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准模拟肺癌发病病理过程的动物模型是促进肺癌基础和转化研究的关键,而目前常用的皮下移植瘤模型难以体现肺脏的基质环境特征。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可客观、动态地评价肺癌的肿瘤负荷变化及转移发生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肺癌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可解决以上难题,充分体现肺癌的发病学特征。而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patient 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TX)原位模型和类器官模型也可部分体现肿瘤微环境和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均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远处转移是导致肺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肺癌转移的整体防控效率亟待提高。基于适应性免疫调控为主的免疫靶向治疗已经在晚期肺癌实现疗效的突破,充分证实了免疫编辑理论指导临床的重要价值,但对早期根治术后的远处转移的防治仍缺乏高水平临床证据,提示肺癌转移的发生有适应性免疫之外的机制。因此,本文聚焦探讨固有免疫紊乱与远处转移发生的关系,讨论了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间的作用机制,调控固有免疫细胞防治肺癌转移的临床应用以及固有免疫细胞作为生物标志物丰富转移评估体系的价值。将固有免疫紊乱融合入肺癌转移的核心机制,创新提出“正虚伏毒”学说并构建转移特异性研究平台以探索免疫细胞间、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间的作用机制,寻找防治肺癌转移的关键靶点群,研发综合免疫疗法促进肺癌转移防控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位致死原因,急需提高整体防治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疗效。国医大师刘嘉湘先生融汇中西医学治疗肿瘤的优势,于1972年首先系统提出“扶正法”治癌的观 点,经过长期系统研究,构建了“道、法、术、理”完备的“扶正治癌”学术体系,推动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从以“消 瘤为主”向“以人为本,人瘤并重”转换,提高了晚期肺癌的疗效,5年生存率达到24.22%的国内领先水平。本文 分别从机体免疫调控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衰老的角度揭示“扶正治癌”的科学内涵,并引入抑制静止期癌细 胞等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以期进一步突破制约癌症防治效果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转移高危因素。方法:收集70例I-IV期NSCLC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并检测外周血中免疫细胞因子、循环肿瘤细胞的表达水平,并随访无进 展生存期;分析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TC计数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s = 0.224,P < 0.05);IL-6水平(rs = -0.267,P < 0.05)、sIL-2R水平(rs = -0.252,P < 0.05)与PFS呈负相关;临床分期 (rs = -0.304,P < 0.05)与PFS呈负相关;CTC计数(rs = -0.278,P < 0.05)与PFS呈负相关。根据临床检测指标的 正常值范围,分成不同的亚组,结果显示IIIb-IV期患者PFS为11.00个月,与I期-IIIa期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IL-6高表达组患者PFS为10.00个月,与低表达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IL- 2R正常表达组PFS为25.00个月,sIL-2R高表达组患者PFS为8.00个月,三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TC计数、IL-6、sIL-2R可能是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且 IL-6的表达水平与外周血中CTC计数具有正相关;初步显示外周血中的免疫抑制因素是CTC高表达的原因之 一,而干预CTC将成为阻断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总结、分析近年来有关肺癌CTCs建系、类器官模型以及肺癌预防模型、肺癌原位模型、肺癌转移模型等体内外研究体系的现状,认为现有的肺癌动物模型、细胞模型等不能模拟肺癌实际的发病病理过程,因此难以实现对干预因素的客观评价,更难以体现中医整体观及重视肿瘤生长环境的优势。基于"正虚伏毒"的学术观点,认为应通过建立和优化现有体内外研究平台,以尽量模拟肺癌发病的实际病理过程,体现肿瘤发病的系统性特点,进而优化肺癌的临床前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体外药效评价重楼皂苷Ⅰ对肺癌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重楼皂苷Ⅰ干预CTC细胞24 h、48 h、7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CTC凋亡与周期情况。结果重楼皂苷Ⅰ能够显著抑制CTC增殖并具有浓度依赖性,诱导CTC细胞核形态发生明显改变,使凋亡细胞的比例显著升高,并将CTC细胞的周期阻滞在G0/G1期。结论重楼皂苷Ⅰ通过诱导CTC凋亡,抑制细胞从G0/G1期向S期转化,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7.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是原发灶或转移灶中的癌细胞播散到循环系统所形成,在肿瘤早期诊断、转移复发监控、疗效评价中都有重要价值,尤其可成为转移干预的重要靶点。CTCs体外培养可为转移干预药物的筛选提供模型以及提高CTCs表型分析的精度。但目前CTCs的体外培养难度较大,成为制约该领域研究的瓶颈。未来本领域研究的首要任务是鉴别出真正导致转移的CTC亚群的分子特征,进而以之构建转移干预药物的体外筛选平台,从而提高转移干预的疗效。本文对CTCs的提取,培养方法,以及体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推动该领域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TC)分布规律探讨"伏毒"在肺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纳入具有明确病理诊断的NSCLC患者114例,采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技术结合染色体原位杂交,检测NSCLC患者外周血中CTC计数,并将计数结果与肺癌临床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114例NSCLC患者中,CTC阳性检出率达93.86%(CTC≥1个/3.2 ml,107/114)。Ⅰ期与Ⅱ期、Ⅲ期、Ⅳ期患者比较,CTC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Ⅱ期、Ⅲ期、Ⅳ期患者之间两两比较,CTC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TC计数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r=-0.279,P=0.003),即CTC计数与临床分期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CTC在肺癌各期患者中均有高分布,其计数与肺癌临床分期之间具有负相关性;CTC与中医"伏毒"特征具有相似性,在肺癌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应成为预防早期术后转移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肿瘤转移是导致实体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可介导转移靶器官免疫抑制,诱导转移前微环境形成,促进肿瘤细胞休眠重激活并增殖,最终形成影像学可检测的转移灶。肿瘤来源外泌体能够通过细胞间通信,诱导骨髓细胞分化为MDSC,促进靶器官对MDSC的募集,介导MDSC的免疫抑制功能,为肿瘤细胞生存营造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局部正虚),进而促进癌症转移或发生。本文聚焦肿瘤来源外泌体介导MDSC促进靶器官免疫抑制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从干预转移前微环境形成的角度,为防治恶性肿瘤转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复发转移是导致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干预措施。田建辉团队基于“扶正治癌”学术思想,融合现代肿瘤学的研究,提出“正虚伏毒”为肺癌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其中“伏毒”指 的是肿瘤病人体内的多种肿瘤细胞,包括静止期癌细胞。静止期癌细胞对放化疗不敏感且可以逃避机体免疫 清除,激活后会造成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徐宏喜课题组率先提出可以通过抑制静止期癌细胞激活预防肿瘤的 转移和复发,建立了一系列体内外的研究模型,并发现了抑制静止期癌细胞激活的关键分子机理和活性先导化 合物。静止期癌细胞的研究将为预防肺癌转移复发提供实验证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