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细胞毒性化疗能提高早中期结直肠癌根治率,延长晚期患者生存期,而化疗的消化道和骨髓毒性严重影响患者的化疗依从性。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杨宇飞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临床和科研工作30余年。根据化疗期间消化道及骨髓毒副反应出现的先后顺序,创立第1周以健脾为主,第2、3周以补肾为重的序贯疗法,把化疗期间的中药协同治疗总结为“两阶段三步曲”,临床疗效满意,介绍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中医治疗优势人群肠道菌群及TB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征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门诊或病房收治的mCRC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安慰剂组,治疗给予常规中医治疗加用祛邪胶囊,对照组在与观察组相同治疗基础上服用安慰剂胶囊。收集基线时患者的粪便样本及外周血样本并进行检测。根据入组患者3年随访的生存结局以及mCRC中医治疗优势人群判定标准,将患者分为中医治疗优势人群及非优势人群,分析2组间肠道菌群及TB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中医治疗非优势人群相比优势人群具有更高的sobs指数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17±19.25 vs.81.96±36.79,P=0.005),中医治疗优势人群具有更高比例的拟杆菌属(30.6%vs.23.9%,P=0.33)和普雷沃氏菌属(5.7%vs.3.9%,P=0.69);TB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结果发现,中医治疗优势人群组较非优势人群组具有更高的双阴T细胞绝对值(89.6±82.0 vs.37.1±16.5,P=0.01)以及非HLA依赖细胞毒性T细胞(83.0±43.6 vs.28.4±18.3,P=0.01);HLA依赖细胞毒性T细胞绝对值与粪厌氧棒状菌(Anaerostipes)呈显著负相关(P=0.04)。结论:mCRC中医治疗优势人群与非优势人群在肠道菌群分布以及TB淋巴细胞亚群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一定相关性,为进一步阐释中医优势人群特征及疗效机制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具有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晚期结直肠癌大多无法治愈,虽然西医常规治疗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疾病本身引起的症状与西医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往往使患者痛苦不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除此之外,晚期结直肠癌的西医常规治疗无法覆盖所有人群,对于部分经济基础差、体弱、高龄、西医治疗意愿不强而拒绝或无法接受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来说,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式弥补常规治疗的缺口,扩大治疗覆盖面。中医药治疗肿瘤历史悠久,在减轻晚期结直肠癌西医治疗不良反应、增加治疗疗效、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杨宇飞教授认为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不能单靠中医或西医一种治疗手段,强调中西医并重是晚期结直肠癌的核心治疗策略,以人为本是要坚持的治疗理念,要在不同疾病发展阶段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疾病特征与个人体质灵活选用中医为主或者西医为主、中医为辅或中西医相辅相成的中西医并重治疗策略。在遣方用药时扶正祛邪是晚期结直肠癌治疗核心,健脾补肾解毒是治疗首推之法,根据病情的不同发展阶段与患者所处的西医不同治疗阶段,灵活调节扶正祛邪比例,最终达到提高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建立三级联动下(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北京市乡村结直肠癌中西医并重“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模式,为构建中西医慢病防治网络、推动中西医并重癌症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托当地村委会,充分发挥三甲医院带动能力,培训构建一支以“村支书”为核心的乡村“早防早筛”队伍:中医养生操组、中医健康防癌知识宣传小组配合进行结直肠癌早防,结直肠癌高危风险人群(即高危人群)问卷调查小组配合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初筛。在“三级联动”模式下建立“绿色转诊”通道,根据高危人群初筛结果进行全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根据诊断结果进行药物或非药物干预。结果 经四年探索实践,该结直肠癌中西医并重一、二级预防模式初步成型,形成了较为科学规范的结直肠癌早筛早诊早治工作流程,初步形成了中西医并重结直肠癌防控方案。在该模式指导下,已在全村1717名常住人口中完成了1174例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初筛,发现高危人群118例(阳性率10.05%),结直肠癌6例且均在该模式建立前发病。结论 由乡村吹哨,通过动员乡村骨干力量进行结直肠癌早筛,能够使结直肠癌筛查工作真正做到全覆盖,极大提高筛查效率,降低筛查成本。推广一条以“三级联动”为依托,以乡村骨干为主要早防早筛力量的中西医并重“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慢病管理模式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指南》是我国首部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中医诊疗指南,相较于传统西医诊疗指南,着重规范了中医药在转移性结直肠癌诊疗中的应用,凸显了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本指南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诊疗部牵头,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全国15家医院,参与指南起草的18名相关代表共同制定,于2022年7月28日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发布。