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7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焦虑障碍45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焦虑障碍(PSAD)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PSAD病人于治疗前后进行SAS测评,并对所获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焦虑症状消失率为88.89%;SAS标准分均数值经治疗后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项目所引起的症状得分均数值亦明显下降。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PSAD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PSCAD)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症状特点,寻找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SAS、SDS量表对115例脑卒中病人进行测评,收集年龄、病程、性别、卒中次数、肌力等资料,对所获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PSCAD的发生率为27.83%,病程、卒中次数、偏瘫程度等与PSCAD的发生相关。常见焦虑症状有不幸预感、睡眠障碍、乏力、焦虑等,抑郁症有能力减退、忧郁、易激惹、食欲减退等。结论 宜注重防治脑卒中,加强心理、家庭、社会支持,适当选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探析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病机特点。方法:对138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舌诊、脉诊内容进行归类统计,计算其出现频次及构成比等;对患者血压、脉率、体温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描述统计,计算其均值及标准差等。结果:患者舌黯118次,占85.51%;舌质黯红49次,占35.51%;苔薄腻99次,占71.74%;苔腻黄或微黄31次,占22.46%;弦滑脉73次,占52.90%;收缩压(SBP)、脉率(PR)、体温(T)、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的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131.83±11.68)mmHg、(75.80±4.72)bpm、(36.52±0.25)℃、(5.58±1.67)×109/L、(59.37±8.56)%、(5.51±1.49)mmol/L、(6.30±1.14)%、(4.37±0.95)mmol/L。结论:就病因而言,瘀、浊(痰湿等)、风、热(火)在后循环缺血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就病机特点而言,正气尚充、邪气偏实。然而,血压、血糖、血脂等现代医学中的检查结果在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病机的判定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近 1 0年来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 (post- strokedepression,PSD)已引起国内神经科医师的关注 ,本文对此作一综述。作者单位 :2 10 0 2 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1 命名目前比较混乱 ,如脑卒中后抑郁[1] ,脑卒中后重性抑郁 [2 ] ,脑血管病后抑郁 [3] ,脑卒中后抑郁症 [4 ] ,脑卒中后抑郁性神经症[2 ]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5] ,脑中风后抑郁情绪 [6] ,脑卒中后的抑郁障碍 [7] ,脑卒中后的抑郁症状 [8] ,脑血管意外伴发抑郁症状群[9] ,脑血管意外后抑郁症状群 [10 ]等。2 发生率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大约为 30 %~70 % [2、3、7、9] 。…  相似文献   
5.
从医学层次哲学性认识的唯物观对气和气的具体形态进行了区分,并阐述了气的物质性和多样性.物质性指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与人密切相联系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的总和;多样性是指各种具体物质形态都具有各自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在假定两个基本概念"象"、"象集"的基础上,结合中西医的认识,分别从宏观、微观、生理(正常)、病理(异常)诸角度将气的具体形态作了初步阐述,并指出寻找气的不同侧面或层次的具体形态,特别是其在微观层次上相应的存在形式,将有助于把中医辨证推向微观化.  相似文献   
6.
焦虑障碍的针刺治疗及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刺治疗焦虑障碍有较可靠的疗效,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对焦虑症、强迫症的治疗;在手段上,以电针为主;常用穴位有百会、印堂、神门、大椎、太阳等.但目前在许多方面有待改进,如在治疗定位方面,治疗重心应由传统的"心"转移到"脑",头部、督脉及其附近的腧穴应引起重视;在针刺方法上,头针与穴位注射疗法应予重视;在治疗策略方面,应强调辨西医之病与辨中医之证相结合;在研究方法上,应遵循循证医学的要求,对焦虑障碍的针刺治疗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2011年《中医杂志》(共计24期)“临床论著”一栏统计后发现:以疾病为研究对象151篇,使用西医病名145篇,约占9603%,是使用中医病名(6篇)的24倍,中医病名已基本不再为中医师使用。以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为例,发现中医病名逻辑混乱,病、证、症不分。其言疾病时,时言“疾病”,时言“病证”。在各论中有些疾病直接以“× 证”命名,定义具体疾病时以症状命名者多言“病证”,以症状或有明显症状色彩的术语作为疾病名称者31种,占所列52种中医常见疾病的596%。使用中医病名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误诊失诊、误治失治的医疗风险,对于危重疾病中医不能识其险、化其危,对于慢性疾病不能早发现、早防治。鉴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已明显滞后于临床实践及国内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建议西为中用,尽可能使用西医病名,其根本原因在于与中医相比,西医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理、诊治、预防等形成的认识更加清晰、客观,对疾病的分类、命名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各成员国(包括中国)共同协作的结果而更具普适性。如何借用?还有待大家立足现在(尤其是临床),借鉴传统,面向未来,进行踏实地工作。借用西医病名有助于中医对脏腑的认识回归其本原,临床上有助于病证结合、病方结合的深入,并将有力推动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微观化,产生新理论、新认识,反过来再推动临床的发展。在这一领域,有望使中国医学在世界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发展的现实和必然选择!提倡医学结合者会持肯定的认识[1],反对结合者自然持否定的观点,而持中立态度者对此亦会有不少的疑问。笔者试对此分别作以初步的阐述。1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发展的现实选择中医应怎样发展?存在怎样的问题?唯有临床实践才能较好地给以回答,因为它是中医存在的最终目的,更是中医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中医类期刊中关于临床研究的论文正是临床实践的反映,它们为此能提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缺血性卒中的定义、共性和临床启示进行了探讨。在二者的定义部分,指出了由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发布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卒中定义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短暂性"该如何界定?在二者的共性部分,在对可逆性缺血性组织(即缺血半暗带)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临床上存在症状持续24 h甚至数天而不发生梗死的情形,据此引入了持久性缺血发作(或"缺血发作持续状态")的概念。在临床启示部分,对持久性缺血发作做了进一步阐述,同时对"短暂/持久性的判定、推断及意义"进行了探讨。建议把超过某一时间阈值时缺血性卒中风险在一定时期内明显增高作为"短暂性"阈值的判定依据,该时间阈值可能在5~20 min之间,超过该阈值即可诊断为持久性缺血发作。持久性缺血发作患者有可能从静脉溶栓治疗中获益,而这也成为该时间阈值是否存在及合理的另一个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