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6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经验。方法对10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采取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愈101例,死亡2例。结论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有缩短病程,降低费用,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我院1956年5月至1980年1月,共收治本病62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病史,症状、体征、X线透视或照片,化验检查,均可排除心肺或其它原因所致的肺水肿。其中271例系从成都或兰州乘飞机进藏后发病,336例系乘长途汽车进藏后发病,6例系当地居民,4例记录不详。临床分析:男性593例,女性34例;年龄在18~30岁占80%,最小2岁,最大62岁。有移居高原1~20年以上因某一次重返高原时发病者290例;有初次进入高原而发病者195例;有由高地进入更高地发病者9例。发病2次者57例,3次者14例,4次1例,5次1例,7次2例。在这些患者中,每次发病不一定有确切诱因,但多数患者可因返藏后活动过频、劳  相似文献   
3.
急性胃、十二指肠出血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最常见的急症,属中医血证吐血、便血的范畴。提高对这一急重症的诊疗水平,历来是中西医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用收敛止血中药明矾为主,制成冲剂,取名“胃血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D二聚体(D-D)在脑血管疾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9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4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Hcy与D-D水平,观察组于治疗后3d与7d时复查Hcy与D-D.结果:观察组Hcy与D-D水平均高于正常参考值,对照组两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Hcy及D-D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后3d及7d与治疗前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后7d与3d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Hcy与D-D水平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病情发展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纤维胃镜检查前针刺“内关”穴与肌注西药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胃镜检查术前均需肌注安定、阿托品等西药。为寻求比肌注西药更好,又能保证检查顺利的方法,我室试用针刺“内关”穴行纤维胃镜检查,并与西药注射作对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06例慢性胃炎与溃疡病患者作了纤维胃镜检查和舌苔观察,另以5例正常人对照。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胃溃疡活动期有明显的舌苔出现,且以黄苔居多,正常胃象的舌苔基本正常,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十二指肠炎的舌苔亦基本正常。提示舌苔的形成,尤其是黄苔的出现可能与胃内的炎症有关。作者初步提出:舌苔的观察如结合病史和症状,对慢性胃炎和溃疡病能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并认为舌苔的变化对判断这些疾病的好坏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中药为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功能衰竭见于各种肾脏疾病的终末期,预后严重,治疗困难。自透析疗法问世以来,接受治疗的患者成活时间延长,预后有所改观,但由于技术设备等原因,该法尚难短期内在广大城乡普及。我科1982年底以中药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纤维胃镜检查,将胃粘膜的各种形态改变,用中医传统的观点加以认识,作为中医望诊的补充。作者指出,胃内望诊仅是一种初步的探索,若与舌、脉、证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对提高胃病的辨证论治水平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1984年3月~1986年6月期间,从中医辨证分型和胃泌酸功能角度对50例经纤维胃镜、病理组织活检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胃泌酸功能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有密切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50例中,男40例,女10例;20~30岁6例,31~50岁36例,51~60岁8例。(二)研究方法1.胃泌酸功能测定;在胃液分析前24小  相似文献   
10.
蛔虫病是我国人民的常见病。蛔虫进入胆道,是常见的急腹症。国外最早报告者为1765年Lorry氏尸解发现的—例。祖国医学早在1700多年前,对本病就已有认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蛔厥一证,其临床表现“病者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与胆道蛔虫病相似,并提出用乌梅丸温脏安蛔的治则,开创了内科保守治疗之先河。解放后,1958年以前,西医治疗本病多以手术为主,保守治疗者仅有零星报导,且多限于早期病例。58年以后,由于中医治疗本病的经验受到重视,采用保守治疗者日渐增多,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使本病由外科手术治疗转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