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确定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对12类,72种人类癌症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并以此作为生长抑制效应的指标。方法:采用长时间细胞观察及功能分析系统(Incu CyteTM ZOOM),用不同浓度NCTD分别与癌细胞株共同孵育72 h,实时监测和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分析NCTD对12种人类癌症细胞的细胞毒性。此外,长时间细胞观察及功能分析系统的成像系统在每个时点进行拍照存档,展示了各细胞生长及存活的状态,并且进行实时观察。结果:NCTD对72株癌细胞系的生长抑制效应存在广泛的差异[IC_(50)2~66μmol·L-1,平均(24.63±12.97)μmol·L~(-1)]。NTCD对不同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差异明显,体现在不同癌种之间以及同种癌种内不同个体之间。这充分反映了NTCD临床疗效个体化的特征,并提示了未来个体化治疗的可能性。肝细胞癌、胃癌、前列腺癌、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癌、肾癌、胆管癌细胞的细胞系IC_(50)平均值均低于总平均值,且前列腺癌、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癌、肾癌、胆管癌细胞NCTD IC_(50)平均值与肝癌细胞系和胃癌细胞系IC_(50)平均值相近。结论:NTCD可能对前列腺癌、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癌、肾癌、胆管癌这几类癌症可产生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喜树碱类药物作为公认抗肿瘤药,其机制与抑制肿瘤细胞DNA复制过程中拓扑异构酶I(topoisomerase I,Topo-I)的活性有关。因此,分裂增殖活跃的肿瘤细胞对该类药物更为敏感。近年来,实验及临床研究均有报道,喜树碱对不具有分裂增生特性的神经元也显示出较明显的毒性作用,可引起神经元凋亡,但其机制目前并不明确。在深入分析喜树碱类药物药理作用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其神经毒性的研究进展,提出喜树碱对神经元的毒性机制可能依然与抑制Topo-I活性有关,可能是通过干扰DNA转录过程中Topo-I的活性,导致DNA转录障碍,最终引发神经元凋亡。并在该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能否缓解喜树碱(camptothecin,CPT)用药引起的骨髓抑制。方法:取Balb/c小鼠,采用概率单位法计算CPT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以1 mg·kg-1作为CPT给药剂量,使用全血分析仪检测24 h内不同时间点白细胞浓度变化,为后续联合用药提供检测时间点参考。随后取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CPT(1 mg·kg-1)组,NCTD低、高剂量(10,20 mg·kg-1)组,CPT(1 mg·kg-1)+NCTD(10 mg·kg-1)组和CPT(1 mg·kg-1)+NCTD(20 mg·kg-1)组。连续灌胃2周,采用眼球采血法,应用全血分析仪检测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的差异。病理组织切片评估肠道的毒性情况。结果:CPT LD50为1 mg·kg-1。CPT单独给药后6 h小鼠白细胞数目降至最少。24 h内与CPT单独用药比较,CPT+NCTD联合给药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明显上升(P0.05),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无明显变化。连续灌胃2周,比较CPT单独用药,CPT+NCTD联合给药组白细胞数目明显上升(P0.05),其中淋巴细胞升高显著(P0.01),其他细胞无明显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的无明显差异,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示CPT主要毒靶器官小肠的病理变化短期、长期均不明显。结论:NCTD可减轻CPT用药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并没有增加其肠道毒性,为临床CPT应用,并减轻其毒性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喜树碱对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Toll样受体4(TLR4)、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mRNA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使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对得到的中性粒细胞使用不同浓度的喜树碱加药处理1h。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喜树碱对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XIAP、TLR4、CXCR2 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喜树碱对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喜树碱作用1h后,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XIAP、TLR4、CXCR2 mRNA表达水平下降,其中喜树碱浓度为2μmol/L和20μmol/L时,上述指标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01);与空白组相比,喜树碱作用1h后,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凋亡比例略有升高。