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年的"三伏天"时节,李先生总会带着家人去医院"贴膏药".他的妻子肠胃不好,肚子一受凉就腹泻;儿子有过敏性鼻炎,一呼吸到冷空气就喷嚏、鼻涕不停.经过几年在三伏天的治疗,他妻子的腹泻和儿子的鼻炎发作频率比以前明显降低.这种在三伏天"贴膏药"的疗法便是"三伏灸"疗法."三伏灸"是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针对寒邪偏盛的疾病,利用炎热的气候,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的药物贴敷于穴位上,达到温阳利气的效果,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同时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刘建浩  邹燕珠 《中国校医》2019,33(6):440-441
目的研讨妊娠合并地中海贫血患者使用生血宝合剂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诊的50例妊娠合并地中海贫血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配患者入2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下,Ⅰ组(25例)接受安慰剂治疗,Ⅱ组(25例)使用生血宝合剂治疗,分析评估2组用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治疗前,2组外周血清学指标(Hb和RB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Ⅱ组Hb、RBC较Ⅰ组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患者在低体重儿发生率、产后出血率方面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合并地中海贫血患者使用生血宝合剂治疗,对改善患者的贫血状况及妊娠结局有明显效果,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改进湿滞片制剂工艺,制定质量控制方法。方法:根据处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不同,由老工艺单一水提取方法,改为水提取、蒸馏收集挥发油、中药粉碎等分步提取新工艺;对黄芩、半夏、葛根、香附的粉末进行显微特征鉴别,釆用薄层色谱法对其中香附、黄芩进行鉴别。结果:经3批次工艺验证,新工艺成熟,制剂质量稳定;薄层色谱法鉴别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结论:制剂工艺稳定,制定的质量标准可有效控制湿滞片质量。  相似文献   
5.
从脑与五脏生理、病理及经络相关理论,探讨针刺五脏俞治疗中风病的机理和方法。认为中风病的病位在脑,病性为五脏亏虚。五脏俞为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针刺五脏俞可调节气血阴阳平衡,脑病与脏腑病可相互论治。针刺五脏俞为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不同针刺手法治疗急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探寻头穴透刺治疗急性中风病的优效方案。方法将90例急性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捻针组、电针组、单留针组,每组30例。3组在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均采用病灶侧百会透刺太阳穴,并分别给予手捻针、电针、单纯留针的不同针刺方案。治疗14 d后,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烯醇化酶(NSE)水平及总体疗效变化。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ND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手捻针组改善最为显著,优于电针组和单留针组。治疗后3组NSE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手捻针组下降最为显著,优于电针组和单留针组。治疗后手捻针组总有效率(90.0%)高于电针组与单留针组(P0.05)。结论头穴透刺手捻针手法能有效改善中风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针刺手法的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168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收集的168例ADR报告资料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 ADR发生在60岁以上的比例最大,共65例,占38.69%。涉及抗菌药物,中药制剂,循环系统药物等48个品种。由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160例,占95.20%。ADR引起皮肤、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多个系统器官的损害。其中有1例属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有部分ADR是因超中药的功能主治范围用药所致。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加强ADR监测工作,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循经与局部三线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针刺组30例。治疗组采用循经取穴及局部三线取穴针刺法治疗,针刺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变化,以及面神经的运动传导潜伏期、神经运动传导波幅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针刺组为8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得气率治疗组为90.0%,针刺组为5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得气率明显优于针刺组。治疗后2组面神经传导潜伏期均明显缩短,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2组面神经传导波幅均扩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循经与局部三线取穴法治疗周围性面瘫颇为有效,较传统针刺法有恢复快、疗效确切的特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头穴透刺治疗急性中风病针刺部位特异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与常规头针治疗急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探寻头针治疗急性中风病的有效部位及机制。方法:将60例急性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在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病灶侧百会透刺太阳穴,连续接力式针刺4针;对照组采用病灶侧顶颞前斜线,连续接力式针刺4针。治疗14天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变化和总体疗效,分别检测患者第2天、第14天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6.7%(26/30),优于对照组的80.0%(24/30);两组治疗后NDS评分均有明显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ET水平均明显降低,CGRP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幅度更明显(均P0.01)。结论:百会透刺太阳为治疗急性中风病的有效方法,优于常规头针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中风的最早记载首推《内经》。中风部位在脑。中风症状,中经络者以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中脏腑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呕血,二便失禁为主症。中风病因病机为外风侵扰,饮食不节,情志失宜,心胃两虚,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而成中风。中风预后,中经络者可以治疗;中脏腑能言语者可以治疗,不能言语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