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CS)是现代社会的常见及高发疾病之一,主要以患者颈肩部疼痛、上肢疼痛、麻木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状。国外通常将这一类综合症状统称为neckpain(颈痛),而在我国则属于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范畴。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现代医学对于颈椎病引起的颈痛主要采用口服消炎镇痛药物及物理疗法,虽然疗效较好,但该类药物的副作用大,禁忌症多。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有其独到的疗效,是治疗颈椎病最常用也是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该文对近6年来国内外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概况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2.
腹针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主要可分为:单纯腹针、腹针配合体针、腹针配合走罐、腹针配合康复按摩、腹针配合灸法、腹针配合特殊针刺法、腹针配合中药。取穴以"引气归元"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组(双侧滑肉门、双侧外陵)为主。采用腹针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疗效好、疗程短、痛苦少等优点,值得推广,为面瘫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广泛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病程较长,易迁延反复,严重者可进一步发展为胃癌。对本病的治疗,西医通过抑酸及根除幽门螺杆菌等方式进行对症治疗,而中医药不仅能较好地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程,甚至还能逆转胃黏膜病理改变。全国名中医王坤根教授治疗本病主张脾胃分治,治脾宜升清燥湿健运,治胃宜清润通降消痞;擅长从肝入手以调理脾胃,补肝体,助肝用。药对作为最小的组方单位,是临床上常用固定成对、配伍而用的两味药。王老临证常选用相应的药对以升阳清窍、燥湿健脾、运脾益气、清胃润燥、降逆和胃、理气消痞、柔肝养阴、肝肾同滋、疏肝理气、清肝凉血、降肝抑酸,临床每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5.
正颈型颈椎病又称上颈综合征,是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早期,髓核与纤维环脱水变性,导致椎体不稳,颈肌防御性痉挛,从而刺激后纵韧带与第1~4颈神经根,临床表现为颈部酸痛及沉重不适感,可向枕部及肩背部放射,颈部肌肉紧张僵硬有压痛[1-2]。由于生活习惯及工作模式的改变,本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如果治疗不及时不正确,则可能向更加严重的类型发展恶化,比如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6.
分析现代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经穴使用特点及规律。搜集从1990年1月—2015年12月发表在中英文数据库中的针灸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月经性偏头痛针灸临床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筛选出使用频次最高的经脉、腧穴及取穴部位,探索总结出现代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选经用穴的潜在规律。从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腧穴运用频次统计上看,足少阳经为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首选经脉,风池、率谷、百会、太冲等穴的使用频次较高,取穴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面颈项部,所以对月经性偏头痛的治疗还是以局部取穴为主,同时现代还比较注重远端取穴;太冲穴不仅为足少阳经的表里经脉上的腧穴,同时还是足厥阴经的原穴、腧穴;此外,对交会穴的选用也是现代针灸处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正>每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辄止者,称为"经行头痛"。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月经性偏头痛,是与卵巢功能周期有关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偏头痛。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雌激素水平波动有关。曲红丽等~([1])认为月经性偏头痛与普通偏头痛不同,其特点为头痛发作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头痛发作的持续时间更长,严重程度更重。药物治疗种类与普通偏头痛差异不大,但在急救药物和曲普坦类药物的剂量上明显增多,并且月经性偏头痛往  相似文献   
8.
正扁平疣是发生于皮肤表浅部位的小赘生物,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又称为青年扁平疣,主要表现为面部、手背及前臂等部位突然出现多个密集扁平丘疹,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本病通常病程进展缓慢,可在数周或数年内自然消退,但也有病情顽固,经久不消或反复发病的患者。西药治疗扁平疣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较多,药物持续作用较差,易产生耐药性,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中医治疗方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通过超声测量吞咽障碍患者舌骨-下颌骨的运动相关参数,定量评估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63例随机分为经穴组和非经非穴组,经穴组为经穴针刺法联合吞咽障碍的常规治疗,经穴组取穴方案:舌三针、风池(双侧)、翳风(双侧)、完骨(双侧)、金津、玉液、双侧咽后壁,采用得气加电针的真针刺干预模式;非经非穴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非穴位、不得气、针刺加电的假针刺模式。2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所有患者采用吞咽造影进行吞咽障碍诊断,结合FOIS、PAS进行临床评估,并利用超声测量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舌骨到下颌骨的运动相关参数。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后显效率比较,经穴组优于非经非穴组,且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经穴组FOIS评分高于非经非穴组,且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经穴组稀流质食物PAS评分少于非经非穴组,且有显著性意义(P<0.05)。(2)超声检查比较:2组患者分别治疗2周和4周后进行舌骨-下颌骨运动的缩短距离、缩短率、运动速度比较,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