结论:喜树碱因其具有的拓扑异构酶I毒性诱导骨髓造血干细胞凋亡而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同时还可能通过抑制骨髓中性粒细胞的迁移和诱导其凋亡,减少进入血液前往炎症和肿瘤部位的中性粒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柴牡安神颗粒的抗焦虑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ICR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地西泮(0. 002 g·kg~(-1))组和解郁安神颗粒(0. 001 4 g·kg~(-1))组,柴牡安神颗粒高、中、低剂量(0. 001 98,0. 000 99,0. 000 495 g·kg~(-1))组,每组20只。为了考察药物抗焦虑作用,小鼠每天上午灌胃给药4周后,测试明暗箱、开场活动实验,然后动物取血,其中每组6只小鼠通过心脏灌注10%甲醛后取脑组织固定,其余小鼠取血后去取脑海马组织置于液氮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和外周血中γ-氨基丁酸(GABA)及谷氨酸(Glu)含量,计算GABA/Glu;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组织γ-氨基丁酸受体α1蛋白的表达。为了考察药物催眠作用,小鼠灌胃给药7 d后,进行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催眠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明暗箱实验证实柴牡安神颗粒低、中剂量组显著延长了小鼠明箱停留持续时间(P 0. 05),中剂量组增加了明箱进入次数(P 0. 05);开场实验证实柴牡安神颗粒高剂量显著增加了小鼠在中心的区域距离(P 0. 01)和中心区域停留时间(P 0. 05)。进一步实验证实,在海马组织中,与正常组比较,柴牡安神颗粒高剂量组提高了GABA含量(P 0. 05),显著降低了Glu含量(P 0. 01),提高了GABA/Glu(P 0. 05);在外周血,与正常组比较柴牡安神颗粒高剂量组显著降低了Glu含量(P 0. 01),同时显著增加了GABA含量(P 0. 01),从而显著提高了GABA/Glu(P 0. 01)。海马组织GABAα1受体蛋白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柴牡安神颗粒中剂量组明显提高了GABAα1蛋白表达。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催眠实验证实柴牡安神颗粒中剂量组明显提高了小鼠的入睡率(P 0. 05)。结论:柴牡安神颗粒具有显著抗焦虑作用,作用机制与提高海马GABA含量,降低Glu的含量,且提高了海马GABAα1蛋白表达密切相关。外周血GABA,Glu含量变化与海马组织变化呈正相关,对临床诊断具有参考意义。柴牡安神颗粒同时具有改善睡眠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罗广彬 《海峡药学》2016,(10):268-269
目的:探究社区高血压管理常用药的效价比,寻找较经济实惠的治疗药物。方法将高血压患者样本随机分为3组,厄贝沙坦组,美托洛尔组,依那普利组,每组100例,对每组患者进行相应药物治疗,其余治疗条件相同,在治疗前对患者血压进行检测和记录,治疗结束后亦然,并统计各组治疗费用,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厄贝沙坦治疗有效率最高,成本-效果分析居中,美托洛尔治疗有效率最低,成本-效果分析最好,依那普利治疗有效率居中,成本-效果分析最差。结论高血压治疗中,兼顾治疗有效率和成本-效果分析,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案应选用厄贝沙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斑蝥素(cantharidin,CTD)对肝癌细胞HepG2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长时间细胞观察及功能分析系统(IncuCyte~(TM) ZOOM)以及克隆形成实验,分析药物处理后肝癌细胞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TD对肝癌细胞HepG2凋亡的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技术,检测CTD处理后,HepG2细胞pro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及聚二磷酸腺苷核糖多聚酶(PARP)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水平的变化。采用长时间细胞观察及功能分析系统检测ERK1/2抑制剂(PD98059),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Wortmannin)与CTD共处理对HepG2细胞抑制作用的变化。结果:CTD在2.5μmol·L~(-1)时就能够明显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但不出现明显凋亡。CTD 5μmol·L~(-1)时HepG2的生长几乎完全受到抑制,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HepG2细胞凋亡率达40.4%。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TD 5μmol·L~(-1)组细胞pro 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Cleaved PARP蛋白表达明显上升,说明CTD 5μmol·L~(-1)组会出现细胞凋亡,与流式结果相符。CTD能够促进ERK磷酸化,但不能促进Akt磷酸化。