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39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49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岩  肖佳妹  周晋  贺福元  曾慧杰  杨岩涛 《中草药》2020,51(8):2258-2266
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有效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中医药进行更为合理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已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分类算法所具有的快速鉴别和分析能力,使其在复杂的中医药研究体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及其结合其他算法在解决中医药相关领域问题方面及成果进行综述,以相关智能算法为基础探讨中医药研究过程中的诸多难题,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机制与不良反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三氧化二砷 (As2 O3)是砒霜的主要成分 ,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过程中显示出卓越的疗效〔1〕。十九世纪中叶 ,欧洲化学家兼药物学家Lisscwer首先用 1 %亚砷酸钾 (Fowler液 )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 971年 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率先试用As2 O3治疗APL ,取得临床上的成功 ,使As2 O3成为国际血液肿瘤学界研究的新热点 ,成为继全反式维甲酸之后治疗APL的有效药物〔1 ,2〕。As2 O3治疗APL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巯基依赖性途径 ,诱导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及凋亡信号传导的分子活化 ,使恶性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同时延缓…  相似文献   
3.
亚砷酸(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效果肯定,但由于砷的中枢神经毒性,能否用其治疗白血病中枢浸润尚未知,我们对原代人脑皮层神经元细胞与NB4细胞株的体外染砷后凋亡情况进行了对比,并对神经原损伤标志物进行了检测,为As2O3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提供体外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医疗设备投资决策的敏感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不恰当的医疗设备投资对医院及患者的利益均会造成损失,因此,在投资决策前进行严谨科学地可行性评估十分必要。通过对净现值的敏感性分析,医院的决策者可以了解各种不确定因素对投资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以及投资方案对外部条件变化的承受能力,从而掌握风险条件下正确的决策原则和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5.
氧化砷在白血病和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晋 《黑龙江医学》2003,27(7):481-483
对三氧化二砷(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应用新进展做简要介绍,并评价其对APL以外髓系、淋系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和实体肿瘤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 5 %~ 2 0 % [1] ,病情凶险 ,死亡率高 ,尤其早期易合并DIC ,死亡率高于其它白血病。自三氧化二砷 (As2 O3 )及全反式维甲酸 (ATRA)应用以来 ,APL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本文分析了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月共 5年我院住院期间APL死亡患者4 3例 ,以期寻找APL的特点、死亡率高的原因及治疗对策。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月收治的APL患者 815例 ,均符合诊断标准[2 ] ,其中初治 16 5例 ,住院期间死亡 4 3例。死亡者中男性 2 2…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作用对NB4,MR2不同亚型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诱导分化、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以NB4,MR2为体外模型,利用细胞生长曲线、台盼蓝拒染法、MTT法、NBT、细胞形态Wrigh‘s-Gimesa染色,观察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相互作用。结果:NB4细胞株:0.5μmol/L As2O3与10^-6mol/L ATRA对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呈现拮抗,而0.5μmol/L As2O3与(10^-7--10^-8mol/L)ATRA呈现协同;MR2细胞株:0.5μmol/L As2O3与10^-6mol/L ATRA对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呈现协同。结论:As2O3与全反式维甲酸协同效应呈现不同细胞、剂量的特异性,MR2细胞株协同效应明显强于NB4细胞株。  相似文献   
8.
封歌  魏红  张卓  周晋 《医学研究杂志》2019,48(7):161-163, 167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罕见的骨髓衰竭性疾病,自身免疫系统失调介导的造血细胞损伤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造血衰竭相关。此外,造血干细胞自身异常如端粒缩短、端粒酶功能缺陷,BCOR/BCORL1、PIGA等基因突变和IFN-γ、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异常等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发挥作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等技术的发展,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了解不断深入。本文对当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及病理机制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有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10.
摘要 目的 了解儿童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预防院内感染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医院临床分离出的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感染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该医院在两年间共检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31例,其中67.74%菌株分离自痰液标本。31例感染患者主要分布于儿童重症监护室(8例)、外科重症监护室(6例)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5例)。临床分离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对头孢类、碳氢霉烯类和单环内酰胺类药物表现为天然耐药,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也高于80%;仅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较敏感。结论 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主要分离自痰液,对多数抗菌药物呈现耐药,应采取严格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