5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椎管内麻醉组和全身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31例,平均年龄78.2岁,全身麻醉组25例,平均年龄79.5岁。手术方式全部采用闭合复位,y3型髓内钉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情况,包括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全部骨折患者手术均得到良好复位及固定,无死亡及感染病例。椎管内麻醉组术后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为(79.6士23.1)h,而全身麻醉组为(106.4±35.6)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内麻醉组术后平均住院日为(9.1±3.3)d,而全身麻醉组为(11.6±4.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术后在认知障碍及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方面明显高于椎管内麻醉组。结论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闭合复位、y3型髓内钉内固定可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在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全身麻醉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接触式细胞共培养条件下,人髓核细胞对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Wharton′s jelly-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WJMSCs)的诱导分化效应,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寻找种子细胞来源。方法:取足月产健康新生儿脐带约30cm,分离、纯化、培养WJMSCs;取人椎间盘髓核组织,酶消化法分离培养髓核细胞。取第三代稳定增殖的WJMSCs,利用流式细胞方法检测细胞免疫表型CD73/CD90/CD105/CD34/CD45/HLA-ABC/HLA-DR。用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WJMSCs,与髓核细胞以1∶1比例进行混合,在6孔板中进行接触式细胞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WJMSCs为对照组。培养7d后利用高速流式细胞仪分选荧光标记阳性的WJMSCs,提取细胞总RNA,进行反转录获得cDNA,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其Ⅰ型胶原、Ⅱ型胶原、Ⅵ型胶原、蛋白多糖、SOX-9和多能聚糖基因的相对表达,管家基因GAPDH作为内参,单独培养的WJMSCs作为对照,利用2-ΔΔCt方法计算基因相对表达变化。结果:WJMSCs原代细胞接种24h可见部分细胞贴壁生长,形态为梭形和多角形,1周后形成集落,2周时细胞融合达到90%。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CD73/CD90/CD105/和HLA-ABC(+),CD34/CD45和HLA-DR(-)。与髓核细胞共培养7d后WJMSCs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较对照组显著性增加(P<0.01),Ⅰ型胶原、Ⅵ型胶原和多能聚糖基因相对表达未见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通过接触式细胞共培养人脐带WJMSCs能够被髓核细胞诱导分化为类髓核细胞,可为组织工程技术和细胞治疗修复退变椎间盘提供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纯减压术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Ⅰ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1993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61例伴Ⅰ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单纯减压组(A组)和减压加融合内固定组(B组),A组28例,B组33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术前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椎体滑脱程度及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单纯行椎板开窗、椎管潜行扩大术,B组行椎板扩大开窗、后外侧或加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均获2年以上随访,其中A组25例随访4~12年,平均6.8±4.7年;B组31例随访4~11年,平均6.5±4.1年;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滑脱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滑脱程度变化。结果: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大于A组(P<0.05)。A组并发症3例,其中术中硬脊膜撕裂2例,神经根损伤1例;B组并发症6例,其中术中硬脊膜撕裂3例,术后根性疼痛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全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1例。A组再手术3例,其中2例因腰痛加重伴影像学滑脱加重至Ⅱ度分别于术后5年和6年行内固定融合术,再手术后腰痛缓解;1例因腰痛改善不满意于术后3年行内固定融合术,再手术后症状缓解;B组无再手术病例。术后2年A、B组JOA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9.8%和90.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6%和87.1%,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腰痛VAS评分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A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年增加(P<0.05),B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后2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B组腰痛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腿痛VAS评分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滑脱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末次随访时低于术后2年(P<0.05),滑脱程度术后2年时较术前无加重但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年时增加(P<0.05);B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维持,滑脱部分复位,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无丢失(P>0.05)。结论:单纯开窗减压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Ⅰ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早期疗效相当,前者损伤小、并发症少但中远期效果下降,而后者能更好维持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