结论:CTD 2.5μmol·L~(-1)具有抑制HepG2细胞生长的作用,5μmol·L~(-1)时能够促进HepG2细胞凋亡,提示CTD既具有抑制细胞生长作用,也具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CTD能够促进ERK磷酸化,但不能促进Akt磷酸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PTH与脉管炎的相关性,为今后临床上预测脉管炎开辟新思路.方法 将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225例脉管炎患者设为研究组,并根据是否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进行分组,合并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为研究A组,未合并的为研究B组,同时选择50例在本院体检身体健康的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研究组入院时抽血查PTH,入院后检查各组的PTH、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磷和血钙等指标,记录患者的病程.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A组和研究B组中不同病程患者间PTH、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磷和血钙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中外周血中PTH的浓度、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浓度、血磷和血钙的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的外周血中PTH的浓度、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磷和血钙的浓度均高于研究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时间长的患者外周血中PTH、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磷和血钙的浓度较高(P<0.05).结论 PTH在脉管炎的患者外周血中含量会升高,尤其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脉管炎患者中含量更高,且随着疾病的发展含量不断升高,且对患者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作为脉管炎患者的预测与诊断指标,用来指导预测脉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建立斑蝥素(cantharidin,CTD)诱导小鼠急性毒性模型,比较CTD急性毒性剂量给药后小鼠各器官损伤情况,探究CTD引起小鼠急性毒性的靶向器官及可能机制。方法:取Balb/c小鼠,CTD梯度剂量(2,3,4 mg·kg-1)一次性灌胃给药,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并获得CTD急性毒性剂量和最佳取材时间。根据以上结果,以CTD急性毒性剂量给药,3 h后使用戊巴比妥钠对小鼠进行麻醉后检测心电图,取血清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心肌肌钙蛋白的浓度。取心、肝、肾、肠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分析。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给药组小鼠不同剂量CTD给药后,小鼠的中毒反应随剂量升高而增大,CTD急性毒性剂量为4 mg·kg-1,平均死亡时间为(4.64±1.33)h。与正常组小鼠相比,CTD组急性毒性剂量给药后小鼠心电图出现异常J点上移,心率趋缓。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心肌肌钙蛋白均明显升高(P0.05),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显著升高(P0.01);HE病理染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CTD组急性毒性剂量给药后引起小鼠小肠、肝脏、肾脏损伤不明显,心脏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纤维结构紊乱,心肌间质充血及点状坏死,损伤严重。结论:心脏是CTD引起小鼠急性毒性关键靶向器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斑蝥素(cantharidin,CTD)与培美曲塞(pemetrexed,MTA)联合用药对HCT116细胞产生的影响。方法:应用长时间细胞观察及功能分析系统(Incu CyteTMZOOM)及克隆形成实验,分析两药联合对结直肠癌HCT116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药联合对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两药联合对HCT116细胞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及聚二磷酸腺苷核糖多聚酶(PARP)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β-半乳糖苷酶衰老染色实验检测两药联合对结直肠癌HCT116细胞衰老的影响;应用Compu Syn软件计算联合作用指数(CI)。结果:与MTA单药组相比,MTA与CTD联合用药能够显著增加对HCT116细胞的生长抑制率(P0.01);显著增加凋亡水平(P0.01);明显增加衰老水平(P0.05);显著减少pro-Caspase-3的表达量,增加cleaved-PARP的表达量(P0.01)。同时,Compu Syn软件计算的CI1,表明两药具有协同作用效果。结论:MTA与CTD具有良好的联合作用效果,能够通过诱发HCT116细胞凋亡以及衰老来抑制细胞的生长增殖,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