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110篇
内科学   4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105篇
综合类   138篇
预防医学   44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63篇
中国医学   61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  了解镇江市丹徒区2010—202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有效提升防控水平和应对能力。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镇江市丹徒区2010—202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事件的级别、类型、传播途径及三间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21年镇江市丹徒区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4起,病例数589例,罹患率4.21%(589/13 992),包括一般(Ⅳ级)事件6起(占42.86%),未分级事件8起(占57.14%);均为传染病类突发事件,其中丙类传染病11起(占78.57%)。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3—6月,报告事件10起(占71.43%),11—12月报告4起(占28.57%);地区分布以农村为主,报告事件12起(占85.71%);场所分布以学校为主,报告事件13起(占92.86%)。报告时间中位数为7.63 d,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2.48 d,报告时间越迟,事件持续时间越长(rs=0.754,P<0.05)。结论  近年来,镇江市丹徒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丙类传染病为主,今后要加强对农村、学校等重点地区和场所的监测与预警,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为常见的肝脏胆道系统肿瘤。临床上40%~50%的ICC患者临床确诊时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病灶,本研究旨在探讨ICC患者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67例IC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电话、门诊定期随诊的方式),主要记录患者的死亡、生存情况及患者1、2、3年存活率;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分析影响ICC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危险因素。随访截止2019年10月30日。结果:全组67例患者,其男41例,女26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1.4±9.9)岁,肿瘤直径2.9~9.4 cm,平均直径(4.1±2.1)cm,病灶数目(1.2±0.4)个。在36个月的随访中3例患者失访,术后1年40例患者生存(59.70%),术后2年24例患者生存(35.82%),术后3年12例患者生存(17.91%);中位生存时间22.5个月。采用Log-rank秩检验发现:病灶最大径、病灶数目、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程度、CA19-9、TNM分期与ICC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有关。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发现:病灶多发(OR=1.729)、血管浸润(OR=2.085)、淋巴结转移(OR=1.816)、远处转移(OR=1.902)、低分化(OR=1.560)、CA19-9≥37 U/mL(OR=1.719)是影响ICC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C患者切除术后总体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不理想,病灶多发、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低分化、CA19-9≥37 U/mL是影响ICC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相关因素的患者应加强随访,必要时可以联合放化疗综合治疗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成像中心率波动幅度对冠状动脉运动追踪技术(SSF)算法冠状动脉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于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CT扫描的2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心率波动幅度进行分组,3~5次/min为观察组A组,6~8次/min为观察组B组,2次/min以下与无明显心率波动为对照组,比较不同冠状动脉节段下的图像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组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B组的优良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优良率低于左冠状动脉优良率。结论 SSF能够改善冠状动脉CT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定量感觉检查的相关特点,以及定量感觉分析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南京明基医院和江苏省中医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就诊的7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保守组与手术组,每组35例,分别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和髓核摘除术手术治疗。于治疗后对所有患者采用类似极限法定量感觉检测小腿外侧部、足背外缘部皮肤的温度感觉、外踝部的振动感觉,神经电生理检测病侧H反射和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视觉类比法评价进行坐骨神经疼痛评分,分析其变化及差异。并根据定量感觉检查结果,将70例患者按感觉异常的轻(Ⅰ组)、中(Ⅱ组)、重(Ⅲ组)分为三个组,分析三组腰椎间盘突出度与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结果治疗后20 d评价,保守组临床治疗有效率(80.0%)与手术组(8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0 d评价,保守组(包括病侧和健侧)与手术组小腿外缘的热觉、热痛觉和冷痛觉比较,足背的热觉、热痛觉比较,以及外踝部的振动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Ⅰ、Ⅱ、Ⅲ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三组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按Ⅰ、Ⅱ、Ⅲ组顺序,腰椎间盘突出度依次加大(P<0.01),疼痛评分随腰椎间盘突出度的递增而递升(P<0.01),即Ⅰ组疼痛改善最佳,Ⅲ组疼痛改善最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按Ⅰ、Ⅱ、Ⅲ组顺序随腰椎间盘突出度的递增而递降(P<0.05)。