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临床医务人员对自杀认识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杀在不少国家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十大原因之一[1] 。有研究表明 ,4-12 %的自杀未遂者日后因再次自杀而身亡[2 ] 。因此 ,从预防自杀的角度来看 ,对自杀者仅仅抢救其生命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治疗、预防自杀的主体之一 ,医务人员对自杀的不同认识会对自杀未遂者的干预治疗产生  相似文献   
2.
电针治疗133例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33例抑郁症患者接受电针百会、印堂穴治疗,与常用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治疗的108例进行双盲法对照。结果:按 Hamilton 抑郁量表评价两组治疗前后均分数变化的比较,电针组与对照组一样,治疗后均分数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组间治疗后均分数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按中国传统评定疗效标准,电针组与阿米替林组显效率分别为75.2%与66.7%,经 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电针组对焦虑躯体化症候群与认知障碍症候群及反应性抑郁症疗效,比阿米替林组好,且副作用少、适应症广。生化与电生理检查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机理可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类别抑郁症患者对自杀的态度。方法应用自杀态度问卷(QSA)作为调查工具,测试不同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态度。结果不同抑郁症患者有不同自杀态度,有自杀念头并有过自杀行为者,对自杀行为持肯定、理解、宽容的态度,而有自杀念头但无自杀行为者对自杀行为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在对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安乐死方面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均持肯定、理解、认可、宽容的态度。无自杀念头、无自杀行为者对自杀行为持反对、否定、排斥态度,且对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安乐死也持矛盾、中立或反对、否定、排斥态度。结论应用自杀态度问卷将抑郁症患者加以区分,对重点人群重点关注,在预防自杀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可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4.
<正> 精神病患者,除了思维、意志行为为主的精神障碍外,还常伴随神经官能症候群;如头昏、头痛、失眠、思维紊乱和躯体疾病;如溃疡病、胃肠炎、结膜炎以及对精神病态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副反应;如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排尿困难、低血压、药物性皮疹;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惊厥、癫痫大发作等. 作者于1970年5月至1973年7月对本科两千余例次患者对以上症状及反应采用耳针作为辅助治疗,获得了一定疗效. (一)取穴及针刺手法: 通过实践,作者体会到:诊断、选穴、手法与疗效关系极为密切,对每种病症要选相应特定的穴位,采用恰当的手法,才能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务人员对安乐死的态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临床医务人员对安乐死的态度 ,分析目前在我国实施安乐死的可行性。方法 :按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涉及三方面的内容 ,即对安乐死的态度、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有关安乐死的问题和是否愿意为病人施行安乐死。结果 :共完成调查 2 96人 ,其中内科10 3人、外科 71人、急诊科 68人、精神科 5 4人。不同科室医务人员在对安乐死的态度上基本一致 ,大多数人对安乐死表达了明确的态度 ,持中立态度者最多不超过 2 0 % ,且持赞同态度明显多于持否定态度者。 62 5 %的人表示愿意为病人施行安乐死。在临床工作中 ,多数医务人员遇到过病人或其家属主动提出为病人施行安乐死的请求。结论 :多数医务人员对施行安乐态度积极 ,并愿意成为安乐死的实施者。  相似文献   
6.
<正> 电痉挛治疗应用于精神病临床已近半世纪。实践已肯定了它的临床价值。我院自70年代初至今,作电痉挛治疗13073人次,男性6204人次,女性6869人次,年龄14~49岁,平均年龄29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