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手指骨折临床比较常见,我们根据三点挤压法的原理,创制了一种戒指夹板的固定方法,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戒指夹板应用于临床25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6~62岁,平均34岁。右手指骨骨折18例,左手7例,其中小指11例。  相似文献   
2.
指骨骨折复位石的外固定,西医以石膏固定为主,中医则用小夹板固定方法,这些都给患者在生活和工作中带来极大的不便。我们经过两年多的精心设计研制,选择材料来反复试验,试制出轻便、美观大方、小巧玲珑,不怕沾水,可自行调节的戒指型夹板。临床试验之后,深受患者的喜爱和欢迎。戒指夹板的制作:戒指夹板是由力臂板和连接其上的三个夹板片以及附件(牵拉杆)三部分组成的(见图1)。用0.8—  相似文献   
3.
肱骨外髁骨折临床常见于儿童,可分为四度。Ⅰ°骨折块无移位或仅有轻度移位;Ⅱ°骨折块有轻度侧方移位及小于45°翻转;Ⅲ°骨折块有明显移位及翻转,但骨折块仍在肱桡关节内;Ⅳ°骨折块有明显移位及翻转,且骨折块完全脱出肱桡关节。(见图一)Ⅰ°、Ⅱ°骨折的手法复位并不困难,但Ⅲ°、Ⅳ°骨折的手法复位  相似文献   
4.
肱骨外髁骨折与桡侧副韧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肱骨外髁骨折进行了尸体解剖与模拟实验,观察和测量了骨折形成到复位固定的全过程。通过生物力学分析发现:骨折块是在外力的冲撞和伸肌总腱及肘后肌的牵拉下应力集中而形成和翻转的,挠侧副韧带虽然对骨折块的形成没有影响,但它在骨折块的翻转复位固定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为闭合复位治疗方法提供了科学根据。此外还阐明了该病多发于儿童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6.
7.
肱骨外髁骨折临床常见于儿童,可分为五型。Ⅰ型:骨折扶无移位或仅有轻度分离。Ⅱ型:骨折块有轻度侧方移位及小于45°翻转。Ⅲ型:骨折块有明显移位及翻转,但仍在肱桡关节内。Ⅳ型:骨折块有明显移位及翻转,且完全脱出肱桡关节。Ⅴ型:肱骨外髁骨折合并肘关节脱位,且可发生翻转移位。(见图一)。Ⅰ、Ⅱ型骨折手法闭合复位并不困难,但Ⅱ、Ⅳ、Ⅴ型骨折手法闭合复位难度较大,效果尚欠满意。西医  相似文献   
8.
小儿股内收肌损伤,多见于4~12岁的儿童,我科自76年~83年采用旋转、压按、舒筋手法治疗儿童股内收肌损伤48例,疗效显著,现将手法治疗情况分析介绍如下:48例患儿,男性38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13岁,平均6岁。病程最短4小时,最长3个月,其中一周以内36例,占75%。发病原因:从高处跳下、爬山、跳沟、跳绳、奔跑跌仆、打球、牵引行走以及在把尿时将幼儿大腿过度外展,都可导致这种病发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学习老中医闭合复位治疗肱骨外髁骨折的经验以及手术和尸体解剖,联系现代医学的方法,并运甩生物力学原理,提出肱骨外髁骨折发生的主要机制是骨折部分处于大的拉应力下,再加上外冲力使应力集中;骨折块形成后是在两个力矩作用下发生旋转运动而脱位;复位和固定则运用了杠杆力学原理和运动做功的理论,以及物体力平衡的原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