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2.
方丝弓和Begg细丝弓技术是我国80年代开始引进固定矫治牙列不齐的新技术。近年来,随着正畸材料的不断改进,我们使用钛镍丝矫正各种牙列不齐,改进了矫正方法,简化技术操作,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缩短了矫正时间,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45例,纳入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8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对所有入选者进行Lp(a)、Hcy、Cys-C测定,探讨上述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同时描绘ROC曲线,观察上述指标联合诊断在冠心病中的价值.结果:血清Lp(a)、Hcy、Cys-C在冠心病组患者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指标进行ROC曲线比较,发现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性高于单项检测.结论:血清Lp(a)、Hcy、Cys-C表达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明显升高,临床上可通过对上述指标的联合检测,评估冠心病合的严重程度,指导预后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准医疗、个体化给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血小板药物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入选PCI后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且疗程在3个月左右的患者,根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快代谢组、中代谢组和低代谢组,并给予个体化干预治疗。快代谢组继续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中代谢组将氯吡格雷调整为1.5倍剂量;低代谢组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将氯吡格雷调整为2倍剂量,替格瑞洛组将氯吡格雷改换为替格瑞洛(90 mg、2次/d)。检测各组个体化干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及干预治疗后的出血事件。结果:各组患者干预治疗前后组间和组内比较,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为快代谢组中代谢组低代谢组,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治疗后,中代谢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较干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低代谢组中氯吡格雷组血小板聚集率与干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格瑞洛组血小板聚集率较干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干预治疗后快代谢组、中代谢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代谢组中替格瑞洛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快/中代谢组,氯吡格雷组仍明显高于快/中代谢组(P均0.05)。干预治疗后,中代谢组、低代谢组与快代谢组比较出血风险均未增加(P均0.05)。结论:根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个体化给药,可提高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对于CYP2C19基因型为低代谢型的患者建议改用替格瑞洛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椎体成形术中高粘度骨水泥靶向封填、低粘度骨水泥二次推注技术在骨折线累及椎体边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作为筛选对象,通过相关标准及进一步CT检查筛选出56例存在骨折线累及椎体前壁或上下终板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1例,女35例,年龄67~89(76.58±9.68)岁;56例患者术中均进行了骨水泥二次推注。首次推注仅用少量高粘度骨水泥对椎体边缘裂口进行靶向封填,二次推注时应用低粘度骨水泥均匀注满椎体。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0.41±10.30)min,骨水泥注入量(3.64±1.29)ml;56例病例获得了3个月以上随访。术前VAS为(7.21±2.41)分,术后3 d降低为(2.81±0.97)分(P<0.05)。56例患者中2例(3.57%)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1例向椎旁静脉渗漏,1例在封堵椎体裂口时通过裂口向椎旁轻度渗漏,2例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在椎体成形术中对于存在椎体前壁或终板破裂者,可采用高粘度骨水泥靶向封填、低粘度骨水泥二次推注技术以减少术中骨水泥渗漏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患者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315例因胸腰椎OVCFs行PVP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男114例,女201例;年龄65~89岁,平均(76.97±4.92)岁;单椎体骨折216例,双椎体骨折85例,三椎体骨折14例。对患者行PVP治疗,术后追踪1年,观察患者术后1年内邻近椎体骨折情况,将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未骨折者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Cobb角、是否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邻近椎体发生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 经过1年的追踪随访,315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出现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为12.4%。其中术后3个月内骨折者23例,术后4~6个月骨折者11例,术后7~12个月骨折者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基于Ⅰ型胶原蛋白和羟基磷灰石的新型仿生人工骨膜修复材料在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伴游离骨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临朐县人民医院因外伤致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伴游离碎骨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是否同意术中使用人工骨膜修复材料进行分组研究,未使用者纳入对照组(n=54),使用骨膜修复材料者纳入观察组(n=66)。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定期复查X线,进行为期1年的持续随访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1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伴游离骨块中的患者应用人工骨膜修复材可促进骨折的修复愈合,减少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