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4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治疗自1865年Lissaur 首先使用砷剂以来,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40年代以前曾用放射疗法及氮芥,仅能改善症状;50和60年代马利兰和羟基脲先后问世,标志着 CML 进入现代化疗阶段,使诊断后中数生存期从1924年 Minot 报告的19个月,提高到30~15个月;70年代开始应用强烈化疗,中数生存期达到50~65个月;80年代由切脾、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肿瘤免疫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生物医学学科,而且这一领域中的某些成就,目前已达到临床医师在临床应用的水平。肿瘤免疫学的研究包括:(1)癌症在病因学、发病机理和肿瘤自然过程中的免疫缺陷;(2)各种癌症治疗所致的免疫抑制;(3)肿瘤相关抗原和肿瘤对这些抗原的特异性免疫;(4)癌症的免疫诊断;(5)癌症的免疫治疗。免疫能力(Immunocompetance)和免疫缺陷在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血细胞计数是临床检验工作中比较繁重的常舰检查项目之一。这种检查从1855年Graner氏发明血球计算盘、1872年Ma-Iassez氏开始应用血细胞计数技术以来,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经过Thoma氏(1882年)和Neubauer氏(1905年)改良的血球计算盅,一直沿用至今。这种目视计数法不但费时,误差也比较大,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因此,在血细胞计数工作中采用现代技术,是广大检验工作者和血液学工作者的迫切要求。有鉴于此,本文简单介绍国  相似文献   
4.
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血液学会于1982年9月27日至28日在武汉市召开了血液病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58人。该学会主任委员王辨明教授主持了会议,并作了《西德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及淋巴瘤分类的近况》的学术报告。会议收到论文82篇,大会宣读了30篇。它充分表明我省在白血病及其他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进展较快,临床工作也在逐步深入;大会并就白血病的治疗问题进行了讨论,交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在治疗上虽有不少进步,但总的疗效不高,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再障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故报道也少。我们从1968~1979年收治的病例中,资料较为完整的22例,通过临床动态观察与随访回  相似文献   
6.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一般分为恶性和非恶性两大类:恶性MG包括多发性骨髓瘤(MM)、孤立性浆细胞瘤(SP)、原发性淀粉样变性(PA)、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G)、重链病(HCD)和半分子免疫球蛋白病(HMG);非恶性MG包括良性MG或称意义未定性MG(MGUS)和继发性MG.此外,还有一类比较少见的双克隆MG。本文先介绍MM。据Reed等(1981)363例MG统计,各类MG中最常见的是MM,占MG总病例数的52例(192例/363例)。  相似文献   
7.
彭光斌 《中国医刊》1999,34(9):16-17
CML的整个病程一般经历慢性期 (CP)加速期(AP)急变期 (BP)三个临床阶段 ,后两期可视为本病的变异阶段 ,即所谓“终末期”。现就AP、BP及其主要并发症———骨髓纤维化的有关问题讨论如下。1 加速期和急变期的主要临床表现1 1 加速期 (AP)   3 0 %~ 80 %的CML病程为3~ 1 2个月不等。 70年代以前 ,曾将AP称之为“临床急变”和“急变早期” ,诊断一般是回顾性的 ,直到 80年代 ,AP才被多数学者所公认 ,并提出了诊断标准 ,使AP的前瞻性诊断成为可能。1 1 1 临床表现 出现某些BP表现 ,如原因不明的发热、出血…  相似文献   
8.
良性单克隆丙球蛋白病(Benign monoclonal gammopathy,BMG) 临床上凡能排除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或其他恶性MG的单克隆丙球蛋白血症,均可称为BMG。一般正常人群中,BMG的发生率为0.2~0.9%,随着年龄增长,出现M蛋白的机会也随之增加,25岁以上健康人为0.9%,50岁以上者为1%、60岁以上者为1~3%,70岁以上为3%,80岁以上为5%。根据Hobbs和Franklin等人(1983)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是Waldenstrom氏于1944年首次报道的一种巨球蛋白血症.故又称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Macroglobu(?)nemia,WM).本病比较少见,迄今国外报道约200余例,国内约20余例。本病是B淋巴细胞恶性增生及浸润以致产生大量19S IgM的高分子副蛋白引起的一种单克隆丙球蛋白血症. 临床特点 (1)好发于50~60岁以上的男性,常伴有不明原因的贫血。 (2)50%病例有肝脾与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0.
缺铁性贫血(IDA)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近年文献估计,全世界有30%的人患贫血,其中半数以上(5~6亿)为IDA,尤多见于儿童及生育期妇女。我国的铁缺乏症(ID)及IDA的患病率分别为27.5~35.2%和9.2~36.6%。IDA对人体有多方面的影响,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获良好效果。现一般将I D分为三个阶段(三期):铁减少期,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IDE)和IDA.不同病期应选作适当的检查项目。一、缺铁性贫血的粗筛检查 (一)血红蛋白(Hb):只在ID的第3期才降低,如伴有缺铁的指标即可作为IDA的诊断依据之一。测定Hb的沙利(Sahli)法误差较大,已不适用于贫血的诊断.1966年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提出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