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9篇
  免费   344篇
  国内免费   197篇
耳鼻咽喉   53篇
儿科学   53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231篇
口腔科学   67篇
临床医学   594篇
内科学   268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76篇
特种医学   180篇
外科学   591篇
综合类   1153篇
预防医学   479篇
眼科学   70篇
药学   480篇
  8篇
中国医学   305篇
肿瘤学   177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300篇
  2011年   278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7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0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肿瘤位置、最大直径及甲状腺外浸等临床病理特征与甲状腺癌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 研究分析初次手术治疗的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运用检验临床病理特征与前上纵隔淋巴结阳性率的相关性。 结果 肿块位置、最大直径、数量、腺体外侵、受累腺叶数及Ⅵ区淋巴结转移等特征,以及患者年龄等相关因素中,只有VI区淋巴结对前上纵隔淋巴结状态有影响;60例患者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10/60(16.67%)。相关因素的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对比:≥55岁vs <55岁(20% vs 16.36%, P<0.05);肿块位于下极 vs 上极 vs 中极(P>0.05);最大直径≥1.5 cm vs 最大直径<1.5 cm(18.18% vs 15.79, P>0.05);单灶 vs 多灶(21.88% vs 10.71%, P>0.05);单叶 vs 多叶(17.5% vs 15%, P>0.05);男性vs女性(20% vs 15.55%, P>0.05); Ⅵ区淋巴结阳性vs 阴性(24.43% vs 3.57%, P<0.05); 结论 总体来说,甲状腺乳头状癌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本研究发现VI区淋巴结状态可能与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未来仍需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cytoreductive surgery &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CRS+HIPEC)治疗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的单中心诊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病理证实为阑尾源性PMP并经CRS+HIPEC治疗604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604例患者经历621次CRS+HIPEC治疗,平均年龄56.7岁,其中女性364例(60.3%),男性240例(39.7%),平均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为25.7。28.5%(172/604)的患者完全减瘤(CCR 0/1)。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7%(131/604),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7%(4/604),术后5年生存率为53.6%。高级别病理类型、不完全减瘤(CCR 2/3)、PCI>20、3~4级不良事件是PMP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阑尾源性PMP临床罕见,治疗方法特殊,对于怀疑或确诊PMP的患者,尽早行规范CRS+HIPEC治疗,有望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伊贝沙坦 (irbesartan)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高血压肾病患者尿总蛋白排泄量 (UPER)与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的影响 ,比较不同的血管紧张素拮抗剂上述作用的差别。方法 :以序贯试验的方法选择了用伊贝沙坦或苯那普利中卡托普利治疗的高血压肾病患者共 6 6例 ,分为人数相等的 3组 ,进行了治疗前、后 3组间降压效果、UPER、Ccr的比较。结果 :伊贝沙坦了压效果与苯那普利、卡托普利相似 ,但伊贝沙坦对UPER、Ccr的效果优于苯那普利和卡托普利 ,3组比较有统计学的差异 (P <0 .0 1)。伊贝沙坦组未见于干咳现象 ,而苯那普利组及卡托普利组分别干咳发生率分别为 4 .5 %和 13.6 %。结论 :肾功能轻、中度损害的高血压肾病患者服用伊贝沙坦 ,不仅可有效降低血压 ,还可以更好地降低UPER ,提高Ccr。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诱导酶的产生和分布情况。并分析产酶特性和耐药表型的相关性。方法:用纸片扩散确证法和相邻纸片法对104株阴沟肠杆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诱导酶的检测,用VITEK全自动药敏分析系统和K-B琼脂扩散法检测其对2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104例阴沟肠杆菌中,检出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株77株,占74%,诱导酶阳性株26株,占25%,13株两种酶同时阳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株主要集中在几个病区,诱导酶阳性株则无此倾向,104株菌对多种怀素高度耐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产诱导酶株的耐药率反而低于非产酶株。结论:阴沟肠杆菌产酶情况和耐药性均十分严重。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菌株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酶株对三代头孢的体外敏感试验不能正确反映临床的治疗效果。实验室应加强阴肠杆菌产酶情况的检测,治疗产酶阴沟肠杆菌引起的感染,首选亚胺培南,其次为舒普深,任何情况下应避免使用三代头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踝部组织缺损创面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转移,对18例足踝部缺损合并肌腱,骨骼外露创面进行修复与重建。结果 18例中15例皮瓣全部一期愈合,3例皮肤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治愈,经1年以上随访观察。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6.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双向或多向的交流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科学地运用该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听力能力的目的。本文在分析传统听力训练模式的弊端基础上,旨在探讨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介绍了其理论基础,讨论了如何构建有效的听力教学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胶原蛋白一明胶神经支架材料(CG材料)并研究其在修复大鼠10mm坐骨神经缺损实验中的疗效。方法以I型胶原蛋白、明胶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具有轴向微管结构的神经支架材料,用其桥接修复sD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术后16周分别行透射电镜,S-100、β-tubulin class Ⅲ、NFl60免疫荧光染色以及电生理检测,观察支架材料引导神经再生的疗效。结果制备的材料内部为孔径均匀且平行排列的微管结构,术后16周通过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大量再生神经纤维,电生理检测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接近自体神经移植。结论胶原蛋白一明胶支架材料能够有效的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8.
9.
硅酮凝胶治疗增生性瘢痕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3年3月-2005年10月,我们采用硅铜凝胶喷雾剂(又名疤复新,由上海大学科技园区上大吉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超  马济佩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2042-2043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肾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类型不尽相同,但起始因素多为免疫介导炎症,仅少数由急性肾炎发展所致。目前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的治疗尚无满意的方法,主要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治严重合并症为主要目的。中医药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显著。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