结论坐骨神经痛定量感觉检查是否有异常,可能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判断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角膜厚度低于400μm的圆锥角膜患者行核黄素诱导的长波紫外线角膜交联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角膜厚度低于400μm的圆锥角膜患者14例18眼,表面麻醉下去除上皮,点低渗核黄素溶液使角膜基质水肿厚度达到400μm以上,行角膜交联术,术后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术前、术后记录观察最佳矫正视力、角膜顶点K值、角膜厚度、角膜内皮、晶体等变化。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角膜上皮于1周内愈合,14眼于5 d内愈合;角膜Haze于2~6周内消退;最佳矫正视力:术前为4.76±0.61,术后3个月为4.83±0.46,6个月为4.84±0.51;角膜顶点K值:术前为(56.29±7.33)D,3个月为(52.42±5.76)D,6个月为(48.12±6.6)D;角膜厚度:治疗前为(318±33)μm,水肿后为(447±18)μm,3个月为(381±72)μm,6个月为(354±35)μm;角膜内皮密度:术前为(3 069±202)/mm2,术后3个月为(2 910±213)/mm2,6个月为(2 935±215)/mm2;未见晶体、视网膜并发症。结论采用低渗核黄素法行角膜交联术治疗晚期薄角膜圆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毒素(LPS)、白细胞介素-6(IL-6)在重症胸腹损伤后急性肝损害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急诊科就诊创伤指数TI≥17分、除外合并颅脑损伤及在急诊科内死亡的患者62例,在就诊予以抢救、治疗的同时抽血检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TNF-α、LPS和IL-6,对检验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检验结果相关性分析:ALT与TNF-α:r=0.9392,P<0.001;ALT与LPS:r=0.8461,P<0.001;ALT与IL-6:r=0.9484,P<0.001。AST与TNF-α:r=0.9488,P<0.001;AST与LPS:r=0.8779,P<0.001;AST与IL-6:r=0.9186,P<0.001。结论 TNF-α、LPS和IL-6均有可能参与了重症胸腹损伤后急性肝损害的发生、发展,加强伤后早期对胃肠道功能的保护和对TNF-α、LPS和IL-6的早期针对性干预治疗,则有可能减轻重症胸腹损伤后急性肝脏功能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ESRS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组TIA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816例,随访1年内卒中的复发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在总体人群及TIA、小卒中、大卒中患者中预测卒中复发的效度。结果:完成1年期随访757例,完成随方的总体人群及TIA、小卒中、大卒中患者1年期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2.95%、15.04%、10.21%、13.88%,ESRS评分预测卒中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601、0.596、0.582、0.611。结论:ESRS评分预测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率的效度最高,TIA其次,小卒中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丁苯酞序贯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武警辽宁省总队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与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6例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合理控制血压、调整血糖、适当脱水、防治并发症等基础治疗。A组患者静脉滴注丁苯酞注射液10~14 d,后序贯口服丁苯酞软胶囊,疗程3个月。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治疗2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B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4.3%(50/53),高于A组的79.2%(4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血清hs-CRP、IL-6、Hcy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MMSE、MoCA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B组NIHSS评分、血清hs-CRP、IL-6、Hcy水平均低于A组,MMSE、MoCA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2/53)、7.5%(4/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序贯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疗效确切,可下调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认知功能,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药炮制方法对于临床应用效果的实际影响。方法需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中药治疗的9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观察对象,并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与实验组(49例)后,对照组患者使用的药物均未经炮制,而实验组患者使用的药物均预先进行炮制,比较两组的患者状态、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情、神、形状态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在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患者的情、神、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5.92%,但是对照组仅为77.55%,P0.05;(3)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6%,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53%,P0.05。结论将中药实施炮制处理后再进行治疗,可以强化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所以应当推广此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