参与指南起草的肿瘤专家对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提出了4条共识性推荐意见,主张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诊疗的优势和特色,同时根据患者具体的病理分期、基因分型、发展趋势,以最新国际临床指南为参照,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临床需求,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有计划地、合理地将西医常规治疗与临床验证有效的中医各种治疗方法相结合,以降低西医常规治疗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获益。本指南对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辨证分型、改善生命质量的中医药、延长生存期的中医药、中医药治疗后疗效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了规范,旨在提高当前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医诊疗能力,并为从事中医诊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医务人员提供推荐意见及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祛邪胶囊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代谢组学及肠道菌群多样性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临床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方法,对入组患者给予祛邪胶囊或安慰剂干预1个月,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及粪便样本,通过液质联用(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以及16SrRNA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方法进行检验,并通过生物分析云平台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以及关联分析.结果 研究共入组4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最终34例患者完成访视并纳入分析,结果显示祛邪胶囊组治疗后天竺葵色素-3-槐糖苷、3-羟基-2-萘甲酸、色氨酸-甜菜碱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烟酰胺下降,安慰剂组干预后烟酰胺上升;与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进行联合分析,祛邪胶囊组血清天竺葵色素-3-槐糖苷丰度与患者肠道菌群中副沙门氏菌、黏胶球形菌分布正相关,与链球菌分布负相关.结论 祛邪胶囊可能通过调节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烟酸和烟酰胺代谢、花青素代谢以及色氨酸代谢发挥抗癌作用,可能与提高肠道有益菌、降低有害菌分布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结合《黄帝内经》中天癸学说的科学内涵,探讨结直肠癌发病特点。方法 基于医院住院病历病案首页提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市38家三级中、西医院初次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信息,首先按性别将患者进行分组,男性以8岁为一个天癸段,女性以7岁为一个天癸段,分析不同天癸段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其次,将患者按照天癸竭与未竭进行分组,探讨天癸竭与不竭对结直肠癌发病特点的影响。使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一般特征采用描述性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χ2),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纳入分析的23 709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发病年龄高峰值集中在64岁,其中男性患者在第8个天癸段(64岁)出现发病峰值,女性患者在第9个天癸段(63岁)出现发病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将天癸竭否和结直肠癌发病特点进行差异性比较,发现,结直肠癌天癸竭与不竭在性别、发病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且天癸竭的患者在女性(54.36%)、发病部位为左半结肠(71.08%)、分化程度为中分化(50.03%)、肿瘤分期为早中期(39.00%)的患者中占有较高比例。结论 天癸段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天癸竭时结直肠癌的发病特点可能以女性、左半结肠癌、中分化、早中期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受益人群特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从2016年10月—2018年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诊疗中心杨宇飞主任医师门诊注册病例213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筛选出有基因分型符合本研究的病例68例,按生存期及基因分型确定中医受益人群组(中医受益组)26例,中医非受益人群组(中医非受益组)42例,利用卡方检验对一般资料、既往肠道相关疾病史、疾病信息、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特征行对比分析;对主症评分、症状评分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中医受益组KPS≥80分比例[65.4%(17/26)]高于中医非受益组[28.6%(12/42),P=0.006],黏血便史比例[46.2%(12/26)]高于中医非受益组[19.0%(8/42),P=0.017],未接受靶向治疗比例[57.7%(15/26)]高于中医非受益组[33.3%(14/42),P=0.048],且中医受益组口服中药汤剂平均时间与中位时间[(28.2±16.1)个月,27.5个月]均长于中医非受益组[(8.62±4.09)个月,8个月,P0.05],其中KPS评分、口服中药汤剂时间与中医受益组正相关,是中医受益组的独立影响因素(P=0.041,P=0.003),且中医受益组的中医主症及症状更稳定。结论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受益人群可能具有以下特征:KPS≥80分,有较高比例的黏血便史,未行靶向治疗,长时间口服中药,主症及症状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