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应用荧光偏振光技术对36例瘀症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和21例无瘀健康人的红细胞膜脂区微粘度进行比较,并用医学统计多因子逐步回归分析法对36例 ICVD 患者的微粘度与血液系统中16个血浆和全血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瘀症 ICVD 患者的红细胞膜脂区微粘度(3.55±0.21泊)明显高于无瘀健康人(2.770±0.12泊),P<0.001。(2)TCVD 患者的红细胞膜脂区微粘度与同时测定的红细胞电泳时间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最为相关,前者呈正相关,而后者呈负相关。提示增加红细胞膜表面的流动性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对防治 ICVD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血浆亮氨酸脑啡肽(PLEK)含量的变化,以研究针刺的作用及其与中医辨证的关系,用放射免疫法测定PLEK发现(1)针刺前ICVD组比慢痛组高(P<0.05),而与健康组相似;针刺后ICVD组显著低于两个非ICVD的对照组。(2)针刺可使原先PLEK含量较高的阴虚组下降(P<0.001),而原先PLEK含量较低的阳虚组则上升(P<0.05);同时针刺可使原先PLEK含量较高的超重ICVD患者下降(P<0.01),而原先PLEK含量较低的不超重ICVD患者则不变。(3)针刺后PLEK含量变化与耐痛阈呈正相关。以上提示ICVD的PLEK含量与中医辨证有关,针刺则有双向调节的作用。作者认为PLEK可作为研究中医辨证与针刺作用的一个指标,但其与ICVD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关系尚待探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