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92篇
综合类   3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特立帕肽作为促骨形成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2011 年在中国上市。因大鼠毒理学研究发现特立 帕肽增加骨肉瘤风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 审评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CDE)在批准的说明书给予黑框警示。本文将从分子机制、动物研究、临床研究 及上市后安全性研究等多维度论证特立帕肽治疗与骨肉瘤风险间的相关性,以期为骨质疏松患者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使黑框警告不再成为其治疗的阻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OA)内侧间室软骨病损的MRI表现和关节镜手术后疗效的相关性及膝关节OA的关节镜手术适应证。方法对92例关节镜手术病例,其中男54例,女38例;年龄43~69岁,平均58.5岁。对患者膝关节股骨内髁和胫骨内侧平台软骨的MRI表现按ICRSMR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术后12~30个月的随访,随访时进行Lysholm评分。结果 92例92个膝关节,核磁共振显示关节软骨损伤Ⅳ级10例;Ⅲ级16例;Ⅱ级20例;Ⅰ级25例;0级21例,分级的均数为(1.66±1.303);术后Lysholm评分最高100分;最低64分,评分的均数(95.42±7.398)。术后Lysholm评分与ICRSMR分级相关系数r=-0.672,P〈0.05,统计学处理呈负相关。结论认为术前膝关节内侧间室软骨的MRI(1.5T)分级对膝关节OA关节镜手术指征的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股骨干顺行髓内钉固定后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群峰  严世贵 《中国骨伤》2011,24(11):939-942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行顺行髓内钉固定后发现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股骨干骨折行顺行髓内钉固定后术中或术后发现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12例,全部以2枚螺钉分别自髓内钉前后方固定股骨颈骨折,定期随访,评估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0—36个月,平均16.5个月。股骨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6个月,股骨干骨折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无股骨头坏死发生。按Harris评分标准髋关节功能:优7例,良3例,可2例。结论:股骨干骨折顺行髓内钉固定后发现同侧股骨颈骨折,以2枚螺钉分别自髓内钉前后方固定股骨颈骨折方法可行,固定可靠,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第三代氧化铝陶瓷全髋关节置换在中青年患者中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本组98例行全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获得有效随访患者82例,共89例髋,其中男43例(48髋),女39例(41髋),平均年龄47.6岁,平均随访时间101.9个月(66~120个月),对有效随访的患者均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结果患者术前Harris评分(49.8±8.0)分(36~65分),术后末次随访(92.3±2.6)分(86~97分)(P〈0.05)。术后随访均未见假体破裂,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无翻修病例。1例术后出现脱位,1例出现关节异响现象,均在非手术治疗后消失。术后影像学均无可观察到的磨损和骨溶解,无明显异位骨化,无假体松动。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第三代氧化铝全陶髋关节假体用于中青年患者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是一种良好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组织蛋白质组学方法寻找与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NFH)相关的蛋白质。方法于非创伤性ONFH患者股骨头中分别采集坏死骨组织样品与正常骨组织样品各12份,采用四步溶剂法提取骨组织中的总蛋白,应用多维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组织蛋白进行分离鉴定和功能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坏死组织样本和正常组织样本中鉴定二肽段以上的高可信度蛋白质数量分别为1302个和999个,假阳性率为0.9%。通过与对照组的质谱计数,在坏死骨组织中鉴定了141个高表达蛋白和56个低表达蛋白。基因本体论蛋白功能分析发现34种蛋白质与ONFH密切相关。本实验在股骨头坏死组织中证实ChST2基因(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合成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和GPCR26基因(介导细胞内钙离子动员的蛋白质)的低表达。结论非创伤性ONFH存在复杂的信号传导通路。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的生物合成和多种离子的转运、动员可能参与ONFH发病机制中的关键过程。研究发现的差异表达蛋白可能成为ONFH早期临床诊断的候选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髌股关节成形术的概念已经提出了50多年,但由于假体本身的设计缺陷以及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迅猛发展,髌股关节成形术的应用因长期局限于少部分人群(如年龄太小而不适合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者),而致其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7.
无菌性松动是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柄翻修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松动可发生在股骨-骨水泥界面或假体柄-骨水泥界面.假体柄-骨水泥界面松动是骨水泥型假体初始和远期稳定性下降的主要原[1].假体柄-骨水泥界面主要受剪切应力的作用而破坏[2].界面剪切应力(interfacial shear stress)计算公式[3];  相似文献   
8.
目的:深入研究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采用MAKO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5例,其中男61例,女64例,平均年龄(65.2±7.6)岁。收集并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史、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时间及诊断。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17例患者(21例次)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髋臼隐匿性假体周围骨折14例次、股骨柄隐匿性假体周围骨折1例次、重度贫血及输血4例次、脑梗死1例次和肺炎1例次。所有隐匿性假体周围骨折患者均正常康复。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间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体重指数、手术时间和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贫血组和无重度贫血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与术后重度贫血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存在一定的假体周围隐匿性骨折风险,但是该种隐匿性假体周围骨折不影响术后正常康复。同时,术后贫血仍然是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不可忽视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选择性环加氧酶一2(COX一2)抑制剂和传统的非选择性NSAIDs药用于预防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异位骨化(H0)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MEDuNE、EMBASE、CENTRAL、科学引文索引等数据库,收集选择性COX一2抑制剂和非选择性COX-1和COX-2抑制剂用于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随机临床试验。按照Cochrane协作网的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并提取有效数据,应用统计软件Statal0.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在不同Brooker分期的异位骨化发生率。结果:共纳入4个符合条件的随机对照试验,80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间异位骨化总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8,95%CI:0.71~1.64,=O.73),重度异位骨化发病率(BrookerU,Ⅲ)(RR=0.83,95%CI:0.48~1.42,P=0.49)和任意Brooker分型的HO,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整个研究中,16例接受非选择性COX抑制剂的患者(4.4%)因胃肠道反应终止治疗;而选择性COX-2抑制剂组中10例患者(2.7%)因胃肠道反应终止治疗。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与非选择性NSAIDs药用于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同样有效。考虑到非选择性NSAIDs药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建议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  相似文献   
10.
股骨颈骨折2枚空心螺钉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2枚和3枚空心螺钉固定不同骨折线方向的股骨颈骨折的力学稳定性,为2枚空心螺钉临床应用及其适应证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15具国人股骨尸体标本,构建3种Pauwels角(30°、50°和70°)的股骨颈骨折模型,分别行3枚及2枚空心螺钉内固定,采用生物力学检测仪分别测定抗张位移、竖向位移、剪切位移、综合位移、缝隙距、扭矩和刚度值,评价2枚和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结果:Pauwels角为30°和50°时,2枚空心螺钉内固定的抗张位移、竖向位移、剪切位移、综合位移、缝隙距、扭矩和刚度值与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Pauwels角为70°时,采用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后,其力学稳定性优于2枚螺钉内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Pauwels角为70°时,即使采用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其力学稳定性明显较Pauwels角为30°和50°时差。结论:Pauwels角为30°和50°时,2枚空心螺钉内固定与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相同,2枚空心螺钉内固定已能较好地维持股骨颈骨折的稳定。而当Pauwels角为70°时,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力学稳定性则优于2枚空心螺钉内固定,但其力学稳定性较Pauwels角为30°和50°时弱,手术时需采用角稳定系统或者加用抗滑螺钉以增强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